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形目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鸽形目动物邮票。

鸽形目(学名:Columbiforme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现在仅包含一科——鸠鸽科。今天分布广阔、种类众多的鸽子与已经灭绝的愚鸠(渡渡鸟)都属于鸠鸽科。

沙鸡科(Pteroclidae)过去被归类于此,但现在发现沙鸡科与曾归类为鹤形目的拟鹑科(Mesitornithidae)关系更近,所以一些分类学者将两者独立为沙鸡目(Pteroclidiformes)与拟鹑目(Mesitornithiformes),成为鸽形目的姐妹群。这三者又共同组成单系群鸽形总目。

鸠鸽科(学名:Columbidae)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鸽形目中的一个科,一般称为鸠或者鸽。有许多种类,其中有47属,其下共有大约320个物种。常常被称呼为白鸽或鸽子的常见物种是原鸽(Columba livia)。

特征是酒樽身形,脖子短小,有瘦长的嘴,它喝水的时候,将嘴至鼻孔的范围浸入水中吸吮,雄性和雌性从外表看不太出来,只是雄性在身材方面显得有力,在行为及表情上显的较为主动。鸽子的肌肉有益于在空中移动,他们有强健的胸骨保护心、肺脏,里的骨头是空心的,它们会吃许多小石头帮助消化,他们有大约一万根羽毛,体型轻巧,最快可以大约每小时一百公里的速度飞行。鸽子以如玉米、白米、花生、豆子等种子、果实和其他柔软的植物维生,属于食果动物,它们并不挑食,也可以吃饲料。喜爱用幼小树枝筑巢。每次生蛋两只,由父母轮流孵化。

它们活跃于澳新界及东洋界一带,已经绝种的巨鸟渡渡鸟也属于本科。鸽子嘴巴上半部的地方有磁体侦测器,因此他们能够侦测强大磁体的范围。

2002 斯洛伐克 (1全)
Illyrian Pigeon (Columba ilyrica)
2021 科索沃 (1全)

绿蓑鸠(Nicobar pigeon,学名:Caloenas nicobarica),又称为绿蓑鸽、尼柯巴鸠,为分布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印度沿岸、马来群岛、所罗门群岛、帕劳上的鸠鸽科鸟类。为蓑鸠属下唯一的现存种,已灭绝的近亲包括渡渡鸟以及罗德里格斯渡渡鸟。

绿蓑鸠为大型鸠鸽,体长可达 40 cm(16英寸),头部及上颈部为灰色,身体为青铜绿色,尾部短,呈白色,暗色喙上蜡膜有疖,粗壮的腿为暗红色,虹膜为黑色。雌鸟体型略小于雄鸟,身体下部偏褐色。亚成鸟尾部为黑色,缺乏彩虹色的羽毛。在各分布地区的绿蓑鸠族群几乎没有外型差异,仅有帕劳亚种 C. n. pelewensis 拥有较短的颈部蓑羽。

绿蓑鸠亚种 Palau Nicobar Pigeon (Caloenas nicobarica pelewensis)
1989 帕劳 (4-1)
绿蓑鸠
绿蓑鸠
绿蓑鸠
绿蓑鸠
1993 所罗门 (4全)
绿蓑鸠
2011 联合国 (12-12)
绿蓑鸠
2016 印度 (4-1)

绿翅金鸠(Common emerald dove,Asian emerald dove,Grey-capped emerald dove,学名:Chalcophaps indica)为鸠鸽科绿翅金鸠属的鸟类,又名翠翼鸠,俗名绿背金鸠。分布于自印度、斯里兰卡、经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东达菲律宾群岛、向南经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伊里安岛以至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中国极南部、包括海南等地,一般栖息于山地及山沟等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安波那。

绿翅金鸠
1966-70 新喀里多尼亚 (15-14)
绿翅金鸠
1981 越南 (8-7)
绿翅金鸠
2005 马来西亚 (8-6)

(Pacific emerald dove,brown-capped emerald dove,学名:Chalcophaps longirostris)

1981 瓦努阿图 (4-2)

斑尾林鸽(Common wood pigeon,学名:Columba palumbus)为鸠鸽科鸽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非洲、小亚细亚、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锡金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主要生活于地面以及或在丛树或灌木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斑尾林鸽
1968 民主德国 (6-5)
斑尾林鸽
1970 波兰 (8-5)
斑尾林鸽
1988 亚速尔群岛 (4-1)
斑尾林鸽
1998 爱尔兰 (7-1)
斑尾林鸽
2001 卢森堡 (4-4)
斑尾林鸽
2002 爱尔兰 (23-5)
斑尾林鸽
2004 瑞典 (3-3)
斑尾林鸽
2005 比利时 (7-5)
斑尾林鸽
2010 英国 (6-6)
斑尾林鸽
2015 北马其顿 (4-1)
斑尾林鸽
2021 葡萄牙 (5-1)
斑尾林鸽
2022 中国 (4-2)

欧鸽(Stock dove,学名:Columba oenas)为鸠鸽科鸽属的鸟类。分布于遍布于欧洲、北抵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非洲、东抵小亚细亚、伊朗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一般栖息于地面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欧鸽
2002 比利时 (8-1)
欧鸽
2010 立陶宛 (2-1)
欧鸽
2015 北马其顿 (4-2)

原鸽(Rock dove,学名:Columba livia),又名野鸽子、野鸽、鹁鸽。为人类所驯化的原鸽被称为家鸽。

原鸽在鸟类中属中等体型,通体石板灰色,颈部胸部的羽毛具有悦目的金属光泽,常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显由绿到蓝而紫的颜色变化,翼上及尾端各自具一条黑色横纹,尾部的黑色横纹较宽,尾上覆羽白色。一般而言,结群活动和盘旋飞行是其行为特点,但据1928年的研究,栖息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原鸽飞行迅速而且常延直线飞行,一般离开地面不高。

分辨雌雄一般是辨别大小,雄鸽的肩膀宽,头形圆大,脚也较长,脊椎也较长,相反的雌鸽都较短。此外,雄鸽的颈子粗短,颈羽富有金色光泽,叫声也较强,步伐大,求偶时会一边旋转,或是一边跳跃;雌鸽的颈子细,叫声也较轻柔,不会攻击人类。

原鸽
1959 圣马力诺 (5-4)
原鸽
原鸽
原鸽
原鸽
1990 南斯拉夫 (4全)
原鸽
2003 葡萄牙 (5-2)
原鸽
2003 葡萄牙 (3-1)
原鸽,此为一变种Columba livia forma domestica
2004 瑞典 (3-2)
原鸽
2006 立陶宛
原鸽
原鸽
2009 法罗 (2全)
原鸽
2010 印度 (2-1)
原鸽
2010 塞尔维亚 (4-3)
原鸽
2011 哈萨克斯坦 (8-6)
原鸽
原鸽
原鸽
2011 白俄罗斯 (3全)
原鸽
2012 中国 (2-2)
原鸽
原鸽 Domestic Pigeon (Columba livia forma domestica)
2015 北马其顿 (4-3,4)
原鸽 Domestic Pigeon (Columba livia forma domestica)
原鸽 Domestic Pigeon (Columba livia forma domestica)
原鸽 Domestic Pigeon (Columba livia forma domestica)
2015 匈牙利 (2+1MS全)
原鸽
2019 梵蒂冈 欧罗巴邮票:鸟 (2-2)

(Nilgiri wood pigeon,学名:Columba elphinstonii)。

2017 印度 (3-1)

黑林鸽(Japanese wood pigeon,学名:Columba janthina)为鸠鸽科鸽属的鸟类,俗名黑果鸽、鸦鸽。分布于日本南部岛屿、南抵琉球群岛、硫黄群岛、小笠原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山东等地,多栖息于多林小岛上的稠密常绿林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黑林鸽
1976 韩国 (10-5)
黑林鸽变种(Columba janthina ssp. nitens)
1983-1984 日本 (10+1MS-7)

(Trocaz pigeon, Madeira laurel pigeon,long-toed pigeon,学名:Columba trocaz)

1987 马德拉群岛 (4-2)
1991 马德拉群岛 (4全)

(Lemon dove,cinnamon dove,学名:Columba larvata)

1988 马拉维 (16-13)
1990 西斯凯 (1全)

(White-collared pigeon,学名:Columba albitorques)

1966 埃塞俄比亚 (5-5)

(White-throated pigeon, metallic pigeon,学名:Columba vitiensis)

1966-70 新喀里多尼亚 (15-10)

(White-headed pigeon,学名:Columba leucomela)

2021 澳大利亚 (4-1)

岩鸽(Hill pigeon, eastern rock dove, Turkestan hill dove,学名:Columba rupestris)为鸠鸽科鸽属的鸟类,俗名野鸽子、横纹尾石鸽、山石鸽。分布于亚洲蒙古、西伯利亚、朝鲜、阿富汗、尼泊尔、印度,包括中国大陆的东自黑龙江、西抵新疆、西藏、云南等地,主要栖息于山区多岩石和峭壁的地方。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东部达乌尔地区。

岩鸽
2022 中国 (4-1)

雪鸽(Snow pigeon,学名:Columba leuconota)为鸠鸽科鸽属的鸟类。分布于沿喜马拉雅山脉向西、直达阿富汗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一般栖息于海拔高处以及出没于岩石和土坎徒壁上及河谷岩坡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1]。与原鸽最为明显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身体除了翅膀与头部为灰色外其他都是白色的。

雪鸽
2022 中国 (4-3)

点斑林鸽(Speckled wood pigeon,学名:Columba hodgsonii)又名斑林鸽,为鸠鸽科鸽属的鸟类。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自克什米尔、尼泊尔、印度、向南至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主要栖息于树栖以及夏时活动在山区较阴湿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点斑林鸽体重约308.46克,翼长约226毫米,嘴峰长约23.2毫米,喙宽度约4.3毫米,喙厚度约5.2毫米,跗跖长约26.6毫米,尾长约136.6毫米。点斑林鸽在其分布区内为留鸟,其栖息在半开放的高大树木组成的森林中,食性为草食性,主要食物来源是水果。

点斑林鸽
2022 中国 (4-4)

琉球银斑黑鸽(Ryukyu wood pigeon,silver-banded,silver-crescented pigeon,学名:Columba jouyi),或称银斑黑鸽或琉球林鸽,是日本冲绳群岛一种已灭绝的鸽。它们曾在伊平屋岛、伊计岛、冲绳本岛、座间味岛、北大东岛及南大东岛出现。

琉球银斑黑鸽容易受栖息地的变迁所影响。它们的生活需要大量未开发的亚热带森林。不过,如伊江岛等地方就已大量开发为居住及农业用途。它们最近于1904年在冲绳群岛出现,1936年后从东岛消失。虽相信它们可能仍在外围的小岛上生存,但却未能确定。

理论上,在冲绳群岛的山区仍有适合琉球银斑黑鸽生活的地方。最令人不解的地方是在庆良间群岛的渡嘉敷岛,当地大部分地方仍未开发,但却从来没有发现琉球银斑黑鸽。座间味岛是琉球银斑黑鸽曾出没,离冲绳群岛最远的及最细小的岛屿。

琉球银斑黑鸽
2000 日本 20世纪回顾 第7集 (10-10)

(Cloven-feathered dove,学名:Drepanoptila holosericea)

1966-70 新喀里多尼亚 (15-11)

绿皇鸠(Green imperial pigeon,学名:Ducula aenea)为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俗名绿南鸠、大绿鸠。分布于沿中国南缘向南、西至巴基斯坦、东至菲律宾群岛、南抵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海南、云南等地,主要栖息于丘陵的阔叶林以及河谷的次生林、平原或丘陵地带居民点附近的榕树、橄榄树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

绿皇鸠
1981 越南 (8-1)
绿皇鸠
2005 马来西亚 (8-8)

斑腹皇鸠(Zoe's imperial pigeon,banded imperial pigeon,学名:Ducula zoeae)

斑腹皇鸠
1977 巴布亚新几内亚 (5-5)

太平洋皇鸠(Pacific imperial pigeon,学名:Ducula pacifica)是一种鸽子。它们分布在美属萨摩亚、库克群岛、东斐济较细小的岛屿、基里巴斯、纽埃、巴布亚新畿内亚较细小的卫星岛屿、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托克劳、汤加、图瓦卢、瓦努阿图及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太平洋皇鸠栖息在小岛上的热带潮湿低地森林及大岛上的潮湿山区森林。为了觅食,它们可以来往岛屿之间或组成大群。它们是吃果实的,有时也会吃叶子及花朵。它们会在树上筑巢,以树枝来筑成密封的巢。每次只会生一只蛋,双亲也会一同孵化。

虽然太平洋皇鸠也面对失去栖息地及猎杀的威胁,但它们仍很普遍,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为无危。它们在小岛上较易受威胁。在汤加及萨摩亚于史前就已经有捕猎太平洋皇鸠的习俗,且具有特别的文化重要性。

太平洋皇鸠
太平洋皇鸠
太平洋皇鸠
太平洋皇鸠
1995 托克劳 (4全)

圣诞岛皇鸠(Christmas imperial pigeon, Black imperial pigeon, Dusky imperial pigeon, Wharton's imperial pigeon, burong pergam,学名:Ducula whartoni)

圣诞岛皇鸠
2002 圣诞岛 (4-1)

山皇鸠(Mountain imperial pigeon,maroon-backed imperial pigeon,Hodgson's imperial pigeon,学名:Ducula badia)为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俗名粟背皇鸠、灰头南鸠。分布于西至印度、东至越南、南至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林栖以及出没于山地常绿阔叶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部。

山皇鸠
1981 越南 (8-5)
山皇鸠
1988 老挝 (6-6)

(Goliath imperial pigeon,New Caledonian imperial pigeon,学名:Ducula goliath)

1966-70 新喀里多尼亚 (15-2)
2015 新喀里多尼亚 (1全)

(Mindoro imperial pigeon,Mindoro Zone-tailed pigeon,学名:Ducula mindorensis)

1979 菲律宾 (6-3)

(Micronesian imperial pigeon,Micronesian pigeon,学名:Ducula oceanica)

1999 马绍尔群岛 (16-5)

吕宋鸡鸠(Luzon bleeding-heart,学名:Gallicolumba luzonica)

1994 菲律宾 (4+1MS-2)

内格罗斯鸡鸠 (Negros bleeding-heart pigeon,学名:Gallicolumba keayi)

内格罗斯鸡鸠)
2023 新加坡 鸟类天堂 (6-2)

斑姬地鸠(Zebra dove,学名:Geopelia striata)又名斑马鸠,为鸠鸽科姬地鸠属的一种,原生于东南亚,是一种小型的长尾鸟类。羽毛大多为灰棕色并局部伴有黑白相间的细条纹。本鸟也以其悦耳的鸣叫声著称。

本种体长20至23厘米,展翅长24到26厘米,头顶与背侧羽毛大多为灰棕色,腹侧中央羽毛泛粉红色,颈部两侧、胸部及腹部有黑白相间的细条纹,面部的绒毛为灰蓝色,眼白为淡蓝色,尾羽末端为白色。雏鸟的毛色一般比其父母来得暗淡。

本种的鸣叫声为柔和、间断的咕咕声。在泰国及印尼常将本种养作宠物,作为鸣禽观赏,甚至为其举办鸣唱比赛。

斑姬地鸠
1965 马来西亚 (8-5)
斑姬地鸠
1965 印度尼西亚 (5-2)
斑姬地鸠
2004 英属印度洋领地 (12-2)
斑姬地鸠
2022 新加坡 (2-1)

(Squatter pigeon,学名:Geophaps scripta)

2021 澳大利亚 (4-4)

维多利亚冠鸠(Victoria Crowned Pigeon,学名:Goura victoria)是鸽形目中体积最大的品种之一,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及巴布亚新几内亚。与其他鸽类相比,该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巨大的扇形头冠。头冠由白色和紫色羽毛组成。同其他冠鸠一样,该种雌性和雄性之间外观差异很小。雄性体型略大于雌性。野生种的寿命尚不确定,饲养种的寿命可达到30年。维多利亚冠鸠通常成对或以小组集群出没,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地上。该种以水果、植物种子、软体动物、无脊椎动物、螃蟹为食。该种用树叶和树枝在灌木和树上建造巢穴,该种实行一夫一妻和终生配偶制。雌性每次产卵一或二枚,雄性和雌性轮流孵化,孵化期30天,幼鸟羽化期4周。这之后双亲仍会喂养幼鸟2到3月。

维多利亚冠鸠
1977 巴布亚新几内亚 (5-2)

蓝凤冠鸠(Western crowned pigeon, common crowned pigeon,blue crowned pigeon,学名:Goura cristata)是鸽形目内体型最大品种之一。体长可达70厘米,雌性与雄性外形非常相似。拥有蓝色头冠,羽毛一般为蓝紫色,有时也有黑色羽毛甚至全身黑色。生活在新几内亚等印度尼西亚群岛。多活动在沼泽地和雨林中,通常以2到10只的为单位群体活动,水果和植物种子为其主要食物,也吃昆虫。雌性与雄性之间为终身配偶,且实行一夫一妻制。巢穴建在树上,每次产卵一枚。孵化期约为28天,幼年孵化后雌鸟与雄鸟轮流喂养。大约一个月后幼年羽化,之后双亲仍会喂养幼鸟一段时间。

蓝凤冠鸠
1997 联合国 (12-2)

紫胸凤冠鸠(Scheepmaker's crowned pigeon,学名:Goura scheepmakeri),又名南冠鸠,是一种大型的冠鸠,长75厘米,分布在新几内亚的南部低地森林。它们呈蓝灰色,丝状冠呈蓝色,红色的瞳孔及深栗色的胸部。雌鸽及雄鸽相似。

紫胸凤冠鸠最初是由奥托·芬斯克(Otto Finsch)所描述,其活标本是从阿姆斯特丹动物园的C. Scheepmaker获得,并以其名来命名。

紫胸凤冠鸠
1996 南斯拉夫 (4-3)

新西兰鸠(New Zealand pigeon,kereru,学名:Hemiphaga novaeseelandiae):体长46-50厘米,体重600 - 800克。是体羽鲜艳的鸽子,上部羽毛是彩虹色,具有深绿色、青铜色和紫色,具金属光泽;具有略带浅灰色的绿色背部,并带有银色灰色色调;下体胸部黑色,腹部至臀部白色。亚成鸟的颜色比较暗淡。

栖息于新西兰温带森林,主要生活在北陆至斯图尔特岛的森林,范围从沿海到山区均有存在。主要以大型本地树种的果实,如洛松和新西兰鸡毛松的果实为食。分布于新西兰的北部、南部和斯图尔特岛及一些离岛。

新西兰鸠
1960 新西兰 (2-2)

诺福克岛鸽(Norfolk pigeon,学名:Hemiphaga novaeseelandiae spadicea)有时亦被称作伍德鸠(Wood quest)。是新西兰鸠的一个亚种,为诺福克岛的特有亚种。于20世纪灭绝。早期的记录证实了这种鸟的存在,但其的习性不明。根据其他亚种的习性推断,它们可能以植物的果实为食。

诺福克岛鸽灭绝的原因是由于猫、黄鼠狼的入侵造成的,欧洲殖民者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和对其过度的猎杀亦是原因之一。波利尼西亚人也会狩猎诺福克岛鸽。当欧洲殖民者登陆诺福克岛后,将诺福克岛鸽和其他鸟类作为他们的食物来源。于殖民军官道登·威廉·贝斯特·阿贝尔(Abel Dottin William Best)少尉的记录中,诺福克岛鸽于1838年仍然很普遍,随后数量开始下降。最后一次目击发生于1901年。

诺福克岛鸽
2023 诺福克 (2-1)

格林纳达棕翅鸠(Grenada dove,学名:Leptotila wellsi),又名威氏棕翅鸠,是新世界热带的一种鸽子。它们是小安的列斯群岛中格林纳达的特有种,也是当地的国鸟。它们现时处于极危状况。

格林纳达棕翅鸠的喉咙白色,面部及前额呈粉红色,冠及颈背呈深褐色,背部是橄榄绿色。翼底呈粟色,颈及上胸是粉红色的, 下胸、腹部及尾底呈白色。

格林纳达棕翅鸠
格林纳达棕翅鸠
格林纳达棕翅鸠
格林纳达棕翅鸠
1995 格林纳达 (4全)

(Topknot pigeon,学名:Lopholaimus antarcticus)

2021 澳大利亚 (4-2)

斑尾鹃鸠(Barred cuckoo-dove,学名:Macropygia unchall)为鸠鸽科鹃鸠属的鸟类。分布于自克什米尔地区、至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华南一带北抵四川、福建等地,主要生活于丘陵的树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斑尾鹃鸠
1981 越南 (8-4)

粉鸽(Pink pigeon, 学名:Nesoenas mayeri),又名粉红鸽,是毛里求斯特有的一种鸽子,现时已经十分罕有。它们于1991年处于灭绝的边缘,只余下10只,但由于保育的工作,其数量已有所回升。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亦于2000年将其状况由极危下调至濒危。

成年粉鸽长约32厘米,重350克。它们头部及下身的羽毛呈粉红色,脚及喙也是粉红色的。双翼呈深褐色,尾巴阔及呈红褐色。眼睛呈深褐色,眼圈没有羽毛而呈红色。雏鸽的绒毛呈白色,未能看见。

粉鸽最初分类为鸽属中。不过,DNA分析显示它们最为接近马岛斑鸠,故被分类到斑鸠属。后来又发现这两个物种并不属于斑鸠属或鸽属,故将之分类到新的粉红鸽属中。

粉鸽只分布在毛里求斯的马斯克林群岛。它们喜欢高地的常绿林,在海岸森林也有群落居住。但森林的破坏令它们的数量大幅减少。

粉鸽
1985 毛里求斯 (4全)

(Namaqua dove,学名:Oena capensis)

1965 科特迪瓦 (5-3)
1993 特兰斯凯 (4-4)
2005 博茨瓦纳 (4-1)

(Pheasant pigeon,学名:Otidiphaps nobilis)

1977 巴布亚新几内亚 (5-3)

(White-breasted ground dove,white-bibbed ground dove, purple ground dove,学名:Pampusana jobiensis)

1977 巴布亚新几内亚 (5-1)

(Palau ground dove,学名:Pampusana canifrons)

1989 帕劳 (4-2)

斑尾鸽(Band-tailed pigeon,学名:Patagioenas fasciata)

斑尾鸽
1995 法国 (4-2)

(Pale-vented pigeon,学名:Patagioenas cayennensis)

1997 苏里南 (4-2)

粉头果鸠(Jambu Fruit Dove,学名:Ptilinopus jambu)是一种小型及色彩鲜艳的果鸠,属于留鸟,分布于泰国南部、马来西亚、印尼的加里曼丹、苏门答腊、爪哇等岛、新加坡及文莱。

粉头果鸠
2007 新加坡 (8-8)

(Orange-fronted fruit dove,学名:Ptilinopus aurantiifrons)

1977 巴布亚新几内亚 (5-4)

(Henderson fruit dove,scarlet-capped fruit dove,学名:Ptilinopus insularis)

1995 皮特凯恩 (12-9)
1996 皮特凯恩 (6-4)
2011 皮特凯恩 (5-2)

(Crimson-crowned fruit dove,学名:Ptilinopus porphyraceus)

1999 马绍尔群岛 (16-13)
2011 纽埃 (3-3)

(Lilac-crowned fruit dove,学名:Ptilinopus rarotongensis)

1989 库克群岛 (4-3,4)

(Many-colored fruit dove,学名:Ptilinopus perousii)

2011 萨摩亚 (4全)

(Tanna fruit dove,学名:Ptilinopus tannensis)

1981 瓦努阿图 (4-4)

(Cream-breasted fruit dove,学名:Ptilinopus merrilli)

1979 菲律宾 (6-1)

(Superb fruit dove,purple-crowned fruit dove,学名:Ptilinopus superbus)

2021 澳大利亚 (4-3)

粉顶果鸠(Rose-crowned fruit dove,学名:Ptilinopus regina)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小型鸽类,它拥有粉红的头顶、绿色的翅膀、灰色的胸膛与橙黄色的腹部。体型约为20至25厘米,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和东北的雨林及丛林中。以水果、种子、昆虫等为食。每次产卵1枚,孵化期16至18天。

边纸:粉顶果鸠
2021 澳大利亚 (4全)

珠颈斑鸠(Spotted dove,学名:Spilopelia chinensis),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甲(闽南语)、布鸪仔(客家语) ,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鸠鸽科副斑鸠属物种。

珠颈斑鸠尾较长,体长在28-32公分,体重125-180克,比鸽子略小。背部、翅膀和尾部为灰褐色,尾羽外侧为黑色,尾端为白色,头部为深蓝色,颈后为黑色,带有白色斑点,下腹部为暗红色,喙为暗褐色,脚红色。

珠颈斑鸠
1967 泰国 (8-5)
珠颈斑鸠
2005 马来西亚 (8-1)
珠颈斑鸠
2007 斐济 (4-2)
珠颈斑鸠
2011 澳门 (4-2)

棕斑鸠(Laughing dove,学名:Spilopelia senegalensis)为鸠鸽科副斑鸠属的鸟类。分布于非洲、阿拉伯半岛、伊朗、前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可能人工引入土耳其、巴勒斯坦、叙利亚、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一般栖息于沙漠、半沙漠以及绿洲及矮树丛生之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非洲塞内加尔。

棕斑鸠
1993 特兰斯凯 (4-1)
棕斑鸠
2005 博茨瓦纳 (4-3)
棕斑鸠
2014 埃及 (6-1)

灰斑鸠(Eurasian collared dove,学名:Streptopelia decaocto),俗称灰鸽子,是鸟类世界中最大的种群之一, 原分布于暖温带地区的欧洲部分地区、中亚、中国和缅甸,是一种留鸟。

灰斑鸠成鸟体长约32 cm,全身灰褐色且背部颜色比其他部位深,翅膀上有蓝灰色斑块,尾羽尖端为白色,颈后有黑色颈环,环外有白色羽毛围绕。这种鸟有着红色的短腿和黑色的喙。 虹膜是红棕色的,但远看像是黑色,这是由于瞳孔相对较大,黑色的瞳孔周围只能看到一小圈红棕色。

灰斑鸠
2002 比利时 (8-3)
灰斑鸠
2004 瑞典 (3-1)
灰斑鸠
2011 英国 (6-3)

欧斑鸠(European turtle dove,学名:Streptopelia turtur)为鸠鸽科斑鸠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印度,包括中国大陆的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常见于农区绿洲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英国。

欧斑鸠
1990 摩洛哥 (2-1)
欧斑鸠
1998 比利时 (5-4)
欧斑鸠
欧斑鸠
欧斑鸠
欧斑鸠
2002 马德拉群岛 (4全)
欧斑鸠
2007 波黑克族 (4-1)
欧斑鸠
2011 土耳其 (4-2)
欧斑鸠
2017 爱沙尼亚 (1全)
欧斑鸠
2019 科索沃 (2+1MS-2)
欧斑鸠
2020 比利时 (10-5)
欧斑鸠
2022 英国 (10-9)
欧斑鸠
2023 白俄罗斯 (1全)

山斑鸠(Oriental turtle dove,学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是鸠鸽科斑鸠属的一种中等体型的鸟,也叫山鸠、金背鸠、金背斑鸠、麒麟斑、麒麟鸠、雉鸠、棕背斑鸠、东方斑鸠、绿斑鸠、山鸽子、花翼、大花鸽、大花斑。

上背羽毛为淡褐色而羽缘微带有棕色,两胁、腋羽和尾下覆羽均为灰蓝色。

山斑鸠
1963 日本 (3-3)
山斑鸠
1992-98 日本 (26-9)
山斑鸠
2008 台湾 (4-1)

红眼斑鸠 (Red-eyed dove,学名:Streptopelia semitorquata)

红眼斑鸠
2005 博茨瓦纳 (4-2)

粉胸斑鸠(Dusky turtle dove,学名:Streptopelia lugens)

2019 埃塞俄比亚 (5-3)

火斑鸠(Red turtle dove,red collared dove,学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又名红鸠或红斑鸠,俗称斑鸽、火鵻(台湾话)[3]、红鸽鵻、火鸪鹪,是一种小型的鸠鸽科斑鸠属鸟类,主要分布于北纬10度以北的副热带与热带季风亚洲,常见于平原、草地成群觅食。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台湾、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自华北以南各地、西抵四川、西藏、长江以北各地等地,主要栖息于开阔田野以及村庄附近。火斑鸠的种名系指位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城镇特兰奎巴,为本种的模式产地。

成年火斑鸠体长约23 cm,是鸠鸽科中体形较小的一种。成年雄鸟颈部为青灰色,颈后有黑色颈环,翅膀、胸腹和肩背为红褐色,胸腹部羽毛颜色浅于肩背部。成年雌鸟全身灰褐色,与灰斑鸠类似,且体形比雄鸟略小,腿部为深褐色。

火斑鸠繁殖于中国中部和中亚东部,是一种留鸟,不过冬季有时也会群体性迁徙到印度、东南亚和台湾。

火斑鸠
1981 越南 (8-3)

红翅绿鸠(White-bellied green pigeon,学名:Treron sieboldii)又称绿鸠、白嘴绿鸠、白腹楔尾鸠或白腹楔尾绿鸠,为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分布于日本(主要四大岛与琉球群岛)、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台湾以及中国大陆自秦岭至长江口以南范围、西至云南、河北等地,多见于山区的森林或多树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种名来自德国生物学家菲利普·法兰兹·冯·西博德。

红翅绿鸠
1967 台湾 (6-3)
红翅绿鸠
1981 越南 (8-2)

针尾绿鸠(Pin-tailed green pigeon,学名:Treron apicauda)为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南、以至印度、中南半岛至马来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山区常绿阔叶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地区。

针尾绿鸠
1981 越南 (8-6)
针尾绿鸠
1992 尼泊尔 (3-1)

非洲绿鸠(African green pigeon,学名:Treron calvus)

非洲绿鸠
1975 马拉维 (13-13)
非洲绿鸠
2000 南非 (5-4)

黄腹绿鸠(Bruce's green pigeon,yellow-bellied fruit pigeon,学名:Treron waalia)

黄腹绿鸠
1966 科特迪瓦 (4-1)
黄腹绿鸠
1966 冈比亚 (13-7)

(Pompadour Green-Pigeon,学名:Treron pompadora)

2005 博茨瓦纳 (4-4)

橙胸绿鸠(Orange-breasted green pigeon,学名:Treron bicinctus)为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橙胸鸠、赤胸绿鸠。分布范围西起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东至中南半岛、海南岛、台湾,南抵马来半岛及爪哇岛,多栖息于热带雨林中以及栖息于树顶的秃枝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代利杰以南的海岸。

橙胸绿鸠
1988 老挝 (6-4)

(Yellow-vented green pigeon,学名:Treron seimundi)

1981 越南 (8-8)

(African green pigeon,学名:Treron calvus)

1981 西斯凯 (17-14)

白胸森鸠(Tambourine dove,学名:Turtur tympanistria)

白胸森鸠
1993 特兰斯凯 (4-2)

绿点森鸠(emerald-spotted wood dove,学名:Turtur chalcospilos)

绿点森鸠
1993 特兰斯凯 (4-3)
  • 动物/鸟纲/鸽形目.txt
  • 最后更改: 2周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