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源文件讨论过去修订反向链接回到顶部 Share via Share via... Twitter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Telegram WhatsApp Yammer Reddit最近更改Send via e-Mail打印Permalink × 中国文物邮票 文物 古迹 这里所列的是中国及其归属地区发行的文物古迹邮票。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历史时期年代 北京猿人的头像模型史前时期 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黄河文明前7000年 - 前3000年 新石器•朱漆木碗长江文明前1400年 - 前800年 蛙形玉饰其他地方文明 夏朝前2070年? - 前1600年? 石罄·商代商朝前1600年 - 前1046年 虢季子白盘·西周西周前1046年 - 前771年 曾中游父方壶春秋时代前770年 - 前453年 虎座鸟架鼓战国时代前453年 - 前221年 秦朝前221年 - 前206年 长信宫灯西汉前202年 - 8年 新朝8年 - 24年 车马出行东汉25年 - 220年 三国时代220年 - 280年 西晋280年 - 316年 东晋317年 - 420年 十六国时代304年 - 439年 释迦牟尼佛(北魏)南北朝时代439年 - 589年 隋•铜鎏金佛教造像隋朝581年 - 619年 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唐朝618年 - 907年 五代•铜鎏金观音菩萨像五代十国907年 - 960年 北宋·三足洗北宋960年 - 1127年 菩萨头像辽朝907年 - 1125年 陵台西夏1038年 - 1227年 坐式铜龙金朝1115年 - 1234年 南宋·凤耳瓶南宋1127年 - 1279年 青花凤首扁壶元朝1206年 - 1368年 鎏金银托盘双耳玉杯明朝1368年 - 1644年 金瓯永固杯清朝1636年 - 1912年 珍珠曼茶罗中华民国1912年 - 1949年 现代•青花釉里红鲤鱼盘现代1949年 - 至今 1978 中国 工艺美术 (10+1MS全) 原贝蚌贝骨贝 玉贝铜贝 1990 台湾 古代钱币 (5全) 先民以物易物,传至黄帝始制币法,首倡以贝壳为币,是为我国第1种钱币。此类贝币属于原产自远方南海沿岸之齿贝,学名「货贝」,或称原贝。其后随着文明日进,交易频仍,原贝不敷使用,而有代用贝之发明。代用贝中以蚌壳磨制之「蚌贝」为最普遍,奈以质地欠坚,复有骨贝、石贝、玉贝、陶贝、铜贝等之发明,其形制均属贝币系统。贝币流传约2,000年,至秦代乃废。本组古代钱币系承国立历史博物馆推荐。 邮资图:汉代武术石刻 1991 中国 第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邮资片 JP31 (1全) 邮资图:龙纹玉饰 1992 中国 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80周年邮资封 JF37 (1全) 中国出土的最早铁制农具 背景:天工开物 古代冶炼过程 1997 中国 中国钢产量突破一亿吨 (2-1) 白玉凤 商代白玉勾连云纹扳指 战国 龙凤型玉佩 元龙型玉璜 西汉 璃虎纹玉璧 2000 澳门 玉石装饰品 (4+1MS全) 2002 中国 大公报创刊100周年邮资封 JF68 (1全) 大理 崇圣寺三塔出土 大理国 背景:大理 崇圣寺三塔 2003 中国 银鎏金镶金翅鸟邮资片 PP67 (1全) 2003 香港 敲击乐器 (4+1MS全) 1863年铸造的第一枚香港壹文青铜币(一千文为壹元)1866年铸造的第一枚贰毫银币,也是首批香港造币厂铸造的硬币 1935年香港政府首度发行的壹圆纸币1997年特别发行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金币 自1993及94年起流通的七枚硬币,面额为壹毫、贰毫、伍毫、壹圆、贰圆、伍圆和拾圆,图案则一律采用香港市花洋紫荆 2004 香港 香港货币 (4+1MS全) 2005 香港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3+1MS全) 明刻本《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郑和绣像 背景:明代北京皇宫城图睦邻友好(下)马来西亚 马六甲 青云亭(中左)印度尼西亚 三宝垄 三保洞(中右)马来西亚 槟城 三宝宫前牌楼 背景:《郑和航海图》科学航海 水罗盘 背景:《牵星过洋图》 郑和船队 2005 中国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3+1MS全) 2007 中国 宜兴紫砂陶 提梁壶邮资片 PP162 (1全) 真金团龙:明万历红地如意云纹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卷轴的局部一品鹤补吉庆双余 云锦 2011 中国 云锦 (3全) 七星额旗袍敲花银碗 疏片反宫装绿釉瓷质凉茶桶背儿带连头托 2011 香港 香港馆藏选粹 - 香港文化及历史系列 (6全) 七星额:主要为戏曲里女将所用,穿戴时头插雉鸡尾,左右两侧挂大排穗。此七星额是吴君丽女士于1970年代演出《雷鸣金鼓战笳声》一剧时所戴。 旗袍:(1920 - 1930年代),20世纪初,中国上层社会的妇女参照西服改良旗袍设计,把腰位收窄,缩短衣长,并把衣领裁剪得高耸企立。至1930年代,旗袍成为妇女的流行服装,并保留上述裁剪特色。 敲花银碗:此银碗是典型19世纪晚期香港制造的外销银器,造型洋化,却饰以具浓厚中国色彩的亭园楼阁和人物等图案。 疏片反宫装:此戏服为芳艳芬女士于1957年演出《红鸾喜》一剧时所穿。剧中女主角红鸾以神仙姿态出现,身上穿的本是黄地疏金片的袍服,唱做至「变身」一节时,戏服忽然变成一袭红地疏金片、缀罗伞裙带的宫装。一衣两款,象征角色有变身的法力。 绿釉瓷质凉茶桶:香港昔日的凉茶铺大多以瓷桶或铜桶盛载凉茶,这个绿釉瓷质凉茶桶便是其中一款。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款旧式凉茶桶已不复见。 背儿带连头托:中国传统背儿带通常用正方形布幅造成,装饰有吉祥图案,四角连上长布条。有些背儿带附有头托,用以承托婴儿头颈,并可遮挡阳光。 2012 中国 中国审计 (4-3) 第一枚“审计萌芽”邮票,主图为西周青铜器“史颂鼎”(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右上角为“汉代考绩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现藏于四川博物馆),背景为史颂鼎上的铭文。据史料考证,早在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带有审计职能的官职,比如西周的司会总管全国财会及勾考、稽核;宰夫检查监督百官执掌的财物收支情况。而到了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还产生了重在稽查考核官员的“上计制度”。这就是中国审计的萌芽,可见中国审计历史之悠久。 第二枚“古代审计”邮票,主图为南宋“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铜印(系1955年疏浚杭州西湖时发现、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款为“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背款刻“建炎四年二月宣抚处置使司行府铸” )背景为《文献通考》中对于宋代“审计院”的记载(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我国古代隋朝及唐朝前期,在中央设置了称之为“比部”的审计机构,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各级政权还设有身兼行政效率勾检与财务审计双重职责的勾检官。到了南宋时期,中央设置了审计院,这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审计机构。而到了元明清三代,监察和审计职权统归于监察机关,以科道审计为主。邮票以“审计司”铜官印作为主图,主要体现了南宋时期审计发展在中国古代审计发展变迁中的代表性。 第三枚“红色审计”邮票,主图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现藏于国家图书馆),背景为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关于审计的报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计委员会旧址和苏维埃时期党徽等。1933年9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1934年2月,颁布红色政权第一部审计法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由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标志着苏区的审计工作走上依法审计的轨道。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政权就开展了注重廉洁,重在监督的审计实践和探索,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至今仍有许多借鉴和启迪作用。 第四枚“当代审计”邮票,主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背景为审计署大楼等。1982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审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第91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据此国家审计署于 1983年9月15日正式成立,结束了建国后我国长达34年没有设立审计机关的历史,两年间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普遍建立审计机关。199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颁布。《审计法》是调整审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自1983年审计机关成立特别是《审计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不断建立健全审计法规,拓展审计领域,规范审计行为,改进审计方法,使审计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014 中国 个性化邮票:诚信 (1全) 附票图名分别为:白玉镂雕龙凤璧(战国)、水鼎(西周)、清明上河图(北宋)、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盖罐(元) 2015 中国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 (4全) (右)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票样 2018 中国 改革开放40周年 (2+1MS-1)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2020 中国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100周年(1全) 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 2022 中国 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通过100周年 (1全) 2023 台湾 台北2023第39届亚洲国际邮展 (1MS全) 琴罢倚松玩鹤·文彭笑谈间气吐霓虹·何震子孙非我有 委蜕而已矣·汪关但看花开谢 不言人是非·程邃 2024 中国 中国篆刻(二) (4全) 外国文物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洪水泥板哈帕拉印章 2020 中国 亚洲文明1 (6-2,3) 以阿卡德语撰写关于大洪水章节的《吉尔伽美什》泥板 1849年,英国考古学家奥斯丁·亨利·莱亚德和他的伊拉克助手霍姆兹德·拉萨姆在亚述古都尼尼微发现了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的图书馆。在此后3年的挖掘中,他们发现了大量的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其中就包含有《吉尔伽美什史诗》。挖掘出的泥板被运回并保存到大英博物馆,等待学者们的研究。直到1872年,乔治·史密斯在这些泥板中发现了记载有大洪水故事的碎片,《吉尔伽美什史诗》才开始被人们所知,记载有史诗的泥板碎片随后相继被发现。史密斯所发现的史诗版本是在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00年时期由法师(excortist)Sin-liqe-unninni编写完成的标准阿卡德版本,共11块泥版,计约3600行,史诗内容又为第12块泥板补全。一直到前600年《吉尔伽美什史诗》渐渐传到小亚细亚。其中12块泥板的版本成为历史研究的标准版。很大一部分泥板现存于柏林史前史和早期历史博物馆。 文物/中国/中国.txt 最后更改: 3月前由 青团00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