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神翼龙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古神翼龙科动物邮票。

包科尼翼龙(学名:Bakonydraco)是翼龙目古神翼龙科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匈牙利维斯普雷姆州Iharkút村的铝土矿露头,属于Csehbánya组,位于包科尼地区附近,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晚期的桑托阶。

在2005年,大卫·韦尚普尔(David Weishampel)等人将这些化石叙述、命名,模式种是Bakonydraco galaczi。属名意为“包科尼的龙”;种名是以协助挖掘工作的András Galácz教授为名。包科尼翼龙是第一个发现于匈牙利的翼龙类。

正模标本(编号MTM Gyn/3)是一个几乎完整的下颌。副模标本(编号MTM Gyn/4, 21)是一个部分下颌前段。另外,发现于当地的翼骨、颈椎,也被归类于包科尼翼龙。

包科尼翼龙的下颌缺乏牙齿,下颌的左右骨头在前半段愈合,后面形成一个矛状的空间(参见此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包科尼翼龙是种中型的翼龙类,嘴部的长度为29公分,翼展为3.5到4米。与其他神龙翼龙类相比,包科尼翼龙的口鼻部高,类似古神翼龙,因此可能有不一样的食性。包科尼翼龙可能是小型鱼类或青蛙为食。

Bakonydraco galaczi
2018 匈牙利 (6-3)

古神翼龙属(属名:Tapejara)又译塔佩雅拉翼龙,属名在图皮语系里意为“古老的主宰”,是种生存于白垩纪巴西的翼龙类。古神翼龙在体型上呈多样性,有些物种翼展长6米。每个物种有不同大小、形状的冠饰,可能作为与其他古神翼龙的信号与展示物,如同大嘴鸟用它们鲜艳的鸟喙传达信号给彼此。

模式种是沃氏古神翼龙,其冠饰是由口鼻部上的半圆冠饰,以及头部后方延伸出来的骨质分岔,两者所构成。

古神翼龙目前只有一个有效种,即模式种沃氏古神翼龙(T. wellnhoferi)。在历来被归类为古神翼龙属的三个物种中,沃氏古神翼龙是体型最小,也是最早被发表者,没有发现过冠饰的软组织。

其余的两个物种目前都被认为属于雷神翼龙属,分别是皇帝古神翼龙(Tapejara imperator),体型最大,头骨前后连接者两个骨质分岔,可能用于支撑大型的角质头冠,以及帆冠古神翼龙(Tapejara navigans),体型居中,头冠类似皇帝古神翼龙,但形状较狭窄、呈船帆状,而且缺乏头后方的骨质分岔。

在2007年,数名科学家认为古神翼龙的三个种具有不同的特征,足以成立个别的属。Kellner与Campos认为只有皇帝古神翼龙可以建立新属,因此在2007年建立了雷神翼龙。同年,大卫·安文(David Unwin)与D. M. Martill认为皇帝古神翼龙、T. navigans是相同物种,因此分别建立为Ingridia imperator、Ingridia navigans。Kellner与Campos的雷神翼龙研究,比安文与Martill的Ingridia研究早了数个月公布。由于两组人员都使用imperator作为模式种,因此Ingridia成为雷神翼龙的次客观异名。皇帝古神翼龙被改名为雷神翼龙,但T. navigans仍需要建立新的属名。

在2011年,另一群科学家将T. navigans改归类为雷神翼龙的第二个种。

古神翼龙属
2018 亚美尼亚 (2-2)
  • 动物/爬行纲/翼龙目/古神翼龙科.txt
  • 最后更改: 8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