东汉

这里所列的是中国及其归属地区发行的东汉文物古迹邮票。

井盐生产
住宅建筑
射猎农作
马车过桥
1956 中国 东汉画像砖 (4全)

“井盐生产•东汉”,此画像砖出土于四川省郫县,高40厘米、宽46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画面以山林为背景,林中可见各种飞禽走兽,还有人张弓射箭的狩猎场景。制盐这一场景主要出现在画面的下半部分,盐井位于左下角,井上有两层高架。辘轳置于第二层,绳两端各系一吊桶。上下交替汲卤,高架旁有一盛卤槽,并用一竹笕经过山峪将卤引入右侧的长形(容器内)灶上。灶上有五釜,灶的左端是火门,门前一人架柴煽火,中间二人背负柴火负责运输。

“住宅建筑•东汉”,该庭院画像砖高40.5厘米、宽48厘米,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郊蒐集 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面为一幅形如田字的四合庭院俯视图,四墙由长廊形的五脊平房连接而成。前院中有两只雄鸡正昂颈相斗,后院中有两双展翅的鹤。堂上有二人相对而坐似是在饮酒对话。该砖为研究汉代居民习俗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射猎农作•东汉”,此收获弋射画像砖高39.6厘米、宽45.6厘米,1972年四川省大邑县安仁乡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画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图“弋射”以莲花莲叶池塘作为背景,水下有大鱼数条,左侧树下隐蔽二人正张弓欲射,射着身旁搁置一架,架内有四“磻”,磻—以石箸隿缴也。古代称这种射猎方法为方法缴射和弋射。下图“收获”,共有五人在稻田里干活,最左侧一人担着禾担,像是送饭的样子。

“车马过桥•东汉”,车马过桥画像砖高40厘米、宽45.5厘米,1956年四川省成都市跳蹬河出土,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画面为一座有栏杆的平板木桥,桥板横竖交铺。下有桥柱四排。双马挽一四维有盖轺车,车上乘坐二人,后一骑相随。

鎏金镶嵌铜砚盒
1973 中国 出土文物 (12-7)

这件铜砚盒长25厘米,宽13厘米,高9厘米,1969年5月在江苏省徐州市土山东汉墓出土,又叫嵌石兽形铜砚。形如青蛙,但头部又如狮似虎,额上两角,身长两翼,张口逼视,十分凶猛,恐即为古人所谓之“辟邪”。《急就篇》中说:“辟邪除群凶。”古代知识分子把此物置于书案,大有避祸消灾之意。此砚自口部经下腹至臀部一剖为二,上为盖,下为砚盒,铜质鎏金,文饰精密,通体镶嵌近百颗红珊瑚、绿松石、青金石,虽深埋地下,历经千年,但仍金光闪闪,堂皇富丽,实为我国古砚中之珍品。

汉 双耳红胎尊
汉 绿釉壶
1979 台湾 古代陶器邮票 (4-3,4)

汉 双耳红胎尊:高33公分,口径13公分,腹围72公分,底径12公分。民国17年河南省洛阳地区出土。土质红褐色,坚硬,尊颈短身长,上略展,肩配双耳,耳似有角兽身,颈饰波纹1周,宽约2公分,身饰弦纹3道,尊口内及上身弦纹间,敷草绿色釉,状极古朴。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藏。

汉 绿釉壶:高27公分,口径16公分,底径15公分。民国17年河南省闵乡县出土。土质红色,着绿釉,壶身大,颈小,口圆略展,矮圈足,底平,身饰弦纹2道,两侧饰浮雕兽耳纹,釉色碧绿。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藏。

东汉 陶鼎
1996 香港 香港出土文物 (4-4)
牛耕图
纺织图
车马出行图
荆轲刺秦王图
嫦娥奔月图
1999 中国 汉画像石 (6-1,2,4,5,6)

牛耕图:原石高116cm,宽52cm,1962年出土于陕西绥德县四十里铺东汉王得元墓,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画面原分两格,上格为卫士执戟立于楹柱旁,下格为牛耕图,邮票图案只选取了下格。中国的牛耕出现在春秋末叶,但真正使用并推广则是在汉代。那时除以中原为主的北方地区外,西北边防因屯田的需要,亦是汉代重点推行牛耕的地区。汉武帝时发明了二牛三人的耦犁,到西汉晚期,又出现了一人扶犁并驱两牛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牛耕图》所表现的,即是这种先进的耕作法。图中两牛抬扛并列前行,犁衡搭于两牛颈部,衡引一长辕犁;农夫扶犁举鞭驱牛,小童随后手提小袋点播下种,生动地刻划出一幅春耕场景。

纺织图:原石高99cm,宽216cm,1957年出土于江苏徐州市铜山县单集乡洪楼村,现藏南京博物院。画面原分为两层,上层为人物故事;下层为一座庄园,其右侧是达官显贵们正在高堂上欣赏庭院中伎人的乐舞表演,而左侧则为邮票图案所选取的纺织图。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踏机织作,这三位纺织女密切合作,协调统一,表现得淋漓尽致。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欧洲到6世纪才出现这种装置,到13世纪才广泛应用。

车马出行图:原石高47cm,长1100cm,1953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北门外4公里处的天回镇羊子山一号墓,由墓的左、右壁连接而成,现藏重庆市博物馆。墓属于东汉时期。画面是一组雄奇壮观的官吏出行队列,刻有轺车12辆,骑吏34人,步卒18人,马56匹,气势磅礴,浩浩荡荡。邮票图案选取出行队列中的一驾主车,车前有2位持戟骑士导引,后有1骑士断后,主人高冠博带端坐于3驾马车之上,威风凛凛,充分显示出地位的高贵,在导骑与主车之间的空白处,刻了一只撒腿疾奔的山兔,喻意车骑的快速,这与“马超飞燕”象征马的迅捷如出一辙。车马出行图为汉代画像石迄今为止出土最大者。

荆轲刺秦王图:原石高97cm,宽70cm,现存于山东嘉祥县武宅山北麓的东汉武氏家族的武氐祠。该祠内描绘这一故事的石画有3处,分别刻在武梁祠、前石室、左石室中。邮票所选为左石室中的一幅,原画分为3层,第1层刻齐相管仲射小白的故事,第3层刻伏羲、女娲故事,第2层即是邮票上的图案。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载于《史记· 刺客列传》。画像上,樊于期的头颅装在盒中放在柱旁,匕首穿在铜柱上,荆轲被御医夏无且死死抱住,秦王转身拔剑,而荆轲的助手秦舞阳吓得瘫倒在地上。画面生动地刻划了图穷匕现一瞬间的紧张情景,成功地塑选了故事中的各种人物。

嫦娥奔月图:原石高55cm,宽105cm,1964年出土于河南南阳市西关新华乡汉墓,现藏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汉画馆。图中左方刻一圆月,内有蟾蜍。人首蛇躯的嫦娥腾然升空,周围云气缭绕,繁星点点,表现了嫦娥奔入月宫的壮观景象。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早在商代的典籍中就有记述,到了汉代已十分流行。传说后羿得到西圣母的长生不老药,被妻子嫦娥偷吃后,便不由自主地飘向月宫,充满了奇幻浪漫的色彩。

东汉铜马
东汉铜马
2003 中国 中国2003第十六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 (1全)

东汉铜马,1990年在四川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为全国现存最大的汉代青铜马,绵阳博物馆珍藏。

这件青铜马高135厘米,中空,体壁极薄,厚度仅3-4毫米。由头、颈、腰、臂、尾、四肢九部分组成,以子母口拼接后用铆钉固定。旁边有一牵马的铜人,自由站立,高67厘米,戴平顶冠,着袍,腰系带,足蹬靴。左手持盾,右手执缰。铜马昂首扬尾,造型准确,威武生动,由于夸张其体态的高大而与人俑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令人吃惊的现实主义艺术表现力。专家分析,它制作于东汉时期(25-220),制造的工匠为战俘。

玉辟邪
2012 中国 和田玉 (4-2)

玉“长乐”谷纹璧:玉料青褐色,局部有深褐色沁斑。制作于东汉。体扁平,圆形,两面形式和纹饰相同。出廓处透雕铭文“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厚。字的两侧各有一对称的独角兽,造型古朴,形态生动;肉部饰谷纹,内外缘有凸雕弦纹一周。此璧流传至清代被收入宫中。清乾隆皇帝非常喜爱此器,特作有诗一首,并刻于璧的外圈边沿之上。全文如下:“长乐号镌宫,炎刘气蔚虹。如宜子孙式,可匹夏商周。传者妬必有,鴙平恨莫穷。郅传禁中语,曰勇异当熊。”末署“乾隆戊申御题”,诗与年款皆篆书。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背景:东汉“考绩”画像砖
2012 中国 中国审计 (4-1)

东汉“考绩”画像砖,此图描绘的是地方官吏向上级呈计簿、考绩的场面。该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现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汉·朔宁王太后玺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2022 中国 中国篆刻 (4-3)

朔宁王太后玺,1954年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出土,各边长2.4厘米,高2厘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二印皆金质,龟纽,白文,篆书,尺寸相同。印面刻“朔宁王太后玺”六字,重109克。印纽龟头微昴起,背圆,龟甲饰重环纹,制作精细。此式龟纽官印流行於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 汉代官印制作与使用一定之规,一般只有王、列侯、太子、丞相、大将军方可使用金质龟纽印,但在两汉之交的战乱时期或有例外。汉偏将军为征战时统率偏师的将领,遗存之汉偏将军印多系铜质,此方金印为仅见。

朔宁王名隗嚣,是西汉末年反对王莽的义军首领之一,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被当时割据政权首脑公孙述封为朔宁王,建武九年(公元33年)病逝。此印是隗嚣称王时为其母镌刻的。按《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载:建武十一年,(36)公孙述为光武所灭,故此印当为公元31年至35年之遗物。此印制作精美,篆法颇佳,足见汉时西南地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为希罕之物,至为珍贵。

雷台汉墓是一座位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建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初期的墓葬,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9年初秋,中国甘肃省原武威县新鲜公社社员在雷台地区挖防空洞时,意外地挖到了墓室的外墙,由于缺乏文物常识,农民们继续挖开外墙,进入墓室,在见到墓道摆放整齐的铜车马后,出于好奇抚摸搬动了车马,从而破坏了考古现场,为以后仪仗队的复原造成了困难。农民们还想把铜车马卖到废品收购站,为生产队添置牲畜,暂时把里面的铜车马放到了库房里。

当时在武威关文物的干部党寿山在听说雷台被挖出宝物的消息后,找到生产队询问情况,生产队长对挖出铜车马的事情予以否认。党寿山从农民挖开的地方进入墓室,从墓室的规模和大量的铺地钱判断墓主人应该是十分富有,墓室内的东西可能已经被转移。党寿山找到新鲜公社领导说明情况,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通过说服教育,生产的队长才同意带他们到库房看看挖出来的东西。党寿山对这些铜车马进行了登记后送到文物保管单位,并上报甘肃省文化厅。12月雷台古墓出土的文物被上调到省博物馆保存。

武威类台汉墓是砖结构墓室,墓门朝东,墓道走向,由后室、中室、前室三个主墓室组成,其中中室有右耳室,前室有对称的左、右两个耳室。中室陈设有铜连枝灯、铜壶、铜樽、铜熏炉等,中室的右耳室陈设大量陶器,其中有一个陶楼院。后室是墓主人下葬的地方,发现了4枚铸有将军因为的龟钮银印。

该墓虽多次被盗,但依旧出土23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武士俑17件,奴婢俑28件,铜马39件,铜车14辆,铜牛1件,铜几1件。其中最著名的是后来成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青铜奔马。

铜奔马
1973 中国 出土文物 (12-6)
铜奔马
2002 中国 马踏飞燕邮资片 PP54 (1全)
下方文物:青铜奔马
2012 中国 丝绸之路 (4+1MS-2)
青铜奔马
2013 中国 个性化邮票:马踏飞燕 (1全)

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1969年出土于中国甘肃武威雷台古墓的一件东汉青铜器。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的形象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的识别标志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的主体形象,是国家一级文物。

青铜奔马由通体青铜铸成,表面有一层青绿色的铜锈,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0.1厘米,重约7.15公斤。铜马昂首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足踏在一只飞鸟的背上,飞鸟惊诧地回头观望,喻意神速。这一构思巧妙而科学,整体的支撑点很小,但重心稳定。关于该造型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说马的速度极快,另一种解释是该马为神话中的天马,因此在鸟之上。

  • 文物/中国/东汉.txt
  • 最后更改: 21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