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鲸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须鲸科动物邮票。

蓝鲸(Blue whale,学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属于须鲸小目的海洋哺乳动物。蓝鲸不仅是地球上现存体型最大的动物,也是地球史上最大的动物,长超过33米,重达177公吨。

蓝鲸的身躯瘦长,背部青灰色,不过在水中看起来有时颜色会比较淡。目前已知蓝鲸至少有三个亚种: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B. m. musculus;栖息在南冰洋的B. m. intermedia与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B. m. brevicauda(也称侏儒蓝鲸)。在印度洋发现的B. m. indica则可能是另一个亚种。与其他须鲸一样,蓝鲸主要以小型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

直到20世纪初,在世界上几乎每片海域中蓝鲸的数量都相当多。在超过40年后,捕鲸者的猎杀使它们几乎灭绝。直到国际社会在1966年开始保育蓝鲸后,蓝鲸的数量才逐渐上升。一份2002年的报告估计目前世界上蓝鲸的数量在5,000至12,000头之间,并分布在至少5个族群中。最近对于侏儒蓝鲸的研究显示这个数字可能是低估了实际的数量。在捕鲸活动开始前,蓝鲸最大的族群是在南极海域,估计大约有239,000头(范围介于202,000与311,000之间)。目前在东北太平洋、南极海与印度洋的数量已经比之前大为减少(大约各只有2,000头)。在北大西洋则有2个更大的集团,在南半球至少也有2个集团。

蓝鲸
1966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1全)
蓝鲸
1977 英属南极 (4-4)
蓝鲸
1977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2-1)
蓝鲸
1980 西南非洲 (6-6)
蓝鲸
1982 澳大利亚 (4-3)
蓝鲸
1983 摩纳哥 (1全)
蓝鲸
1983 帕劳 (4-2)
蓝鲸
1984 塞舌尔 (4-4)
蓝鲸
1988 新西兰 (6-4)
蓝鲸
1988 牙买加 (4-1)
蓝鲸
1994 联合国 (12-3)
蓝鲸
1996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1全)
蓝鲸
1997 格陵兰 (4-1)
(下)蓝鲸
1998 南非 (1MS全)
蓝鲸
1999 冰岛 (4-3)
蓝鲸
2000 加拿大 (4-4)
蓝鲸
2001 法罗 (4-3)
蓝鲸
蓝鲸
蓝鲸
蓝鲸
2003 英属南极 (4全)
蓝鲸
2003 佛得角 (4-1)
蓝鲸
2006 澳大利亚 (4-2)
蓝鲸
2010 加拿大 (1全)
蓝鲸
2010 瑞典 (4-3)
蓝鲸
蓝鲸
蓝鲸
蓝鲸
2012 南乔治亚 (4全)
蓝鲸
2015 马来西亚 (3+1MS-2)
蓝鲸
2015 英属南极 (6-4)
蓝鲸
2019 纳米比亚 (6-4)
蓝鲸
2020 阿曼 (5-2)
(下)蓝鲸
2021 亚速尔群岛 (1MS全)
蓝鲸
2022 加拿大 (5-3)

小鳁鲸(Common minke whale,学名: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又名明克鲸、尖嘴鲸、矛头鲸、小矛鲸、矛鲸、小脊鳍鲸、小鳍须鲸和锐头须鲸,是小须鲸的一种,有时直接称为小须鲸。1804年第一次被拉塞佩德(Bernard Germain de Lacépède)所确认。现在大部分将小须鲸分成北方小须鲸(小须鲸)与南方小须鲸(或称为南极小须鲸)两种。

小鳁鲸是最细小的须鲸科,且是最细小的须鲸之一。一般的形态长7-9.8米,重5-10吨。平均而言,雌鲸较雄鲸长0.5米。幼鲸则长2.4-3.5米。[4]侏儒小须鲸较为细小,最长只有7.8米。小鳁鲸的背部是深灰色的,腹部呈白色。所有形态的胸鳍以上或头部以后都有一个淡色的山形斑纹。胸鳍上亦有白色或淡色的斑纹,这个斑纹差不多覆盖整个侏儒小须鲸的胸鳍。北方的小鳁鲸胸鳍中间有一道白带,北太平洋小须鲸的则是呈灰色的。小鳁鲸与南极小须鲸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小鳁鲸较南极小须鲸细小,南极小须鲸的胸鳍斑纹较为淡色。身体的颜色及体形也有明显的分别。

小鳁鲸
1987 圣赫勒拿 (4+1MS-1)
小鳁鲸
1993 摩纳哥 (4-2)
小鳁鲸
1995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2-2)
小鳁鲸
1996 格陵兰 (6-6)
小鳁鲸
1998 马恩岛 (5-4)
小鳁鲸
1998 南非 (4-2)
小鳁鲸
2000 冰岛 (4-4)
小鳁鲸
2001 阿根廷 (4-3)
小鳁鲸
2006 爱沙尼亚 (2-2)
小鳁鲸
2006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2-1)
小鳁鲸
2012 福克兰 (12-2)

布氏鲸(Bryde's whale,学名:Balaenoptera brydei),属于须鲸亚目中的须鲸科;目前分类尚称为【布氏鲸种群】,可能有两个亚种 (B. brydei or B. edeni)或种类的分化,但在外型差异与DNA的证据上还需要更多定义,所以暂时归为同一种群。由于分类上的未确定性,所以下列各项资讯都还有变动的可能,尤其是分布范围和族群数量…等。 目前已知的包含有: 主要分布在全球温热带水域。 食性在不同地点相当多样 ,主要以鱼类 (沙丁鱼,鳀科..等) 和大型浮游动物为主,也有吃甲壳类 和头足类的纪录。布氏鲸种群如同须鲸科的流线型,但具有较细长的身体,容易与鳁鲸(塞鲸 Balaenoptera borealis ) 混淆,仍可透过外型差异分辨,布氏鲸体型较小 (体长约14米),且其吻部上方有三条脊突 (ridge) 自吻部尖端延伸到头部后方,中央的脊突末端随两个喷气孔拱起。布氏鲸的体色背部呈深烟灰色,身上常有达摩鲨咬痕愈合的斑点 ,腹部浅白色,两侧下颚是深灰色。 布氏鲸有250-370对鲸须板,长约40公分,宽约20公分,属于较短的鲸须板,板片部分灰色,刷状毛是灰白色的。腹部有40-70条垂直的喉腹折,会延伸到肚脐的位置,占身长比例约57-58 %。背鳍高且镰刀状,胸鳍比例小。在布氏鲸种群中,布氏鲸与鳀鲸的外型差异甚小,如果以海上辨识的情形,布氏鲸成年体型较大约14米,喷气较高(3-4米),头型成U型,头上有三条脊,较躲避船只。而鳀鲸成年体型较小约11-12米,喷气较矮(1-2米),头型成V型,头上有五条脊,可能突然出现在船边。

布氏鲸
1998 南非 (4-3)
布氏鲸
1998 英属印度洋领地 (4-1)
布氏鲸
2019 泰国 (4-1)

长须鲸(Fin whale,学名:Balaenoptera physalus)又称脊鳍鲸、真须鲸、剃刀鲸、鲱鲸或鳍鲸,是须鲸亚目中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它们是全球第二大的鲸,也是现存第二大的动物,仅次于蓝鲸。

长须鲸的身躯长而苗条,全身大多呈棕灰色,下腹部的颜色较浅。现时所知,长须鲸最少有两个现存的亚种:北大西洋的北长须鲸,以及另一较大的亚种——南冰洋的南极长须鲸。在极地到热带地区的大型海洋中均可找到长须鲸,只是北极和南极附近的地区,以及大型海域附近的小水域找不到它们。所有密度最高的长须鲸族群均分布于温带地区及水较冷的地带。它们的食物有小型的鱼类、乌贼及甲壳动物(这包括糠虾和磷虾)。

跟其他所有大型的鲸类一样,长须鲸在20世纪期间曾被大量捕捞,现时仍属濒危物种。国际捕鲸委员会(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简称IWC)后来全面禁止所有对长须鲸商业性捕捞的行为,但冰岛和日本仍然宣布其捕捞行动将会继续进行。此外,人类在水上的活动亦对长须鲸构成很大的威胁,更甚的是,据有关的记录,每年长须鲸与船只相撞的次数极多,且往往都导致了该鲸的死亡。

长须鲸的特征之一是身躯长而苗条,雄性和雌性的体长分别为19及20米,而居于北半球的亚种最多可达24米长,而南极洲的亚种则可长达26.8米。虽然暂未曾有人为一头成年的长须鲸量度体重,但据估计一头长约25米的长须鲸的体重可超于70,000公斤。一头长须鲸到了25至30岁时才真正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而长须鲸最长可活到94岁。一头新生的长须鲸体长约为6.5米,重约1,800公斤。其最容易用以识别的特征为它们巨大的身躯,但也就因为这样,人们常把它们跟蓝鲸、塞鲸及布氏鲸混淆。

长须鲸的背侧和旁侧均呈棕灰色,而腹部则呈白色。其嘴部尖端突出,有两个喷气孔(blowholes),吻部(rostrum)宽敞而平坦。长须鲸的头部后方有灰白色的人字纹,是极为明显的辨认特征。其下颚的右方有白色的斑驳,而左方则有灰黑色的斑驳。人们间或可看到身体呈不对称形状的小须鲸,但长须鲸却是大部分均呈不对称形状。科学家们假设此为演化的结果,因为长须鲸在海面游泳时会往右方倾斜,在绕圈子捕猎时亦往往是朝右方的那一边绕圈。但是,直到现时为止,科学家们仍未能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此假说正确。

长须鲸的腹部有56到100条褶沟,在其进食时,胃部需要更多空间容纳食物,此时褶沟可以张开,以增加其腹部的容量。它们的背鳍呈弧形,长约60公分。它们的鳍足(flippers)小而尖细,尾部宽广,吻部较尖。

当长须鲸浮到海面上时,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喷气孔,其次就是背鳍。其喷气孔垂直而狭窄,喷出的空气及液体的高度可达6米。每次它们浮到水面时,都会喷气数次,每次在水面逗留1分半钟。在浮到水面期间,其尾部仍然会保持淹在水中。这以后,它们会往下潜至水深250米处,每次能在水中维持10至15分钟。长须鲸跟很多其他鲸类一般,常会跃出海面,能够在跃出期间把整个身躯悬在空中。

长须鲸
1975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4-4)
长须鲸
1977 英属南极 (4-2)
长须鲸
1980 西南非洲 (6-5)
长须鲸
1983 帕劳 (4-3)
长须鲸
1983 安提瓜和巴布达 (4+1MS-2)
长须鲸
1986 莫桑比克 (4-4)
长须鲸
1993 摩纳哥 (4-1)
长须鲸
1997 格陵兰 (4-2)
长须鲸
2000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2-2)
长须鲸
2001 法罗 (4-2)
长须鲸
2001 冰岛 (4-2)
长须鲸
2006 澳大利亚 (4-3)
长须鲸
2012 福克兰 (12-6)

塞鲸(Sei whale,学名:Balaenoptera borealis)为须鲸的一种,又名北须鲸,为世界上第三大须鲸,仅次于蓝鲸与长须鲸。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尤其是在远离海岸的海洋深层。塞鲸倾向避开阳光与热带海域,每年夏季时从寒冷或两极的海域迁移到温带海域,冬季则迁移到亚热带海域,虽然大部分区域的迁移路线尚未完全明朗。

塞鲸身长可以达到20米(66英尺),体重则可达到45公吨(50短吨)。估计每天需要900公斤的食物,主要是桡脚类动物与磷虾,有时还包括其他的软体动物。塞鲸的速度也是鲸鱼中最快的,在短距离上可以达到每小时50公里(31英里或27节)的速度。“塞鲸”这个名称是从挪威语的“Pollock”(青鳕)而来的,青鳕是种与塞鲸同时间出现在挪威海岸边的鱼类。

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后期之间的大规模商业猎捕中,估计共有超过238,000条塞鲸被猎捕,而现在塞鲸已成为国际保育动物,虽然冰岛与日本仍然有具有争议的研究计划在猎捕塞鲸。2006年时估计全球约有54,000条塞鲸,数量大约只剩大规模捕鲸活动前的5分之1。

塞鲸
1997 格陵兰 (4-3)
塞鲸
2001 冰岛 (4-3)
塞鲸
2001 法罗 (4-4)
塞鲸
2011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4-4)
塞鲸
2012 福克兰 (12-12)

南极小须鲸(Antarctic minke whale,southern minke whale,学名:Balaenoptera bonaerensis),又名南极须鲸或南方小须鲸,是一种小须鲸。

南极小须鲸是最细小的须鲸属及须鲸之一。在须鲸属中,只有小鳁鲸较它们细小。它们长7.2-10.7米,重5.8-9.1吨。平均而言,雌鲸较雄鲸长约1米。幼鲸长2.4-2.8米。南极小须鲸的背部呈深灰色,腹部白色。腹部有两条浅灰色斑纹沿两侧向上。胸鳍深色,边沿白色。南极小须鲸与小鳁鲸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南极小须鲸较小鳁鲸稍大,小鳁鲸胸鳍的中间有白间。它们身体颜色及体形也有些少分别。

南极小须鲸
1995 澳属南极 (4-3)
南极小须鲸
2015 英属南极 (6-3)

角岛鲸又名大村鲸(Omura's whale,dwarf fin whale,学名:Balaenoptera omurai),属须鲸科,直到2003年才被确认与命名。

因为模式标本是搁浅在日本山口县的角岛,故俗名“角岛鲸”。它的学名omurai则是为了纪念日本的鲸豚学者大村秀雄。

成年角岛鲸身长可达11米,属中型鲸,外型极似长须鲸,但较长须鲸(体长可达26米)小很多。

已知分布海域为西太平洋地区,在2015年于马达加斯加外海,首次被用镜头捕捉到活动影像,台湾赏鲸业者则在2017年5月于花莲外海拍摄到鲸鱼的特征是左下颚黑色色块、胸鳍白色边缘与背鳍形状等,经多处特征判定后,极可能就是罕见的“角岛鲸”。标本来自日本、台湾、菲律宾、澳洲与所罗门群岛,台湾的角岛鲸标本,目前绝大多数保存于台中市的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角岛鲸
2019 泰国 (4-2)

座头鲸(Humpback whale,学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又名大翅鲸、驼背鲸、巨臂鲸,俗称海崎(闽南语),属于须鲸亚目的海洋哺乳动物。其名源于日文“座頭”(ザトウ,江户时期的视障人士之社会阶级),因其背鳍及背瘤的外貌好似背负琵琶的座头而得名。大翅鲸为大型须鲸,胸鳍特别的长,约占身体的三分之一。 成年鲸身长可达约11.5至16米之间(39至52英尺),成年雄鲸平均体长13-14米,成年雌鲸维14-15米; 刚出生的仔鲸长约3至6米。成年鲸体重25至30公吨,最重可达40吨,新生仔鲸重1至2吨。座头鲸以其跃出水面姿势、超长的胸鳍与成年雄鲸复杂的叫声而闻名。全世界各大海洋都有座头鲸的踪迹,是赏鲸者的最爱之一。

座头鲸可由它们带有明显驼峰的厚实身躯,以及黝黑的上半部而轻易辨认。头部与下颚布满称为节瘤的小型瘤状突起,这些小瘤其实是毛囊,也是此物种的特色。尾鳍具有波浪状耸起边缘,于潜水过程中常会往上举离水面,和胸鳍皆具有白色斑,但不同个体身上的白色斑范围都不同(辨别方式与小天鹅的鸟喙标记相似),因此此特征可用来进行个别辨识。就比例而言,座头鲸的头部较大,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一;头顶的两个喷气孔明显,喷出的水汽从正面看近似心形,一般高度2.5至3米。嘴内的鲸须每侧270至400条之间,最长可达1米,最宽达30公分,多为黑色或橄榄棕色,少数个体则带有灰白色刚毛。喉腹折12至36道,最短约46公分(18英寸),最长约91公分(3英尺),每道之间的间隔颇大,最长可达腹部。关于座头鲸会演化出所有鲸科动物比例上最长的胸鳍,目前有多种理论,两种最盛行的假设为:胸鳍长带来的高度机动性具有可观进化利益,或者,较大的表面积有助于在寒带与温带迁徙时的体温调节。

活动时多一双一对活动,有洄游习性,惟游泳速度较慢。主食为小甲壳类和群游性小型鱼类。雌性座头鲸每两年生育一次,孕期约10个月,每次生1胎,雌鲸会照顾仔鲸约6至10个月,同时让仔鲸学习独立可能也需要约半年的时间。座头鲸寿命可长达40至50年,雌鲸约在五岁达到性成熟,雄鲸则约在七岁。

座头鲸
1977 英属南极 (4-3)
座头鲸
1980 西南非洲 (6-2)
座头鲸
1982 澳大利亚 (4-4)
座头鲸
1982 诺福克 (3-3)
座头鲸
1983 葡萄牙 (4-4)
座头鲸
1983 帕劳 (4-1)
座头鲸
1983 斯里兰卡 (4-3)
座头鲸
1984 塞舌尔 (4-1)
座头鲸
1987 圣赫勒拿 (4+1MS-MS)
座头鲸
1988 新西兰 (6-1)
座头鲸
座头鲸
1991 哥伦比亚 (3-1,2)
座头鲸
1995 澳属南极 (4-1)
座头鲸
座头鲸
座头鲸
座头鲸
1996 汤加 (4全)
座头鲸
1996 格陵兰 (6-2)
座头鲸
座头鲸
座头鲸
座头鲸
座头鲸
1997 托克劳 (4+1MS全)
远景:座头鲸
1999 澳大利亚 (5-1)
座头鲸
2000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2-1)
座头鲸
2000 冰岛 (4-3)
座头鲸
2001 阿根廷 (4-4)
座头鲸
2001 新喀里多尼亚 (2全)
座头鲸
2002 台湾 (4-1)
座头鲸
2003 佛得角 (4-3)
座头鲸
2004 马来西亚 (3+1MS-1)
座头鲸
2006 澳大利亚 (4-1)
(右上)座头鲸
2007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1MS全)
座头鲸
2008 新喀里多尼亚 (6-6)
座头鲸
座头鲸
座头鲸
座头鲸
2008 斐济 (4全)
座头鲸
2010 英国 (10-1)
座头鲸
2011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4-1)
座头鲸
2012 新喀里多尼亚 (1全)
座头鲸
2012 俄罗斯 (2-2)
座头鲸
2015 马来西亚 (3+1MS-MS)
座头鲸
2015 英属南极 (6-2)
座头鲸
2017 比利时 (5-3)
座头鲸
2019 联合国 (12-8)
座头鲸
2020 澳门 (4+1MS-2)
座头鲸
2020 阿曼 (5-1)
座头鲸
2022 美国 国家海洋保护区 (16-3)
  • 动物/哺乳纲/偶蹄目/须鲸科.txt
  • 最后更改: 3周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