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 ====== {{tag>文物}}{{tag>古迹}} 这里所列的是中国及其归属地区发行的西周时期文物古迹邮票。 ===== 青铜器 ===== |[{{:文物:亚洲:中国:cn195403.jpg|虢季子白盘·西周}}]| ^1954 中国 伟大的祖国-古代文物(第五组) (4-3)^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晚期的作品,距今已有2800多年了。该盘长方形,长137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5公斤,四周满雕花纹,有衔环,兽首8个,盘内铭文为111个篆字,记载着虢国(现陕西宝鸡县)贵族季子白打退外族侵略的故事:周宣王(公元前827一前782年)时,北方强族俨狁兴兵作乱,进犯西周,效忠宣王的虢国贵族季子白率部前去迎战,大败俨狁,凯旋而归,受到宣王的重奖。季子白于周宣王12年正月初的丁亥日,特制此盘,铭刻其事,以为纪念。俨狁,商代称鬼方、土方,西周称俨狁,东周称北狄,战国、两汉称匈奴,一直是我国北方的强族,对中原地区经常进行骚扰。虢季子白盘的铭文内容可和诗经中的《采薇》、《六月》、《出车》、《采苞》等篇中所记的史实相互印证,是研究西周晚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以及北方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 该盘于清道光年间,由陕西宝鸡虢川司的一个农民从地下掘出,用作饮马的水槽。有一天,郿县县令徐燮钧路过见之,便收购携回珍藏在常州老家。太平军攻下常州,此盘又为护王陈坤书所得。同治初年,清军淮将刘铭传攻陷常州,得此盘,运回老家安徽省肥西刘老圩。后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想得此盘,未果。美、法、日等国有人也想出重金收购,均遭拒绝。1938年,军阀李品仙统治安徽,对此盘垂涎三尺,亦未得逞。接着合肥县县长隆武功又接踵而至,派人在刘家掘地三尺,仍一无所获。1949年安徽省解放后,北京政务院立即责成皖北行署寻找该盘下落,刘铭传的4代孙刘肃毅然将此盘献给国家。1950年1月19日,他从家中一间人迹罕至的破旧小屋里,将此盘挖出来,亲自送到北京。至此,虢季子白盘在刘家已传4代,近90年。1950年2月5日,新华社报道了这一消息,引起很大轰动。3月,在北京北海团城承光殿举办特展,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前来参观。郭沫若、沈雁冰、郑振锋、韩幽桐与刘肃曾在殿前合影留念,当晚在北京饭店宴请了刘先生。郭老即兴挥毫,在一张长28厘米、宽17.5厘米的宣纸上题诗一首:“虢盘献公家,归诸天下有。独乐易众乐,宝传永不朽。省却常操心,为之几折首。卓卓刘君名,传诵妇孺口。可贺孰逾此,寿君一杯酒。”现在此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 |[{{:文物:亚洲:台湾:tw196109.jpg|西周 散盘}}]| ^1961-1962 古物邮票 (18-9)^ 西周 散盘,铜器。附耳,高20.6公分,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重21,312公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亚洲:台湾:tw196806.jpg|西周 芮太子伯壶}}]| ^1968 台湾 古物邮票 (6-6)^ 西周 芮太子伯壶,铜器,高48.6公分,宽31.4公分,重11,077公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亚洲:台湾:tw197501.jpg|西周 作册大方鼎}}]| ^1975 台湾 古代铜器邮票 (4-1)^ 西周 作册大方鼎:通耳高26.4公分,深l0.8公分,口宽l9.7公分,底宽l6.3公分,铭文4l字,在口沼内。器身作长方形,口上有2立耳,平底。底4角各有4圆柱形足。腹4面上端饰双尾龙纹,龙身由首后成水波形向左右伸展,作带状,尾向内钩。龙身上下饰圆点纹,以雷纹为地,腹下饰3排乳丁纹,成∪形排列,腹4角有棱,4足上端各饰饕餮纹,亦各有棱,下有弦纹2道。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亚洲:台湾:tw197602.jpg|西周 饕餮纹鼎}}]|[{{:文物:亚洲:台湾:tw197603.jpg|西周 颂壶}}]| ^1976 台湾 古代铜器邮票 (4-2,3)^^ 西周 饕餮纹鼎:通耳高21.8公分,深10.2公分,口径17.2公分,腹围54公分。圆口,口上有2立耳,腹分档,腹下有3圆柱形足。口沿饰6饕餮纹,成带形,以雷纹为地,有6棱,分置于兽面之鼻部。腹饰宽条饕餮纹,角作牛角状,楞廓显然,雕刻精美,3足上端各饰饕餮纹,下有弦纹2道。 西周 颂壶:通盖高63公分,深44.4公分,口宽21.2公分,底宽31.7公分,铭文盖器皆同,各为152字,盖铭在口外四周,器铭在腹内。器身略作长方形,4角圆转下有圈足。旁有2兽耳套环,盖沿下饰莲瓣纹1道,窃曲纹1道,口沿下饰环带纹1周,腹4面各饰1首2身蛟龙纹,龙首置于腹之正中,2身由首后向左右伸展,作蟠旋状,至转角处与另1面之龙身相连接,前后正中龙首下各饰小龙纹2条。纹饰均作半浮雕状,圈足亦饰莲瓣纹1周。 |[{{:文物:亚洲:中国:cn198206.jpg|何尊}}]|[{{:文物:亚洲:中国:cn198207.jpg|伯矩鬲}}]|[{{:文物:亚洲:中国:cn198208.jpg|利簋}}]|[{{:文物:亚洲:中国:cn198209.jpg|牛首夔龙纹鼎}}]| |[{{:文物:亚洲:中国:cn198210.jpg|折觥}}]|[{{:文物:亚洲:中国:cn198211.jpg|蟠龙兽面纹罍}}]|[{{:文物:亚洲:中国:cn198212.jpg|燕侯盂}}]|[{{:文物:亚洲:中国:cn198213.jpg|日己方彝}}]| ^1982 中国 西周青铜器 (8全)^^^^ 何尊,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盛酒器。1963年于陕西宝鸡市贾村出土。上部为喇叭形的圆口,下部为方形,周壁有四条扉棱,从口部延伸到底部,通体有以兽面纹为主的花纹,器形极为庄重。为贵族“何”作于周成王五年(前11世纪),是西周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器。有铭文一百二十二字,记述周武王、成王治理天下,营建新都的重要史实。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伯矩鬲,古代炊器,用于烧煮加热。1975年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黄土坡村的一座西周燕国贵族墓葬出土。双立耳,盖有两个相背的高浮雕式的兽面,中央有一个突起的牛头状的盖钮。造型生动并富于立体感。该器虽属炊煮器鬲,但根据铭文,它是一件祭器,是伯矩铸造来祭祀自己的父亲戊的。有铭文十五字,记载燕侯何矩赐贝之事。该鬲现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展有复制品。 利簋,古代食器,是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下有方座,两耳。腹部和方座的四壁都以兽面纹为纹饰。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簋底有铭文32字,记述了武王灭商的日期。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牛首夔龙纹鼎,又名淳化大鼎,古代煮食器。1979年在陕西咸阳市淳化县史家原出土。腹部有三个兽头,与鼎的三足对应,鼎口下一周纹饰是由两条夔龙纹相向相成的饕餮纹。器形宏伟,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是已发现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一件。 现藏淳化县博物馆。 折觥,古代酒器。1976年在陕西扶风县白村出土。方形,前有流,后有?,兽头形器盖,通体饰以兽面纹和夔纹。有铭文四十字,记述折受周王赏赐而铸器。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蟠龙兽面纹罍,古代酒器。1973年在辽宁喀左出土。圆形,小口,广肩,深腹,圈足,双耳衔环,腹下有一鼻。有盖,盖上有一条昂首的蟠龙,周身有繁缛的花纹。 燕侯盂,古代食器。1955年在辽宁凌源出土。敞口,深腹,附耳,圈足。以夔纹为主要纹饰。铭文表明此盂为燕侯所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日己方彝,古代祭器。1963年在陕西扶风县岐家庄出土。长方形,四角有扉棱,有四坡形盖,以兽面纹和鸟纹为纹饰。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文物:亚洲:中国:cn199501.jpg|琉璃河遗址}}]| ^1995 中国 琉璃河遗址邮资片 JP52 (1全)^ 琉璃河遗址是中国西周早期的重要都城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部的房山区琉璃河乡北1.5公里的大石河畔台地上。1988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目前在遗址区建有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经调查钻探和发掘,发现居住地、古城墙、墓葬区等遗迹,出土大批造型奇特美观的青铜器,其中大部分铸有铭文,有的还有“郾侯”字样,证实周初燕国的封地就在北京,是目前我国所存商周遗址中较重要的一处。 邮资图案是琉璃河燕国墓地M1193墓葬中出土的铜盉,邮资片上的图案是1981-1983年间清理发掘得M1046的陪葬坑——1100号车马坑,内有车5辆,殉马14匹。 |[{{:文物:亚洲:中国:cn200013.jpg|西周·井叔钟}}]| ^2000 中国 中国古钟 (4-1)^ 井叔种为西周中期的铜钟,1984年于陕西省长安县泮河西岸的张家坡井叔墓出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6年便开始挖掘,至今已凿开数百座古墓。此钟系由青铜铸成的扁圆体合瓦形击奏鸣乐器,通高37.5cm。钟平顶上有管状的柄,上端微细而下端略粗;柄中部有突起的圆箍;圆箍上有悬挂钟钩的环耳状的环;钟的中部两侧各有3排二叠圆台状乳钉,每排3枚,前后共36枚。钟柄和钟身间均饰波曲纹;还有交叠多雷纹及鸾鸟纹饰交织其间。钟上铸有铭文7行39字,记载井叔铸钟,用以祭祀祖先、祈求福寿昌宁。现藏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文物:亚洲:台湾:tw196104.jpg|西周 毛公鼎}}]| ^1961-1962 古物邮票 (18-4)^ |[{{:艺术:亚洲:中国:cn200301.jpg|毛公鼎的铭文}}]| ^2003 中国 中国古代书法-篆书 (2-1)^ |[{{:文物:亚洲:台湾:tw200504.jpg|边纸右下:毛公鼎}}]| ^2005 台湾 高雄2005国际邮票邀请展纪念 (2+1MS-MS)^ |[{{:文物:亚洲:台湾:tw201325.jpg|西周晚期 毛公鼎}}]| ^2013 台湾 故宫经典文物邮票 (10-10)^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间(前828年-前782年)所铸造的青铜鼎,腹内刻有500字金文册命书,字数为举世铭文青铜器中最多。是西周散文代表作,其书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级,故有“抵得一篇《尚书》”、晚清“四大国宝”、“青铜三宝”之誉。现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被列为中华民国国宝。 《毛公鼎》通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径47.9公分,重34.7公斤,大口圆腹,口沿有一道重环纹饰,上有两只大耳,腹下三只兽蹄形足。 《毛公鼎》腹内铸有32行、共500字铭文,是西周晚期一篇完整的册命书。文中提到周宣王在位初期,想要振兴朝政,遂命叔父毛公喑(有一说是毛公歆)处理国家大小事务,又命毛公一族担任禁卫军,保卫王家,并赐酒食、舆服、兵器。毛公感念周王,于是铸鼎纪事,由子孙永宝永享。 |[{{:文物:亚洲:中国:cn199912.jpg|大盂鼎}}]| ^1999 中国 大盂鼎邮资片 PP17 (1全)^ 大盂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岐山是古代周朝的发源地。大盂鼎铸造于周康王二十三年(约前1003年),鼎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腹内侧铸有19行铭文,分2段,共291字。铭文的内容是有关一个名叫盂的贵族为颂扬周康王的赏赐、训告和伟绩,铸鼎以铭记。 当时的岐山首富宋金鉴把铜鼎买下,因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瞩目,鼎很快被岐山知县周庚盛占有,他把鼎转卖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鉴在考中翰林后出价3000两白银又购得了宝鼎,在他去世后,后代以700两白银卖给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后袁将其送予左宗棠,左又送予了恩人潘祖荫。 潘祖荫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与翁同龢并称,他还收藏着大克鼎。他弄清了鼎的铭文,并为之定名为“大盂鼎”。潘祖荫逝世后,鼎由其弟潘祖年收藏。潘祖年携大盂鼎回到苏州老家,一直对大盂鼎垂涎三尺的两江总督端方不断派人纠缠,直到辛亥革命爆发,端方被派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而丧命。潘祖年死后,潘家成年男子也都相继去世,潘家的珍贵收藏由孙媳妇潘达于掌管看护。抗日战争开始后,为了不让宝鼎落入日军之手,潘家将大鼎和其他古玩埋于大宅后院的中央大厅中,之后举家迁往上海。日军占领苏州后在潘家多次搜查,但一直未能找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家经过商议,潘达于上书华东文化部希望由国家收藏大盂鼎。1951年7月26日,上海文管会从苏州南石子街的潘宅挖出大盂鼎和大克鼎。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时,大盂鼎和大克鼎与公众见面。后大盂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与大盂鼎同时出土的还有小盂鼎。小盂鼎已佚,仅存铭文拓本。 |[{{:文物:亚洲:中国:cn201220.jpg|史颂鼎}}]| ^2012 中国 中国审计 (4-1)^ 史颂鼎,又名西周颂鼎,西周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名颂者所作。此鼎传世共 3器,其中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 1件。 颂鼎铭文是记录西周时册命制度最完善的文体之一。通高37.3、口径35.7釐米,重9.25公斤。此器物大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部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铭文共六十二个字,记载了史颂受周王之命省视苏国。 铭文: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颂(省苏)友、里君、百生(姓),帅(堣、偶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章(苏宾璋)、马亖(四)匹、吉金,用乍,颂(其)万年无彊(疆),日(扬)天子令뵴(景命),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三年五月甲戌之晨,周王在康邵宫的太室即位;受命者颂在宰的引导下入门立于中廷,尹氏将周王的册命书授于史虢生宣读,内容为命令颂掌管成周市廛廿家,监管新造,积贮货税用于宫御;赏赐给颂命服、旗和马具攸勒等; 颂拜稽首受命,带着有王命的简册退出中廷,然后又重新返回向周王献纳瑾璋;颂宣扬王的册命,并为先祖作宝鼎,以对先人行孝道,祈求康福、长命,永远臣事天子。 这样完整的记录册命礼仪的文体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是不多见的,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其书体在西周晚期金文中也有代表性。 |[{{:文物:亚洲:中国:cn201705.jpg|西周晋侯鸟尊}}]| ^2017 中国 凤(文物)(6-2)^ 西周晋侯鸟尊,青铜盛酒器,国家一级文物,2000年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被誉为“镇馆之宝”。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全身布满纹饰。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可证明为宗庙礼器。 ===== 玉器 ===== |[{{:文物:亚洲:台湾:tw196105.jpg|周 玉琮}}]| ^1961-1962 古物邮票 (18-5)^ 周 玉琮,玉器。作方柱形共17节,中空上下两口均作圆环状。全长47.4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钱币 ===== |[{{:文物:亚洲:台湾:tw197605.jpg|空首布}}]| ^1976 台湾 古代钱币邮票 (4-1)^ 空首布:币文「益」字,籀文,亦近似甲骨文。铲形空首,应为晚商或周初货币。汉书地理志载:益地属北海郡,即今山东省益都县境。古代物物互易时期,渔民用海贝为交易媒介,猎户农民即用猎刀农铲作为交换,到金属时期,贝、刀、铲都用铜仿铸,成为铜贝、刀币、铲币。铲币亦称铲布,简称为「布」也就是「泉」,空首布是最早之布币。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