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特区

这里所列的是华盛顿特区风光邮票。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英语:Washington, D.C.),正式名称为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简称华盛顿特区、华盛顿(Washington)或特区(the District),有时被一些中文媒体称作华府,是美国的首都,为大多数美国联邦政府机关、各国驻美使馆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拥有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与文化史迹。

1776年美国独立时的首都是费城,之后因独立战争和国家新立而屡有变迁,到1785年改定纽约为首都。1790年7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首都选址法》,决定将首都从纽约迁至波多马克河和安那考斯迪亚河汇合处附近;但完成正式迁都前先由费城为行都。1800年,美国联邦政府部门从费城迁往建设完成的华盛顿,华盛顿开始作为美国首都正式运作至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实际上是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联邦地区,因此不属于美国的任何州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位于美国东岸的中大西洋地区,属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两州界河波多马克河由西北向东南流贯特区,形成特区西面的天然界限。成立之初,哥伦比亚特区是一个边长10哩(16公里)的长方形区域,不仅包括特区现在的全部范围,还包括波多马克河西岸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县,即今日的阿灵顿县以及亚历山德里亚市。特区成立后不久,西岸的居民就因为国会过度重视东岸以及蓄奴等问题,发起回归弗吉尼亚的运动,经他们多次请愿,美国国会于1846年7月9日通过法案,并经弗吉尼亚人民大会批准,将波多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还南方的弗吉尼亚州。特区设立早期,波多马克河北岸有乔治城、华盛顿市及华盛顿县三个分开的行政区划;其中建立于1791年的华盛顿市乃为彰显乔治·华盛顿对美国建国的贡献而命名,后来发展为特区中的核心城市。依据一项1871年的立法,前述三区于1878年合并为华盛顿市,而联邦管辖的特区及华盛顿市地方政府从此辖区重叠,因此产生今日使用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之合称。

华盛顿有众多的人文景观,例如美国国会大厦、国家广场、白宫、华盛顿纪念碑、杰斐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碑、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韩战老兵纪念碑、越南战争老兵纪念碑、哥伦比亚特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碑和爱因斯坦纪念碑。这些纪念建筑和特区内的博物馆一样,大多免费开放。华盛顿纪念碑可乘电梯到顶,观赏特区的景色,每天只发放固定数量的门票。以前的白宫门口车辆可以自由通行。白宫和国会大厦在911事件发生以后,曾经对外关闭过一段时间。现在又重新开放。而且也封锁了几道经过白宫的街道,只能步行。在白宫和国会大厦可以看到几间有纪念性的房间、雕像和壁画。

其他人文景观还包括唐人街(中国城)、老邮局大楼、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以及美国最大的天主教堂圣母无玷始胎国家朝圣地圣殿等。唐人街和世界其他的地方一样,也有一座中国牌坊,号称第一大。那里还有一个普通公寓改成的观音庙。那里也有中国餐馆、华人商店等。大屠杀纪念博物馆是犹太人合资兴建的,在美国很多犹太人建造的大屠杀纪念馆都是免费对外开放。

美国 华盛顿特区 1850年
美国 华盛顿特区 1989年
1989 圣马力诺 世界名城今昔:华盛顿 (2全)

白宫(英语:White House,也称白屋)是美国总统的官邸与主要办公的地方,副总统、总统行政办公室及副总统行政办公室也在此地办公,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西北区,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自1800年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入住以来,白宫就是美国历任总统在任时的居所。

白宫由爱尔兰裔建筑师詹姆斯·霍本设计,工程期为1792年至1800年,建材使用白色的阿维亚溪砂岩,风格则是新古典主义式样。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于1801年搬入白宫后,他和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为了隐蔽白宫马厩与储藏室,而在白宫每侧增添少许列柱。到了1814年,英军在1812年战争中纵火摧毁华盛顿特区,白宫内部遭受火焚,外观也被烧黑。待美军收复华盛顿特区后,美国政府便立刻重建白宫,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于1817年10月搬进部分重建完成的白宫行政官邸。其后白宫建筑工事仍持续进行,美国政府分别于1824年和1829年完成增建白宫南、北面的门廊。

随着美国政府逐渐扩大,白宫作为办公场所显得越来越拥挤。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于1901年要求白宫内所有办公室迁往新建成的白宫西厢办公室,八年后第27任总统威廉·霍华·塔虎脱扩建西厢办公室,并增建椭圆形办公室作为总统办公室之用。主建筑部分,三楼原本用作阁楼,也在1927年转为总统家庭的起居空间。至于与杰斐逊柱廊相连的白宫东厢办公室,落成后便一直用作处理白宫的社交事务,接待访客、民众与外宾,并于1946年改建扩大办公空间。1948年,美国政府发现白宫的外部承重墙与内部木梁并无效用。第33任总统哈瑞·S·杜鲁门任内便拆除白宫所有房间,以钢梁作为白宫新建筑结构的承重建材;此工程完工后,白宫所有房间才再度重建。

今日的白宫建筑群包括行政官邸、西厢、东厢、艾森豪行政办公大楼与布莱尔宫等建物。行政官邸共有五层,包括地下室、大厅层、国家层、第二层与第三层。而一般语境下所称的“白宫”,通常是对“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或总统行政与顾问团队的转喻,如“白宫宣布……”。此外,由于白宫是美国国家遗产,其产权属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是“总统公园”的一部分。2007年,白宫获美国建筑师学会评选为美国最喜爱的建筑第二名。

(左)美国 华盛顿特区 白宫
1973 苏联 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访问四国 (4-2)
(左下)美国 华盛顿特区 白宫
1989 摩纳哥 万国邮政联盟会议 (1全)

美国国会大厦(英语:United States Capitol),别称卡皮托尔大楼,是美国国会所在地,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坐落在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东端。在地理上,美国国会大厦位于华盛顿特区偏东处,但常被看作华盛顿特区及美国的政治中心。华盛顿特区建筑物地址的东西南北,都是以国会大厦作为基准。

大厦最初由威廉·桑顿博士设计,该建筑以一个圆形大厅上的圆顶以及它的两翼作为标记。每一翼作为一个议会的所在地,北翼是美国参议院,而南翼则是美国众议院。它是一个典型的新古典式建筑。国会大厦是一幢全长233米的3层建筑,以白色大理石为主料,中央顶楼上建有出镜率极高的3层大圆顶,圆顶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铜雕像。

由于电视新闻报道华府作出决定时多出现的是国会大厦,加之经常配合有“白宫方面宣布”的言辞,且其风格巍峨挺拔,导致不了解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国会大厦认为是白宫——美国总统官邸暨办公室。

公众可免费参观国会大厦,但每天的名额有限;也可旁听参议院或众议院议事,但须经申请。

现在的国会大厦实际上是美国的第四个国会大厦。在1783年到1784年间,美国国会的开会地点是位于马里兰州安那波利斯的马里兰州议会大厦。1789年到1790年期间,使用纽约的联邦国家纪念堂作为开会地点。1790年到1800年期间,开会地点是费城的美国独立纪念馆国会厅。

现在的国会大厦始建于1793年9月18日。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为它安放基石,但是确切的安放地点现在却已经无法考证。其早期的建造由本杰明·亨利·拉特孟彼和查尔斯·布尔芬奇等人监制。当政府于1800年将其临时首都从费城迁到华盛顿特区时,等待他们的国会大厦仍是尚未完成的砖石结构。上院一侧在1800年完工,下院一侧在1811年完工。在1812年战争中,建筑曾被破坏,后修复。后来随着美国州数与议员数的增加,国会大厦也大幅扩建,并且建设位于中央的巨型穹顶。

(左)美国 华盛顿特区 美国国会大厦
1959 苏联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1全)
美国 华盛顿特区 美国国会大厦
1967 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68年国际邮展 (7-5)
背景:美国 华盛顿特区 美国国会大厦
1976 德国 美国独立200周年 (1全)
美国 华盛顿特区 美国国会大厦
1976 圣马力诺 美国独立200周年 (3-1)
Constantino Brumidi 美国 华盛顿特区 美国国会大厦
1981 希腊 纪念邮票
(右下)美国 华盛顿特区 美国国会大厦
1987 苏联 苏联和美国关于销毁中程导弹的条约 (1全)
美国 华盛顿特区 美国国会大厦
2006 摩纳哥 华盛顿国际邮展 (1全)
美国 华盛顿特区 美国国会大厦
2015 日本 与美国互赠樱花100周年 (7-4)

林肯纪念堂(英语:Lincoln Memorial),为纪念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设立的纪念堂,位于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西侧,阿灵顿纪念大桥引道前,与国会和华盛顿纪念碑成一直线。在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有两座一共2292尺长的倒映池。在林肯纪念堂附近还有越战纪念碑、韩战纪念碑和二战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早上8:00至深夜,12月25日休馆)。

林肯遇刺后两年的1867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兴建纪念堂的法案。1913年由建筑师亨利·培根提出设计方案,1915年,于林肯的生日(2月12日)动土兴建,1922年5月30日竣工,竣工仪式由第29任总统沃伦·盖玛利尔·哈定主持,林肯唯一幸存的子嗣罗伯特·托德·林肯出席仪式。从通过法案到最后竣工,隔55年,历经12任总统。设计师亨利·培根为此于1923年,获得了全美建筑协会颁发的设计金奖。这是其职业生涯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整座建筑呈长方形,长约58米,宽约36米,高约25米。是一座仿古希腊巴特农神庙式的大理石构建的古典建筑。36根白色的大理石圆形廊柱环绕着纪念堂,象征林肯任总统时所拥有的36个州。每个廊柱的横楣上分别刻有这些州的州名。

纪念堂前的倒映池。入夜后与纪念堂相邻的华盛顿纪念碑和美国国会大厦灯火交相辉煌,倒映于池水中,成为华盛顿有名的一大胜景。

进入纪念堂,迎面正中是一座大理石制林肯坐像,像高5.8米,由雕塑家丹尼尔·彻斯特·法兰屈设计雕刻。雕像后上方是一句题词──“林肯将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坐像左侧墙壁上,镌刻着林肯连任总统时的演说辞;右侧,则刻着著名的盖茨堡演说。周围还装饰着有关解放黑奴、南北统一,以及象征正义与不朽、博爱与慈善的壁画。此外,堂内还陈列着一些有关林肯总统的展品。

馆内下层大厅主题为林肯传奇,是由学生们所设计的长期展览室。由朱尔士·古耳林所制作的壁饰,以讽喻的手法,巧妙的表达出解放黑奴和国家再统一的主题。

美国 华盛顿特区 林肯纪念堂
2015 日本 与美国互赠樱花100周年 (7-3)

华盛顿纪念碑(英语:Washington Monument),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地标,为纪念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石碑建筑物的内部中空,是世界最高的石制建筑,原本米尔斯的最初设计是在底部有开国英雄柱廊围绕着华盛顿纪念碑,但在美国工兵处陆军上校凯西被托付重新设计地基与塔身之后,他放弃了柱廊的构想,专注于方尖碑的建造,并将地基挖深、以古埃及的比例重新设计主塔。

1833年美国国会通过建案,建筑费用由全民乐捐,每人捐款上限为一美元,蓝图由米尔斯(Robert Mills)设计。于1848年正式动工,其间因建筑经费告罄,停摆了22年,1876年又重新复工,由美国陆军工兵队负责,经费由政府负担。整个工程于1884年12月6日竣工,并四年后开放观光。石碑是以白色大理石建成方尖型,高度是169.3米,东面是国会大厦,西部是林肯纪念堂,北面是白宫,南面是杰佛逊纪念堂,内墙镶嵌著188块由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登上169米高的华盛顿纪念碑,可俯瞰波托马克盆地全貌。美国政府于1899年宣布:“华盛顿特区任何建筑物的高度都不可以超过华盛顿纪念碑”。

1853年美北长老会驻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曾赠一碑文予美国华盛顿纪念馆,由福建巡抚徐继畬撰碑文文字。

美国 华盛顿特区 华盛顿纪念碑
2012 日本 寄赠美国樱花100周年 (7-1)

杰斐逊纪念堂(英语: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是一座总统纪念馆,位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为纪念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兼主笔、大陆会议成员、独立后的维吉尼亚州的第二任州长、第一任国务卿、第二任副总统、第三任美国总统(1801-1809)的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他同时也是维吉尼亚大学的创始人。

这座新古典主义建筑坐落于波多马克河畔的西波托马克公园内,由约翰·罗素·波普设计、费城营造商约翰·麦克沙恩建造,始建于1939年,完成于1943年,1947年增加了杰斐逊铜像。

2007年,杰斐逊纪念堂排名美国建筑师学会评选的美国最受喜爱建筑第四名。

美国 华盛顿特区 杰斐逊纪念堂
2012 日本 寄赠美国樱花100周年 (7-2)

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英语: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一家位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博物馆,由国立博物馆机构史密森尼学会管理。它免费入场,每年被开放364天。 在2016年,它有710万游客,是世界上的参观人次第11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参观人次最大的自然博物馆。 在国家广场中心的博物馆于1910年启用,是第一批专为保存国家藏品和研究设施而建造的史密森尼建筑之一。 主楼的总面积为1.5 × 106平方英尺(140,000平方米) ,拥有325,000平方英尺(30,200平方米)的展览和公共空间,并且容纳1,000多名员工。

博物馆的藏品包含超过1.45亿个标本,包括植物,动物,化石,矿物,岩石,陨石,人类遗骸和人类文化文物,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历史收藏品。它也是约185名专业自然史科学家们的家园-他们是世界上专门致力于研究自然和文化历史的最大科学家群体。

美国 华盛顿特区 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2021 摩纳哥 亲王阿尔贝一世关于海洋保护的演讲100周年 (1全)

史密森尼学会总部大楼(英语:Smithsonian Institution Building)是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总部办公大楼,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南侧,邻近国立非洲艺术博物馆和塞克勒画廊。该建筑采用深红色砂岩为外墙的罗曼式建筑风格,也被熟悉它的人们称作古堡。1965年,这座大楼被列入美国国家历史名胜。

古堡是史密森尼学会拥有的第一座建筑,其设计师为小詹姆斯·伦威克。筹建委员会在1846年征集了多个建筑设计方案,伦威克的方案获得绝对多数支持。他当时的获胜设计方案的纸板模型现仍保存展示在古堡内。伦威克延请罗伯特·米尔斯参与了该建筑的部分内部设计。

最初设计师计划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后改为黄色砂岩,但最终设计师和筹建委员会决定采用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塞内卡采石场采掘的深红色砂岩作为建筑主材。主要原因在于砂岩成本低于花岗岩和大理石。尽管砂岩便宜而且便于施工,但日晒雨淋对外墙的腐蚀会比较严重。有证据显示,古堡所使用的石材在采掘过程中曾用过奴隶,但尚无证据表明大楼的建设过程中用奴隶的参与。

筹建委员会委托吉尔伯特·卡梅隆为总承建商,并于1847年开始建造工程。大楼东翼完工于1849年,并由学会首任会长约瑟·亨利及家人使用。此后不久,大楼西翼也与同年竣工。1850年,大楼部分结构发生坍塌,导致委员会对建筑质量产生疑虑,并对防火工程做出了变更。大楼外立面工程竣工于1852年,同时伦威克结束了他的工作,不再参与后期建设。卡梅隆继续承建大楼的内部施工,并于1855年完工。

尽管大楼的消防设施有过升级改进,但1865年的一场火灾还是严重损害了大楼上部的建筑,并烧毁了詹姆斯·史密森的书信函、亨利的文稿、约翰米克斯史坦利的两百幅关于美国印第安人的油画、评议员的房间、演讲厅以及弗吉尼亚亚历山德里亚和南卡州博福特的图书馆收藏的南北战争中联邦军收集的珍贵文书资料。随后的两年间,华盛顿本地的建筑师阿道夫·克鲁斯主持了灾后的修复工作。1883年,克鲁斯不仅设计了邻近的艺术及工业大楼,也再次改造了学会大楼,并增建了东翼的第三、四层以及西翼的第三层。1895年,大楼内安装了电灯。

在1900年前后,大堂的木地板被替换成了水磨石,并在南入口附近增设了一个儿童博物馆。此后,“古堡”与艺术及工业大楼之间建造了一条地下通道。1968年至1970年期间,大楼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电器设备、电梯、暖气、通风装置和空调系统。1987年,艾尼德·豪普特花园以及面朝独立大道的伦威克大门被捐赠给史密森尼学会,后者也是塞内卡红砂岩建筑,曾经是华盛顿特区监狱的一部分。

伦威克吸收了乔治·摩勒的建筑理念,设想将学会总部设计成为国家广场上引人注目的重要建筑。他最初打算参考本杰明·亨利·拉特罗贝在美国国会大厦中大量使用的雕塑装饰,但最终他仍然使用了传统的建筑式样。

大楼为哥特复兴式建筑与罗曼式建筑风格的结合,继承了英格兰的学院哥特式建筑的特征,体现了浓厚的学术气息。大楼正面选用的石材为产自马里兰州的塞内卡采石场的红色砂岩,这与华盛顿特区内大多数的花岗岩、大理石及黄色砂岩的建筑有着明显的区别。

大楼包括一个中央主楼、两个延伸部分及两个侧翼裙楼。中央主楼包括了正面入口以及博物馆区域(现称“大会堂”),并有地下室及上部的大型演讲厅。二楼的两个展览厅用于陈列工具及艺术品。这一区域目前被用于访客信息中心及会员接待区。东楼一层为实验室,二层为研究室。东翼一层为仓储间,二层为史密森尼学会会长的私人居所。这一区域目前被用于行政办公室及档案馆。西楼仅有一层,现为阅览室。西翼是一个小教堂,也被用作图书馆。到西翼和西楼参观的访客并不多,相对比较僻静。

从外部来看,大楼主塔位于南边,高91英尺(28米),面积为37英尺(11米)。北面有两座塔楼,其中较高的一座高145英尺(44米)。大楼东北角上还有一座钟楼,高117英尺(36米),面积为17英尺(5.2米)。

华盛顿特区 史密森尼学会大楼 小詹姆斯·伦威克
1980 美国 美国建筑 (4-1)

敦巴顿橡树园(英语:Dumbarton Oaks)是一座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市郊的历史建筑。庄园建于1920年,曾为罗伯特·布利斯(Robert Bliss, 1875-1962)及其妻子米尔德里德·布利斯(Mildred Bliss, 1879-1969)的宅邸。1940年,布利斯夫妇将庄园赠予哈佛大学,成立敦巴顿橡树园研究图书馆及收藏库(The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1944年,著名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即是在此召开。

现时该学会专注于拜占庭、前哥伦布时期历史研究,以及园艺设计与园林建筑研究。并通过研究团体、研讨会、展览与出版物展示其研究成果。敦巴顿橡树园的馆藏与花园向公众开放,园内亦会举办公共讲座与音乐会。

敦巴顿橡树园研究图书馆拥有超过20万本藏书,为三大研究项目提供了学术资源。其中,有关拜占庭的藏书的主题包括晚期古典时代、早期基督教、拜占庭与中世纪的艺术与考古。这些藏书在布利斯时代约有8000卷,而今则增长到149000卷(包括超过550本学术刊物)。1964年,罗伯特·布利斯将由其私人收藏的2000卷古籍和有关早期美洲艺术人文史的重要著作悉数捐给图书馆。今日,涉及美洲早期历史的藏书已经达到32000卷。布利斯夫人的花园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也高达27000卷,其中不古籍善本和稀有印制品。古籍收藏部藏有超过一万卷书籍、印刷品、绘画、照片和蓝图。由弗里德里克·金设计的古籍室建立于1963年,采用了18世纪图书室的装潢风格。古籍室收纳了布利斯夫人收藏了珍贵图书和绘画。

1921年,碧翠丝·法兰德受雇为布利斯夫妇设计了橡树园的花园。此后的近30年时间,布利斯夫人和法兰德保持了亲密友好的合作关系,双方一道将庄园附近原有的农田变成了阶梯式的花园。新建的花园从靠近大宅处的典雅阶梯平台一路经过带有泳池、球场、果园和菜畦的功能区域,最后抵达庄园尽头的一片有乡村风格的旷野。为了让花园房更好地体现其风格和功能,布利斯夫人和法兰德精心挑选了一批植物和装饰物。自此之后,其他与布利斯夫人合作的建筑师,包括著名的鲁斯·哈维(Ruth Havey)和艾尔登·霍普金斯(Alden Hopkins)仅仅是在法兰德的的设计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敦巴顿橡树园的花园于1939年首次对公众开放。原属庄园的敦巴顿橡树园公园(The Dumbarton Oaks Park)占地27英亩(约109265平方米),现已成为一个隶属于石溪公园(Rock Creek Park)的自然溪谷公园。

华盛顿特区 敦巴顿橡树园
2020 美国 美国的花园 (10-3)

波兰共和国驻华盛顿大使馆(波兰语:Ambasada Rzeczypospolitej Polskiej w Waszyngtonie)是波兰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的外交使团。位于华盛顿特区2640 16th Street NW。

波兰驻华盛顿大使馆由建筑师 George Oakley Totten 设计,最初打算成为美国参议员约翰·B·亨德森 (John B. Henderson) 的城市居所。该建筑于1910年初竣工,其风格让人联想到17和18世纪的法国豪宅,然而,它还融合了英式风格的主要元素,例如使用双悬窗、石灰石阳台和添加精心制作的前面的铁和玻璃天棚。

1919年,波兰第一任驻美大使卡齐米日·卢博米尔斯基亲王代表新独立的波兰国家政府购买了这座建筑。从那时起,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更改,因此该建筑保留了许多杰出的时代特征。1978年,一支专家团队从波兰被带到修复和翻新大使馆国事厅华丽的灰泥和木制品,使内部恢复昔日的宏伟,并恢复其艺术完整性。

在大使馆的主要“沙龙”中,矗立着一架大型施坦威钢琴,该钢琴仍经常用于全年在大使馆举办的许多活动中招待客人。该乐器不仅唤起了对多年来杰出音乐家演奏的音乐的回忆,而且作为二战期间伊格纳西·扬·帕德雷夫斯基 (Ignacy Jan Paderewski) 送给大使馆的礼物,它本身也是波兰爱国主义的象征。帕德雷夫斯基在他最后一次美国巡演时演奏了这首歌,当时他病了,不得不取消他的音乐会。不久之后,他于1941年去世,并被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并要求将他的遗体“仅在他的国家再次独立时”送回波兰。这一请求最终在1992年得到执行,当时他从阿灵顿的坟墓中被挖掘出来,并重新安葬在华沙的Powązki公墓。

在整个大使馆里,有许多不同时代的波兰艺术家的肖像和风景画,种类繁多。其中包括约瑟夫·格拉西 (Josef Grassi) 为波兰民族英雄塔德乌什·科希丘兹 (Tadeusz Kościuszko) 创作的原创油画肖像,这位波兰人在巴黎与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会面后前往美国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设计西点军校的防御工事。 Kościuszko 随后返回波兰,毕生致力于实现波兰的自由。为此,他领导了 Kościuszko 起义,旨在将波兰从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帝国的瓜分势力中解放出来。

美国 华盛顿特区 波兰共和国驻华盛顿大使馆
2009 波兰 波兰外交使团 邮资明信片 Cp1523-25 (3-3)

凯尼尔沃思公园和水上花园(Kenilworth Park and Aquatic Gardens)是一个国家公园管理局站点,位于华盛顿特区和马里兰州边界的东北角。凯尼尔沃思公园和水上花园坐落在Anacostia河岸边,就在巴尔的摩-华盛顿大道以西,在河边的养殖池塘中保存着大量稀有的睡莲和荷花。该公园还包含华盛顿特区现存最大的潮汐沼泽凯尼尔沃思沼泽和相邻的休闲区。

凯尼尔沃思公园和水上花园
2016 美国 国家公园 (16-10)
  • 风光/北美洲/美国/华盛顿特区.txt
  • 最后更改: 3月前
  •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