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甲目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鳞甲目动物邮票。

穿山甲是穿山甲科(学名:Manidae)动物的通称,又名鲮鲤,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是鳞甲目(Pholidota)的唯一科。穿山甲是一类从头到尾披覆鳞片的食蚁动物,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各地。亚洲地区分布在印度、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台湾中低海拔之山麓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

最早在《楚辞·天问》中即有穿山甲的记载:“鲮鱼何所”王逸注:“一云鲮鱼,鲮鲤也,有四足,出南方。”北魏人高祐因认出穿山甲而闻名[1]。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李时珍认为穿山甲不是以鳞片诱蚁,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

2014年7月,由伦敦动物学会主持的IUCN红色名录物种存续委员会穿山甲专门小组,发出警告指穿山甲是目前全世界最常被走私买卖的哺乳类动物。中华穿山甲及马来穿山甲均在 IUCN 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级别提升至“极危”,全部 8 个物种均面临绝种威胁。非法走私的活动是前所未有的猖獗。随着亚洲四种穿山甲物种数量暴跌,走私贸易商家已转移目标至非洲,以满足市场上的庞大需求。

(Manis sp.)
1989 津巴布韦 (6-4)

马来穿山甲(Sunda pangolin,学名:Manis javanica),又名爪哇穿山甲或爪哇鲮鲤,是东南亚的一种穿山甲,分布在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森林。它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树上休息或觅食。

马来穿山甲的爪厚及强壮,可以挖开蚂蚁的巢及撕开白蚁的土堆。它们没有牙齿,舌头很长及带有黏性,用来捕食蚂蚁及白蚁。它们的身体由一列列的鳞片及纤毛覆盖。脚部的皮肤呈粿粒状的,前肢上有垫。它们的尾巴上有30个鳞片。它们体长约65厘米,尾巴长56厘米,重达10公斤。雄性较雌性大只。它们的近亲是中华穿山甲,但体型较大,颜色较浅,前爪较短。

马来穿山甲
1979 马来西亚 (8-4)
马来穿山甲
1994 菲律宾 (4+1MS-3)
马来穿山甲
2007 新加坡 (4-3)
马来穿山甲
2019 马来西亚 (3+2MS-2)

中华穿山甲(Chinese Pangolin,学名:Manis pentadactyla)又称鲮鲤,是八种穿山甲中的一个种,属穿山甲科穿山甲属,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尼泊尔、东南亚北部地区以至台湾、华南及海南岛等在内,为一种濒临绝种的动物。

中华穿山甲就像食蚁兽般靠吃蚁为生。它们适合生活于湿度高的森林内。它们头身共长60厘米,尾巴长18厘米。分布于台湾的穿山甲是中华穿山甲的亚种台湾穿山甲(台湾鲮鲤)。

中华穿山甲
1965 越南 (6-3)
中华穿山甲
中华穿山甲
1969 老挝 (5-1,2)
中华穿山甲
1971 台湾 (4-3)
中华穿山甲
1982 香港 (4-2)
中华穿山甲
1988 澳门 (4-2)
中华穿山甲
1995 澳门 (4全)
中华穿山甲
2003 越南 (4-1)
中华穿山甲
2021 中国 (8-4)

印度穿山甲(Indian pangolin,thick-tailed pangolin, scaly anteater,学名:Manis crassicaudata),是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一个物种。印度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印度及斯里兰卡的大部分地区。

印度穿山甲跟一般穿山甲同样,身上遍布大型的覆盖鳞片,充当护身的甲胄。它亦可以把身体蜷曲成球状以自卫,防止受大型肉食性动物(如老虎)的侵袭。

印度穿山甲是食虫动物,其主要食粮是蚂蚁和白蚁。它会利用强壮的长型前肢及爪子挖掘泥土,以赶出虫蚁。平时栖息于洞穴里,另一方面亦懂得攀树。据研究分析,印度穿山甲对周边的事物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好奇心。

印度穿山甲据称有药用价值,亦会因此而遭捕杀。

印度穿山甲
1991 孟加拉国 (4-4)

菲律宾穿山甲(Philippine pangolin,Palawan pangolin,balintong,学名:Manis culionensis)也叫巴拉望穿山甲,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一种,分布于菲律宾的巴拉望岛及其附属岛屿。曾为马来穿山甲的一个亚种,2005年起独立成为一个新物种。

菲律宾穿山甲
1979 菲律宾 (6-6)

长尾穿山甲(Long-tailed pangolin,African black-bellied pangolin,学名:Phataginus tetradactyla)是穿山甲科黑腹穿山甲属的一种。

本种分布于西非和中非湿润的森林地带。本种体长为30—40厘米,它是尾巴最长的穿山甲,约为身长的两倍。树栖,长长的尾巴适于缠绕在树干上。以蚂蚁、白蚁和其它无脊椎动物为食。雌性每胎产仔一只,妊娠期约140天。

长尾穿山甲
长尾穿山甲
长尾穿山甲
长尾穿山甲
长尾穿山甲
1993 冈比亚 (4+1MS全)
长尾穿山甲
2016 南非 (4-1)

树穿山甲(Tree pangolin,学名:Phataginus tricuspis),又名鳞片白腹穿山甲,穿山甲科黑腹穿山甲属的一种,是8种现存的穿山甲之一,生活在次生林中。树穿山甲是非洲的原生物种,分布自塞内加尔至西肯雅及非洲南部至赞比亚。

一般的穿山甲都会在它们挖空了的蚂蚁或白蚁丘上筑巢,但树穿山甲则栖息在树上。它们会在树枝叉或植物上卷曲睡觉。

雌性树穿山甲是独自生活的,其领土细小,只有少于10公顷,雌性之间的领土很少重叠。雄性的领土较大,可达60公顷,会与雌性的领土重叠,造成与雌性接触的机会。除了在生殖季节外,雄性与雌性接触的时间很短。当雄性与雌性在生殖季节相遇时,就会交配。幼兽的妊娠期为150日,每胎一般只有一头幼兽。幼兽会靠在母亲的尾巴,直至3个月后断奶,其后5个月仍会与母亲同住。初出生的树穿山甲鳞片很软,经过几日后会开始硬化。在饲养的树穿山甲中就有领养幼兽的情况。

树穿山甲是吃昆虫的,如蚂蚁及白蚁,或在树上行动的其他昆虫。它的倚赖其厚作为保护,以长的前爪来挖洞。它们每天若吃150-200克的昆虫。它们的舌头长约25-70厘米,表面上有黏液,可以啜出昆虫。它们的舌头在胸腔直至盆骨位置。

当树穿山甲受到伤害时,会卷曲身体成球状,以厚甲保护自己。除了腹部、鼻端、眼睛、耳朵及肢底外,它们的鳞片覆盖了整个身体。当母亲与幼兽受到伤害时,母亲会卷曲围绕幼兽。卷成球状后,它们可以鳞片的前后移动来割伤攻击者。它们会发出攻击性的威吓声,但这其实是它们发声的极限。其肛门的嗅腺会分泌出像臭鼬般的分泌物。

树穿山甲可以四肢行走,或单以后肢及尾巴行走。树穿山甲可以在没有树枝的情况下攀树。它们的尾巴脊骨可以达47节,是脊椎动物的纪录。当以四肢行走时,它们以用前趾关节才行走,并抓着树以免滑下。树穿山甲有良好的嗅觉,但视觉则一般。除了以牙齿消化食物外,它们的胃像砂囊般充满吞下的石及砂。树穿山甲在游泳时会将胃部充气,以增加浮力。

树穿山甲
树穿山甲
树穿山甲
树穿山甲
2010 多哥 (4全)
树穿山甲
2016 南非 (4-3)

南非穿山甲(Ground pangolin,Temminck's pangolin,Cape pangolin,学名:Smutsia temminckii)是穿山甲科地穿山甲属的一种,分布于乍得、南苏丹、东非和南部非洲等地区,独居,多栖息于有较多灌木的草地和林地,以蚂蚁和白蚁为食。昼伏夜出。雌性每胎产仔一只,一年一胎,妊娠期约140天。

南非穿山甲
1976 莫桑比克 (12-3)
南非穿山甲
1977 博茨瓦纳 (5-4)
南非穿山甲
1990 津巴布韦 (6-4)
南非穿山甲
1992 博茨瓦纳 (18-6)
南非穿山甲
2014 纳米比亚 (6-4)
南非穿山甲
2013 联合国 (12-1)
南非穿山甲
2016 联合国 (12-11)
南非穿山甲
2016 南非 (4-2)

大穿山甲(Giant pangolin,学名:Smutsia gigantea)是穿山甲科地穿山甲属的一种。

本种分布于西非和中非湿润的森林地带。

本种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一种穿山甲,成年雄性体长可达1.4米,雌性约1.25米。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食。昼伏夜出。雌性每胎产仔一只。

大穿山甲
1985 加蓬 (4-3)
大穿山甲
1994 塞内加尔 (5-4)
大穿山甲
2016 南非 (4-4)
  • 动物/哺乳纲/鳞甲目.txt
  • 最后更改: 2年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