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尾猴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卷尾猴科动物邮票。

卷尾猴科(学名:Cebidae),哺乳纲灵长目的一科,属于新世界猴,包括狨、狮面狨、悬猴、松鼠猴等。

普通狨(Common marmoset,学名:Callithrix (Callithrix) jacchus),是狨属的典型物种,属于新世界猴,主要分布于巴西东部。

毛色呈灰色。耳边有一簇白色长发,所以也叫绒耳狨,前额有白色印记,脸部没有毛,尾巴为灰白色。成年狨的体长为14-18厘米,体重约为400克。在白天活动,主要在树上攀爬和跳跃,有时也出现在平地上。普通狨以4-15只组成一群,通常为一个家庭。活动区域在300,000平方米。群体中有严格的等级观念。普通狨以昆虫、蜘蛛、小脊椎动物和鸟蛋为食。普通狨的孕期约为150天,每胎一般产两仔,最多有产四仔的记录。幼仔的体重大约是成体的20%-27%,性成熟期为,雄性一年,雌性20-24个月。平均寿命为10年。

普通狨
1985 巴拉圭 (7-2)

倭狨(Pygmy marmoset,学名:Callithrix (Cebuella) pygmaea)是生活在巴西西部、哥伦比亚西南、厄瓜多尔西部和秘鲁东部雨林冠层的一种猴类。它们是体型最小的灵长类动物之一,体长大约只有14到16厘米(除去约15到20厘米的尾巴)。雄性体重140克,雌性体重120克。树栖,群居。虽然在2003年发现了体型更小的新物种—倭狐猴,但倭狨仍然是最细小的猴类。

倭狨
1990 哥伦比亚 (4-1)
倭狨
2014 秘鲁 (2-1)

卷尾猴(Colombian white-faced capuchin,Colombian white-headed capuchin,Colombian white-throated capuchin,学名:Cebus capucinus),也叫白头卷尾猴、白面卷尾猴或白喉卷尾猴,是一种小型的新世界猴,生活在南美和中美的雨林地区。

卷尾猴的体毛多为黑色,脸部周围为白色或黄白色,脸部和肩膀部位为粉红色,喉部为白色。头顶处有一个V字型的区域。尾巴卷曲,因此被叫做卷尾猴。

成年卷尾猴体长可达43.5厘米,尾巴更长些,可达55厘米,体重3.9公斤。雄性要比雌性大许多。卷尾猴的脑重量为79克,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目前已进入石器时代。

群居,每群可达20头。白天活动,树栖性动物,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觅食。

卷尾猴
2004 洪都拉斯 (4-2)

黑帽卷尾猴(Tufted capuchin,brown capuchin, black-capped capuchin, pin monkey,学名:Cebus apella)

黑帽卷尾猴
1989 根西岛 (5-2)

白额卷尾猴(White-fronted capuchin,学名:Cebus albifrons)

白额卷尾猴
2002 秘鲁 (6-4)

金狮面狨(Golden lion tamarin,学名:Leontopithecus rosalia)也叫金狨,是卷尾猴科的一种新世界猴。原产于巴西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为濒危物种,野生金狮面狨大约有1000只分布在巴西东南部的三个地区,圈养数量约为490只,分散在150个动物园。

金狮面狨名字来自亮红橙色毛发,脸和耳朵周围超长毛发,使其显得与众不同的鬃毛。金狮面狨面部是黑色的和无毛的。普遍认为,金狮面狨的毛色来自阳光和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金狮面狨是狨亚科中的最大的物种,通常长约26厘米,重约620克,雌雄在体型上几乎没有差别。如所有新世界猴一样,金狮面狨也有锋利的爪子,不像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目动物一样长着平指甲。锋利的爪子使金狮面狨抓住树干,也使它能够四足沿树枝行走、奔跑和跳跃。因此,金狮面狨移动不像灵长目动物,更像松鼠。

金狮面狨每天活跃时间最多12小时,每天在不同的洞穴里睡觉。金狮面狨经常迁徙巢穴,群居生活,尽可能减少留下的气味,减少被猛兽发现的几率。金狮面狨白天的首要活动是游荡和觅食水果,到傍晚回归巢穴。金狮面狨以树洞、藤蔓或附生植物等处为穴。巢穴距离地面11、15米(36、49英尺)。气温越高降雨越多的季节,由于白天较长,金狮面狨的活动时间也相应变长,回穴时间相应变晚。在旱季,金狮面狨会花较长时间觅食昆虫。

金狮面狨的突出特征是在树皮下觅食和以附生植物凤梨为食。觅食地点通常分布在它们的巢穴范围周围,面积很大,平均为123英亩,这样才能长期有充足的食物,即便不同群体的觅食点有交叠,冲突也比较小(50%的时间里在11%以内巢穴范围内活动)。金狮面狨是杂食动物,几乎无所不吃,比如水果、鲜花、花蜜、鸟卵、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金狮面狨会用爪子灵巧地从裂缝、树叶、密丛中获取食物,昆虫占金狮面狨食物的10–15%,其余食物大部分是水果。在雨季,金狮面狨主要吃水果,在旱季,主要吃其他食物,如花蜜和树胶。昆虫不够吃的时候,金狮面狨也抓小型脊椎动物吃。

金狮面狨
1994 巴西 (3-1)
金狮面狨
1994 联合国 (12-4)
金狮面狨
1998 爱尔兰 (4-3)
金狮面狨
2004 洪都拉斯 (4-1)
邮票图:金狮面狨
2010 葡萄牙 (4+1MS-MS)
金狮面狨
2011 英国 (14-10)

金头狮面狨(Golden-headed lion tamarin,学名:Leontopithecus chrysomelas)

金头狮面狨
1992 比利时 (2-2)
金头狮面狨
2013 比利时 (10-8)
金头狮面狨
2021 联合国 (12-1)

皇狨猴(Emperor tamarin,学名:Saguinus imperator),又名皇柽柳猴、帝髭獠狨、长须狨、帝王獠狨或皇帝塔马林猴,是一种狨猴。它被称为“皇”是因它像德国的威廉二世。这个名字原先只是一个笑话,后来成为了正式的学名。

皇狨猴生活在亚马逊盆地的西南部、东秘鲁、北玻利维亚及巴西的阿克里及亚马孙。

皇狨猴的毛皮主要是灰色,胸部有黄色斑点。手及脚都是黑色,尾巴褐色。它的特征是白色的长须,长达肩头。它的身长24-26厘米,尾巴长35厘米。体重约300-400克。

皇狨猴栖息在热带雨林,生活在森林深处及广阔的地区。它们是白天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在树间跳来跳去。皇狨猴是群居的,一般是2-8头。最老的雌性带领着几只雄性,彼此之间会互相帮助。皇狨猴经常与其他的狨猴(如鞍背狨)一起。它们可以发出不同的声响来确认妨碍者。

皇狨猴的食性与其他狨猴一样,都是杂食性,主要吃生果、昆虫及树汁。它亦会吃鸟蛋及细小的脊椎动物。由于它们的轻盈体态,故可以到达树枝端吃食物。

皇狨猴奉行一妻多夫制的。妊娠期为140-145日,多为双胞胎。所有的雄性,不论是否父亲,都会帮助诞生、照顾及支持幼猴,带幼猴到母猴处喂哺。约3个月后幼猴断奶,第2年尾达至性成熟。它的寿命估计超过15年。

皇狨猴
1994 巴西 (3-3)
皇狨猴
2001 葡萄牙 (10-2)
皇狨猴
2007 波兰 (4-1)

白唇柽柳猴(White-lipped tamarin,red-bellied tamarin,学名:Saguinus labiatus)

白唇柽柳猴
1989 根西岛 (5-3)

黑白花狨(Pied tamarin,学名:Saguinus bicolor),又名黑白狨、两色柽柳猴、双色獠狨或斑脸獠狨,是一种濒危的灵长目,分布在巴西亚马逊雨林。它们主要分布在Cuieras河及Preto da Eva河之间,在毗连的Preto da Eva河及乌鲁布河之间也有,但数量相对较少。它们与赤掌柽柳猴之间似乎存在种间竞争,赤掌柽柳猴逐步取代黑白花狨的分布地。加上失去栖息地,令黑白花狨的生存受到威胁。

黑白花狨以小群居住,一群约有2-15个成员。在亚朵夫杜克森林保护区内平均每群约有4.8只黑白花狨,而在其他地区则约有6.19只。群族内只有至上的雌狨会繁殖,而其他雌狨的繁殖则受到压制。妊娠期约140-170日,母亲一般每胎会产下两只幼狨。幼狨主要由父亲照顾,群族其他成员也会协助,只有在哺乳时才会到母亲身边。

黑白花狨是杂食性的,会吃果实、花朵、花蜜、昆虫、蜘蛛、细小的脊椎动物及鸟蛋。

黑白花狨长约20.8-28.3厘米,尾巴长33.5-42厘米。雄狨重428克。它们约有10年的寿命。

黑白花狨的天敌是猫科、猛禽及蛇。在城市,它们则会受到家猫、野猫或野狗的掠食。由于失去栖息地,它们面临威胁。不过,它们现正生存在一些保育区内。

黑白花狨
1994 巴西 (3-2)

绒顶柽柳猴(Cotton-top tamarin,学名:Saguinus oedipus),也叫棉顶狨、棉头狷猴,是一种小型的卷尾猴科动物。它们主要生活在热带森林边缘,树栖性,白天活动。

绒顶柽柳猴的头顶绒毛较多,故而得名,这些绒毛在它们遇到危险时会竖起,以使它们显得更加强大,从而吓退对手。 绒顶柽柳猴以水果、昆虫、新鲜树叶为食。 群居动物,每群3-9猴。孕期为183天,公猴和母猴子共同照顾小猴,断奶期为四到五周,12-15个月达到性成熟。 绒顶柽柳猴目前主要生活在哥伦比亚,为在2008年被提升为IUCN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级别,表示灭绝的机会极高。最大的威胁是栖息地的减少。

绒顶柽柳猴
1993 哥伦比亚 (4-1)
绒顶柽柳猴
2012 联合国 (12-8)

松鼠猴(Common squirrel monkey,学名:Saimiri sciureus)是一种小型的新世界猴,属于卷尾猴科,分布于南美的大多数国家。由于松鼠猴体型娇小,不具有攻击性,因此近年来深受全球各地动物园的欢迎,国内不少野生动物园都引进了松鼠猴与游客直接互动。

松鼠猴主要生活在亚马孙盆地,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秘鲁、苏里南、巴拉圭、委内瑞拉等国家都有分布,还有一部分松鼠猴被引进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

2009年,有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奇久卡森林(Tijuca Forest)观察并拍摄到了一群放养的松鼠猴,这群松鼠猴可能是被放生的,也可能是从宠物贸易中逃脱的。到2010年,松鼠猴已经开始被视作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的入侵物种,它们以濒危鸟类的蛋作为食物的情况引起了关注。

松鼠猴通常喜欢栖息在林冠的中部,有时候也会到地面活动,或者爬上林冠高处。它们喜欢雨林、热带草原、红树林或者沼泽地能为猛禽提供掩护的植被。

松鼠猴
1989 根西岛 (5-4)
松鼠猴
1993 玻利维亚 (2-1)
松鼠猴
2007 联合国 (12-6)

红背松鼠猴(Central American squirrel monkey,red-backed squirrel monkey,学名:Saimiri oerstedii),又名赤背松鼠猴,是哥斯达黎加及巴拿马的一种松鼠猴。它们只限于在巴拿马西北端近哥斯达黎加边界,与及哥斯达黎加的太平洋海岸,主要在玛兰安东尼尔国家公园(Manuel Antonio National Park)及基督山国家公园(Corcovado National Park)。

红背松鼠猴身型细小,背部是橙色的,面部呈黑白色。它们是杂食性的,主要吃果实、植物的其他部分、无脊椎动物及一些细小的脊椎动物。它们的天敌包括猛禽、猫科及蛇。它们是以大群族生活,数量介乎20-75只。它们是所有猴子中最为平等的。雌性没有支配的架构,而雄性只在繁殖季节才会争斗。雌性于2.5岁就性成熟,雄性则要4-5岁。成熟的雌性会离开自己的群族,但雄性一生也会留下。它们的寿命可以多于15岁。

红背松鼠猴的数量自1970年代就急促下降,相信是由伐林及捕猎造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为易危。

红背松鼠猴与其他南美洲松鼠猴属的颜色不同。它们的背部、双手及双脚呈橙色,肩膀、臀部及尾巴呈橄榄色,腹部呈白色。头顶盖呈黑色,尾端也是黑色的。雄性的头顶盖一般较雌性的浅色。面部呈白色,眼睛、鼻子及口的周围是黑色的。

红背松鼠猴的两个亚种在颜色上相似,但头顶盖的形状不同。北方的亚种的头顶盖颜色较浅。南方亚种的四肢及腹部较黄。

成年红背松鼠猴身长27-29厘米(不包括尾巴),重600-950克。尾巴较身体长,长36-39厘米。它们是两性异形的,雄性平均较雌性重16%。雄性平均重829克,雌性平均重695克。它们脑部与身体的比例是所有灵长目中最大的,脑部重约25.7克或体重的4%。它们的尾巴并不可以完全抓住东西的,主要是用作平衡。

红背松鼠猴
红背松鼠猴
红背松鼠猴
红背松鼠猴
2007 巴拿马 (4全)

亚马逊松鼠猴(Black-capped squirrel monkey,学名:Saimiri boliviensis)

亚马逊松鼠猴
2002 秘鲁 (6-5)
  • 动物/哺乳纲/灵长目/卷尾猴科.txt
  • 最后更改: 15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