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这里所列的是中国及其归属地区发行的唐代艺术,包括绘画、书法、篆刻邮票。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隋末唐初官员,唐代书法家。他的楷书字体,成为后来学习书法者经常模仿的对象。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2007 中国 中国古代书法-楷书 (6-3)

《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一铭”,明代赵涵视为天下第一楷书,享有“楷书极则”的崇誉,也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倍受后世推崇的楷书代表作之一。《九成宫醴泉铭》的铭文与碑文分别出自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和以直言谏君而闻名的宰相魏征之手,加之当朝皇帝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数以百计帝王中最英明的君主之一,特别是“贞观之治”被公认为是古代帝制的极盛时期,撰文铭记,因此《九成宫醴泉铭》碑也被誉为“三绝”碑之一。

碑文中明确记载,贞观六年(632年)春,太宗李世民在第一次驾幸麟游九成宫消夏避暑,由于天旱少雨,人马剧增,宫廷饮水困难。4月16日这天,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在宫城内散步,走到宫城之西,“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故立碑以记之。

《九成宫醴泉铭》主要内容简介:唐贞观五年(631年),太宗皇帝命令修复隋文帝之仁寿宫,在扩建后改名为九成宫。第二年,太宗帝避暑来到九成宫,在游览宫中台观时,偶然发现有一清泉。太宗帝万分欣喜,便令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而立一石碑。这便是《九成宫醴泉铭》。

此碑为楷书字体,全碑共24行,每行50个字,碑身与碑首相连一体,碑首刻有六条缠绕的螭龙,碑额为篆书,分两行题写“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字。其碑布白疏朗,结体化长为方,点画比较淳厚,用笔稳健含蓄。原碑立于陕西省麟游县博物馆。该碑因年代久远,历经岁月侵蚀,早已疮痍满碑,残损剥蚀严重,1994年开始,中国书法家任步武先生担负起修复补遗工程,任步武依照《全唐文》考辨,修补了19个缺字,39个残损字,180个剥蚀不清的字,前后共费时六年才完峻,重现天下第一楷碑的昔日风采。

边纸:(左上)唐.欧阳询行楷书张翰帖页(唐摹本)
2022 香港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6+2MS-MS1)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封河南郡公,故又世称褚河南,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钱塘人(今浙江杭州)。祖籍河南郡阳翟县(今河南禹州)人,因其家族在永嘉南渡后定居建康后又迁徙至钱塘,遂在南朝陈覆亡后落籍钱塘。

褚遂良 楷书·倪宽传赞
1978 台湾 中国书法艺术邮票 (5-2)

倪宽传赞(楷书):墨迹内容为「….. 属皆有功迹见述于世参其名臣亦其次也臣褚遂良书。」

《倪宽赞》,又作《兒宽赞》,唐书家褚遂良代表作。纸本(卷),卷纵长24.6公分,宽170.1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历代多认为是褚遂良晚年作品。近代学者则以其文中之避讳用字习惯,与唐代情况不类,且用笔亦与褚书有所出入,结构较似欧体,认为是宋代临写。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胡广说:“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吴宽说:“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2007 中国 中国古代书法-楷书 (6-4)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是书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唐代的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石,凡二石,两块碑石分别镶嵌在大雁塔底层南门门洞两侧的两个砖龛之中,两碑碑额、碑文书写方向互相左右对称,两碑共1463字。上碑为序碑,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位于塔底层南面券门西侧砖龛内,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碑文21行,行42字,由右而左写刻;下碑为序记碑,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位于塔底层南面券门东侧砖龛内,唐高宗李治撰文,碑文20行,行40字,由左而右写刻。

阎立本(601年-673年11月14日),雍州万年县(今陕西临潼)人。隋朝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母亲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女儿清都公主。,唐代著名画家、官员,官至右相/中书令(宰相),谥文贞。

步辇图
2002 中国 步辇图 (1MS全)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张旭(约675年-约750年),字伯高,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朝中期书法家[1]。唐朝开元年间官至常熟尉,后又为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于书法,有“草圣”之称。

张旭《古诗四帖》
2011 中国 中国古代书法-草书 (4-3)

《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共40行、188字。传唐代张旭书。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篇。拖尾有明丰坊、董其昌题跋。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古诗四帖无一笔不争,无一笔不让,有呼有应,浑然天成。”

《古诗四帖》的内容包括了诗人庾信的《步虚词》二首,诗人谢灵运的两首诗:《王子晋赞》、《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共40行。高28.8厘米,宽192.3厘米、写在五色纸上。现藏中国辽宁省博物馆。

李昭道(675年—758年),字希俊,中国唐代画家。

李昭道出自唐朝宗室郇王房,是郇王李祎(太祖李虎第六子)的玄孙,长平肃王李叔良的曾孙,华阳郡公、原州长史李孝斌的孙子,陇西郡公李思训之子,李林甫从父兄。李昭道曾官至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官至太子中舍。擅绘青绿山水,世称小李将军。兼善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画风巧赡精致,虽“豆人寸马”,也画得须眉毕现。

李昭道的作品现今罕见,《春山行旅图》、《明皇幸蜀图》等很有可能是后人摹本。

明皇幸蜀图 李昭道作
2004 摩纳哥 探险家马可·波罗诞生750周年 (1全)

明皇幸蜀图又名唐人明皇幸蜀图和摘瓜图,曾名为宋人关山行旅,是一幅中国古代山水画,作者据说为唐朝的李昭道,它描绘的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到蜀地的历史。画中骑三鬃马的红衣男子被认为是唐玄宗。清高宗对明皇幸蜀图写有题跋。目前该画作被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吴道子又称吴道元(685年-758年),字道子,后改名为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中国唐代著名画家,被称为“百代画圣”。

cn201107.jpg
cn201108.jpg
cn201109.jpg
cn201110.jpg
cn201111.jpg
cn201112.jpg
cn201113.jpg
2011 中国 八十七神仙卷 (6+1SB全)

《八十七神仙卷》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冠世巨作,描绘了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画中人物神态各异,衣带飘举、满壁风动,极具艺术感染力,被历代艺术家奉为圭臬,代表了中国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

《八十七神仙图》在宋代流入民间,被宫廷画家李公麟发现,出两根金条买下此画。到近代,该画再度流入民间。1937年5月,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兼教授的徐悲鸿应邀赴香港举办画展,偶然在一德国驻华外交官亲属手中见到此画。在深褐色的丝绢上,87个襟飘带舞的人物全用白描手法,整幅画卷看起来满纸生辉。画无落款,但徐悲鸿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出自唐代名家的艺术绝品,他当即以手头仅有的一万元和自己的七幅作品交换赎回,并将其定名为《八十七神仙卷》,认为此卷“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徐悲鸿还邀请张大千、齐白石等在画作上题字,并精心刻制一枚“悲鸿生命”的印章,钤于画侧。从此,徐悲鸿将这件中国当时仅存的唐画《八十七神仙卷》视同生命。不料1942年,此画在日军空袭中被人盗去。这如同晴天霹雳,徐悲鸿在高度的精神紧张和忧虑下病倒了。他曾悲伤地赋诗自忏:“想象方壶碧海沉,帝心凄切痛何深。相如能任连城璧,亏此须眉负此身”,担心它再次流落到国外去。

1944年,徐悲鸿的学生卢荫寰女士在成都意外地发现了这幅《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得知后,不顾自己的病体,日夜忙于作画和筹款。先后寄去二十万现金及数十幅自己的作品后,《八十七神仙卷》终于再次回到了徐悲鸿手中。可就在此后第二个月,徐悲鸿患高血压、心脏病、肾炎,病危住院,竟无钱治疗。

1953年9月,徐悲鸿去世。在其逝世当天,廖静文女士就宣布将徐悲鸿留下的千余件作品、千余件收藏的历代优秀字画及万余件图书资料全部献给国家。不久,徐悲鸿在北京的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国宝《八十七神仙卷》和徐悲鸿收藏的所有作品都被完好地保存在纪念馆里。

韩干(约706年-783年),唐代画家,以画马著称,蓝田(今陕西蓝田)人。

唐 韩干 牧马图
1960 台湾 故宫古画邮票 (4-2)

唐 韩干 牧马图:原画为绢本,横34.1公分,纵27.5公分,系故宫博物院所藏「名绘集珍」16幅中之第3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牧马图》描画了一位虬须戴巾、腰插马鞭的奚官准备出外放牧的情景。主题明瞭,情节简单,图中黑白双马,奚官虬髻戴头巾,手执缰缓行。此图线条纤细遒劲,勾出马的健壮体形,黑马身配朱地花纹锦鞍,更示出其神彩;人物衣纹疏密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着,神采生动。

神骏图
2006 中国 神骏图 (2全)

《神骏图》是唐代韩干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画是一幅历史故事画,描绘了僧人支遁爱马故事。岸上石坡,僧人支遁正坐于石台之上,望着迎面踏水而来的骏马;骏马上坐披发童子,手执棒状毛刷,似从水中洗浴后奔驰而来。支遁对面坐一人,高冠博带;旁立一西域侍者,其臂上立一雄鹰,增加了平静中不平静的气氛。

画面分左右两部分,右边支遁和一高士坐在老树荫下水边坡地的石床上,他身着袈裟,手执禅杖,一手撑于石床,一脚后伸,首微仰;对面一客峨冠博带,宽袖大袍,也是一手撑住石床,一脚后伸,与支遁同一方向,均在全神贯注地观赏左边的神骏。此客虽未面其貌,但从其背面姿势即可见其赏马的认真。坡地边立着一穿胡服的男子,双手抱拳,上立一鹰,鹰首下俯,似在觅察地下的动静,伺机下扑。左边是一披发童子,手执棒刷,骑着神骏踏波归来,马首平仰,四蹄张开,尾上翘,嘴微张,似在诉说浴后的愉快。

颜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雍州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祖籍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其楷书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𫖯并称“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颜勤礼碑》
2007 中国 中国古代书法-楷书 (6-5)

《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残石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麻姑仙坛记》则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的双峰并峙。

此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元明时被埋入土中, 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其后“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颜真卿《祭侄文稿》
2010 中国 中国古代书法-行书 (6-5,6)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文稿》,俗谓《祭侄帖》、《祭侄稿》。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世誉为“在世颜体第一”、“天下行书第二”,真迹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寒食帖》合称“天下三大行书字帖”。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安禄山起兵,河北24郡纷纷瓦解,仅颜真卿堂兄颜杲卿及其子颜季明守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县西南),颜真卿守平原郡(今山东省陵县)。颜杲卿计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一时河北17郡响应。天宝15年(756年),安禄山围攻常山,执颜季明,藉逼颜杲卿降。但颜杲卿不屈,大骂安禄山,颜季明被杀。不久城为史思明所破,颜杲卿被押至洛阳,见安禄山。颜杲卿怒骂安禄山,被处死。颜氏一门三十余口被害。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至河北寻得颜季明头颅,挥泪写下《祭侄文稿》一文,23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字。

《祭侄文稿》曾经由北宋宣和内府、元朝张晏、鲜于枢、明朝吴廷、清朝徐干学、王鸿绪及内务府等收藏。自宋朝始,《祭侄文稿》已摹刻入石。民国初年,延光室(书画出版社)首先应用摄影技术,以黑白照片的形式影印出版了《颜鲁公祭侄文稿》的墨迹,此后又应用珂罗版影印出版。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也有类似的影印本刊出。原本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张萱,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一说(713年 - 755年),是一位唐朝的宫廷画家,善画仕女。在世时他的影响较大,为时人所模仿,为此他“朱晕耳根”以示区分,周昉亦曾仿效他的画风。

1995 中国 虢国夫人游春图 (2全)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绢本设色,因金章宗完颜璟判断失误而题为宋徽宗摹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

《虢国夫人游春图》重人物内心刻划,通过劲细的线描和色调的敷设,浓艳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滞。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画家不著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著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画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2013 中国 捣练图 (3+1MS全)

《捣练图》是中国唐代名画,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系盛唐时的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系唐代画家张萱之作。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在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韩滉(723年-787年),字太冲,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中国唐朝中期政治人物、画家。

韩滉博雅多才,工书法,善鼓琴,又是著名画家,擅画人物及农村风景、牛驴,画牛尤“曲尽其妙”,其弟子戴嵩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韩滉经常入乡,以写生为乐。画迹有《尧民击壤图》、《田家风俗图》、《李德裕见客图》等,着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五牛图》、《文苑图》,朱景元《唐朝名画录》评为妙品上,赵孟𫖯赞誉“神气磊落,稀世名笔”。

五牛图 韩滉作
五牛图 韩滉作
2021 中国 (5+1MS全)

牛图为唐代画家韩滉的作品,是现时存世作品中最早以牛作为题材的纸绢画。五牛图先后被宋高宗赵构、元人赵伯昂、赵孟𫖯及清代皇帝乾隆收藏,乾隆一直将五牛图收于紫禁城内,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五牛图自此下落不明。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五牛图才出现在香港的一个拍卖会上,最终由中方以6万港元购回,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为唐德宗时期的宰相韩滉所画,图为设色纸本,纸质为麻纸,长20.8公分,总宽139.8公分,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纸质动物画作,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此图卷从右至左,一字排开,画了五头姿态各异的牛,图画中除了五头牛外,只有一小丛荆棘,没有其他任何衬景,以这种完全突显主题的方式来构图,极其大胆,充份显示韩滉高超的写实描绘能力。

韩滉笔下的五牛造型非常准确,笔法简洁老练,线条劲健有力,将五头牛不同的体势姿态,筋肉骨髂,肌理皱折,甚至口鼻细毛都作了精细的刻画,生动入微。尤其对五头牛不同情绪神态的刻画格外传神,如画中最右的一头老黄牛正伸长脖子倚著荆棘蹭痒,露出舒适惬意的眼神,加之牛角呈弯月状,将老黄牛酥痒的表情刻画入骨。又如图面最左边那头伫立不动的牛, 可以看到它的表情郁闷,炯炯牛眼似乎正瞪着看画的人;牛角朝前,有股随时要斗争撒牛气的倔态。仔细一看,这头牛的头上正套著缰绳,是图中唯一被拴束的牛,其郁闷心情不难理解。《五牛图》达到了神形兼备的高超艺术境界,元代的大书画家赵孟𫖯盛赞:“五牛图,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

怀素(725年-785年), 字藏真,长沙人(另一说零陵人),俗姓钱,唐朝僧人、书法家。精勤学书,以善狂草出名。唐朝人称他为醉僧。

怀素 草书·自叙帖
1978 台湾 中国书法艺术邮票 (5-4)

墨迹内容为「….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

怀素《自叙帖》
2011 中国 中国古代书法-草书 (4-4)

《自叙帖》,为唐朝书法家怀素的墨宝。写于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以草书写成。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纸本(卷),横755公分,纵28.3公分。

《自叙帖》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承前启后,在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它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人称“天下第一草书”。

周昉,生卒年不详,一说(730年 - 800年),又称周景玄,字仲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画家,官至宣州长史。善画“浓丽丰肥”的贵族仕女,风格自成一家而有“周家样”的说法,《历代名画记》则说他“妙创水月之体”。不过程修则说“周侈伤其俊”。

他出身官宦之家,故他的画自然而然就有一种贵族风格。他早年曾效仿张萱,但主要继承的是六朝顾恺之和陆探微的清纯细腻遗风,其画风为“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唐末画评家朱景玄曾说:“周昉之佛像、真仙、人物、仕女等画,皆属神品。”

唐德宗曾召他为章敬寺绘制壁画,也曾绘制过“水月观自在菩萨”。宋徽宗曾收藏过他的72幅作品,其中半数是仕女画。现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内人双陆图》等。

簪花仕女图(局部)周昉作
簪花仕女图(局部)周昉作
簪花仕女图(局部)周昉作
簪花仕女图 周昉作
1984 中国 簪花仕女图 (3+1MS全)

《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周昉绘制的一幅粗绢本设色画。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画中描写了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全图六个人物的主次、远近安排巧妙,景物衬托少而精。两只小狗、一只白鹤、一株辛黄花使原本显得孤立的人物产生了左右呼应、前后联系的关系。半罩半露的透明织衫,使人物形象显得丰腴而华贵。而用笔和线条却细劲有神,流动多姿。浓丽的设色,头发的钩染、而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较好地表现了贵族妇女的细腻柔嫩的肌肤和丝织物的纹饰。

《簪花仕女图》是周昉贵族人物画风格的代表。同时也体现出贵族仕女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游戏于花蝶鹤犬之间的生活情态。

挥扇仕女图(局部)周昉作
挥扇仕女图(局部)周昉作
挥扇仕女图(局部)周昉作
挥扇仕女图 周昉作
2015 中国 挥扇仕女图 (3+1MS全)

《挥扇仕女图》是中国唐朝画家周昉创作的一幅国画,绢本设色。此画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挥扇仕女图》描写的是唐代宫廷妇女生活。全卷所画人物共计十三人,分为五个自然段落。5个段落似离还合,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各种心理状态。在画中,作者通过对嫔妃的生活的描绘,表达出她们寂寞、沉闷、空虚、无聊、幽恨暗生的心情。画面结构井然,线条秀劲细丽,赋色柔丽多姿,艳而不俗。

全卷所画人物共计13人,分为5个自然段落。引首清高宗弘历题“猗兰清画”四字。 起首第一段为“挥扇”,共4人:一位戴玉莲冠的妃子手执团扇慵懒的坐在靠背椅里,半依半躺的样子,她的右边有一个身着紫袍束带的女官,双手执扇,另外,左侧有两位侍女手里捧着梳洗用具正侍候在贵妇的身边。 第二段为“端琴”,共两人:一个较高的妇人抱着一张琴,另一个女子正在协同她解囊抽琴。 第三段为“临镜”,共两人:一身着红色官服的人持镜而立,镜前有一位穿着非常华丽的妇人正对镜梳妆。 第四段为“围绣”,共3人:其中一妇女手持团扇,倚躺在绣床边,仿若有些倦态,其余两女则隔绣床对绣。 第五段为“闲憩”,共两人:一位化了妆的妇人背坐着,手挥小纨扇,引颈远眺,另一妇人倚靠在树边,锁着一双愁眉伫立而凝视,茫然出神。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大书法家。柳公权封河东郡公。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但惟悬瘦笔法,自成一格;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法楷模,有“颜筋柳骨”之说。

柳公权《玄秘塔碑》
2007 中国 中国古代书法-楷书 (6-6)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 (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韦偃是公元8世纪唐朝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侨居成都(今属四川),生卒年不详。官至少监。

韦偃善画鞍马,传自家学,远过乃父,与曹霸、韩干齐名。用点簇法画马始于韦偃,常用跳跃笔法,点簇成马群。其《放牧图》画人一百四十余,画马一千二百余匹。唐张彦远谓:“居闲尝以越笺点簇鞍马,或腾或倚,或龁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跂,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曲尽其妙,宛然如真。”韦偃得曹霸画马之神,得韩干画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杜甫曾赋诗对其画备加赞赏,元鲜于枢诗云:“韦偃画马如画松。”所画笔力劲健,骏尾可数,如颜鲁公书法。亦善山水、松石、人物。所画山水风格高超,属王维一派;所写松石更佳,咫尺千寻,骈柯攒影,烟霞翳薄,风雨飕飗,轮囷尽偃盖之形,宛转极蟠龙之状,千枝万叶,非经岁不成;画山水,山以墨斡,水以笔擦,云烟变幻,远岸长陂,丛林灌木,笔力有余,而景象不穷;人物则高僧奇士,禽兽则牛羊群驴,无一不尽其能。画迹有《双骑图》《牧放人马图》《三马图》《散马图》《沙牛图》《松下高僧图》等2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百马图》卷,李公麟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唐 韦偃 双骑图
1960 台湾 故宫古画邮票 (4-1)

唐 韦偃 双骑图:原画绢本设色,横44.5公,纵31公分,系故宫博物院所藏「墨林拔萃」8幅中之第2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孙位,唐末书画家,后改名遇,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故又号会稽山人。

擅画人物、鬼神、松石、墨竹以及宗教人物,常与禅僧、道士交往。唐僖宗广明元年末(881年初),黄巢入长安,他自长安入蜀,居成都。孙位画龙水(瀑布)尤为著名,他画水如神,人称“孙位之水”,与善画火的张南本齐名,有“孙位之水,张南本之火”之称。蜀人皆以孙位为师[1]。孙位在蜀中应天、昭觉、福海等寺院作画甚,诸画今已不存。

《高逸图》又名《七贤图》,是孙位唯一存世的作品,画中表现出竹林七贤,图中只剩四贤,此画为《竹林七贤图》残卷,最早见于《宣和画谱》,卷首有宋徽宗以瘦金体御题“孙位高逸图”五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其他画迹还有《说法太上像》、《维摩图》、《神仙故实图》、《四皓弈棋图》等2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2016 中国 高逸图 (3+1MS全)

《高逸图》,又名《竹林七贤图》,是唐代孙位创作的一幅彩色绢本人物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高逸图》是孙位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宣和画谱》,图前引首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题签“孙位高逸图”。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博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高逸图》曾藏于北宋内府及清宫养心殿,在北宋《宣和画谱》及清朝《石渠宝笈》等皇家收藏清单中均有著录。此件无作者款印,卷首有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题字“孙位高逸图”。画幅及前后装裱绢素上钤有北宋“宣和”、“双龙”、“睿思东阁”,南宋“政和”、“宣和”、“御书”等历代藏印及清梁清标和清内府诸藏印。1922年《高逸图》从宫中流散于东北民间。建国初,经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批准,上海博物馆花3万元巨资,从一清皇族手中购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上博的镇馆之宝。

《高逸图》中所画人物一直不详。20世纪60年代,承名世翻遍资料,在与宋代石刻及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上的人物神态、服饰及手持器具进行比较后,判断《高逸图》中的四位人物,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四贤——山涛、王戎、刘伶和阮籍,而此画是孙位《竹林七贤图》的残卷,其余嵇康、向秀、阮咸三人的画面,在北宋时就已缺佚。

唐太宗李世民
1962 台湾 故宫古画邮票 (4-1)

唐太宗李世民像。原画为绢本立轴,横126.8公分,纵271公分,画家姓名不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艺术/中国/唐朝.txt
  • 最后更改: 9月前
  • 1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