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骨龙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腔骨龙科动物邮票。

腔骨龙科(学名:Coelophysidae)是一群原始的肉食性兽脚亚目恐龙。大部分的腔骨龙科恐龙体型相当小。它们繁盛于三叠纪晚期到侏罗纪早期。

在1998年,保罗·塞里诺利用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将腔骨龙科定义为:包含鲍氏腔骨龙(Coelophysis bauri)与三叠原美颌龙(Procompsognathus triassicus),与它们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两者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

腔骨龙科属于腔骨龙超科。快足龙科(Podokesauridae )虽然早于腔骨龙科14年成立,应该拥有优先权,但因为快足龙科的模式标本在火灾中遭到破坏,以致于无法与其它新发现化石做比对,所以快足龙科现在已废弃不用,并被认为是腔骨龙科的异名。

腔骨龙属(学名:Coelophysis)又名虚形龙,是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双足恐龙,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它首先出现于三叠纪晚期的诺利阶。

腔骨龙是最早发现几副完整骨骼的恐龙。模式种鲍氏腔骨龙(C. bauri)是轻盈的恐龙,约有2-3米长,臀部高于1米高。它的属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κοιλος”(意即空心)及“φυσις”(意即形态),是取自它那空心的四肢骨头。

腔骨龙的体型亦比艾雷拉龙及始盗龙更为衍化。腔骨龙的头部具有着大型洞孔,可帮助减轻头颅骨的重量,而洞孔间的狭窄骨头可以保持头颅骨的结构完整性。长颈部则呈S形。

腔骨龙的躯体与基本的兽脚亚目体型一致,但肩带则有一些有趣的特征,就是它们有着叉骨,是恐龙中已知最早的例子。腔骨龙的每只手有四指,其中只有三指是有功能的,第四指则藏于手掌的肌肉内。

腔骨龙的骨盆及后肢与兽脚亚目的体型有少许差别。它因开放的髋臼及笔直的脚跟关节,而被定义为恐龙。后肢脚掌有三趾,而后趾是不接触地面的。

腔骨龙的长尾巴有不寻常的结构,在其脊椎的前关节突互相交错,形成半疆直的结构,似乎可制止它的尾巴上下摆动。当腔骨龙快速移动时,尾巴就因而成为了舵或平衡物。

腔骨龙非常纤细,可能是种善于奔跑的动物。腔骨龙的头部长而狭窄,锐利的锯齿状牙齿显示它们为肉食性,可能以小型、类似蜥蜴的动物为食。它们可能以小群体方式集体猎食。

腔骨龙属
2010 韩国 (4-2)
腔骨龙属
2020 波兰 (3-3)
  • 动物/爬行纲/蜥臀目/腔骨龙科.txt
  • 最后更改: 3年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