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顺堂区

这里所列的是中国及其行政区发行的澳门特别行政区风顺堂区风光邮票。

风顺堂区(又称为圣老愣佐堂区,葡语:Freguesia de São Lourenço),亦即澳门下环,位于澳门半岛的西南部。

该教堂大约建于1558年至1560年间,属耶稣会所,教堂初时仅是一所简陋的木屋,真正奠定今日规模的是1618年第一次重修。其后经过1803、1846、1892年的几次重修,外形内观,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动。教堂内陈设古典雅致,气派华丽,具有东方艺术色彩。

西望洋山和妈阁山在本堂区南部。澳门特区政府总部(前澳门总督府)和一些政府部门位于此堂区。此堂区东部的西湾半山一带是澳门的高尚住宅区。澳门最著名的庙宇妈阁庙座落于此堂区。西部和北部的下环、司打口为传统华人居住区。

风顺堂(圣老楞佐教堂)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批西方教堂。

left|世界遗产标志 圣老楞佐堂为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

福隆新街,(Rua da Felicidade),是澳门半岛中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历史约有几百年。福隆新街曾经是商业繁盛的地区,包括邻近的福荣里、福宁里、蓬莱新巷、清和里、白眼塘等。 在1932年,香港禁娼之后,澳门娼妓蓬勃,直至1940年代,澳门才先后禁娼及毒。当年,以上商业活动在福隆新街也很著名。

澳门 福荣里
1998 澳门 门楼 (4+1MS-4)
澳门 福隆新街
2015 澳门 旧街小巷 (8-3)
澳门 福荣里
2015 澳门 旧街小巷 (邮资标签) (4全)
福隆新貌:澳门 福隆新街
2019 澳门 澳门新八景 (8-7)

left|世界遗产标志 岗顶前地为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

left|世界遗产标志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为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

left|世界遗产标志 伯多禄五世剧院为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

left|世界遗产标志 何东图书馆为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

left|世界遗产标志 圣奥斯定堂为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

left|世界遗产标志 郑家大屋为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

left|世界遗产标志 亚婆井前地为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

火船头街(Rua das Lorchas)位于澳门半岛西侧内港中段,北端在新马路口接巴素打尔古街,南端在司打口连接河边新街。长300米。

1905年由市政当局命名,后来改建,到1925年再次公布。葡文街名三桅帆船是19世纪澳门的一种三桅快速帆船,船身是欧洲式,而船帆则是中国式。当时这种帆船航行于澳门和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之间。20世纪蒸汽轮船兴起,该种帆船逐渐消失。

中文街名“火船”是粤语“火船”之意,“头”即码头。因该街道是轮船码头区而得名。20-30年代以后一直是港澳和穗澳轮船码头和岐关车站所在地,又靠近新马路,十月初五日街等商业中心,附近酒店众多,旅客人来人往,是澳门半岛繁盛街道之一。

60-70年代以后,港澳码头迁往外港,热闹程度有所减弱。开往广州和江门的轮船码头,岐关车站仍在那里。另外,还有一艘“澳门皇宫”娱乐博彩船(1999年中迁至外港)和几家酒店,仍是内港繁盛的街道。

澳门 火船头街
1948 澳门 澳门风景 (12-7)
澳门 火船头街
1950 澳门 澳门风景 (8-6)

下环街是澳门市中心的一条著名的街道,位于澳门风顺堂区,邻近议事亭前地、大三巴、阿婆井、郑家大屋等旅游名胜。此外,也邻近南湾商业区。下环街有许多特色美食及商店。下环街有一间街市,供应居民平常食用的肉类和蔬菜。下环街市全称为下环街市市政综合大楼(葡萄牙语:Complexo Municipal do Mercado de S. Lourenço),位于澳门半岛下环区李加禄街与货仓街及下环街交界处。

澳门 下环街内港码头附近
1948 澳门 澳门风景 (12-3)
澳门 下环街内港码头附近
1950 澳门 澳门风景 (8-3)
澳门 下环街市
2001 澳门 澳门街市 (4+1MS-3)

下环四围,是指穿梭于澳门风顺堂区下环街区一带的四个“围”(葡萄牙语:Pátio),分别是幻觉围、南巫围、六屋围和凤仙围。四围代表着澳门特定时期的围屋建筑与住屋特色,在1850年之前已经存在,具有历史及保育价值。

澳门 幻觉围
1998 澳门 门楼 (4+1MS-2)

幻觉围(葡萄牙语:Pátio da Ilusão),又名“高楼里”,因传闻人们以往在围内吸食鸦片而得名。围内原由五间房屋组成,其中有两间已倒塌,仅余三间20米两层高的旧屋,一间有人出入,其余两间则是重门深锁,被指已空置多时。另外,该围属于文物保护区内,受《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管。

left|世界遗产标志 港务局大楼为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

峰景酒店(葡萄牙语:Hotel Bela Vista),原称竹仔室酒店,是澳门最历史悠久的酒店,现作为葡萄牙驻港澳总领事之官邸。峰景酒店大楼被评定为具建筑艺术价值,被收录于《澳门文物名录》内之受保护建筑物。

建筑物原为别墅,建于1870年。后为英国的克拉克船长的所买,自1890年起改为酒店用途,但保留了部分古炮台。原称的竹仔室酒店乃指其位置,筑于竹仔室炮台原址。建筑物曾几度易手,并改变用途为中学、收容所等。1990至1992年进行改装工程,成为只有8间客房的五星级酒店。峰景酒店由文华东方集团管理,直至1999年3月29日终告结业。现今,峰景酒店大楼已被用作葡萄牙驻港澳总领事官邸。

建筑大楼为三层,色调浅黄,为新古典主义建筑之风格。

峰景酒店 狄得爱贝立作
1998 澳门 狄得爱贝立眼中的澳门 (4+1MS全)

left|世界遗产标志 妈阁庙为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

left|世界遗产标志 妈阁庙前地为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

海事博物馆(葡萄牙语:Museu Marítimo,英语:Maritime Museum)是一所位于澳门妈阁庙前地1号以海事及航海为主题的博物馆。澳门曾于1919年设立海事及渔业博物馆,但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因被空袭而闭馆;当局于1987年11月7日在妈阁庙前地的一座葡萄牙特色建筑物设立海事博物馆,至1990年6月24日迁至现址。

澳门 海事博物馆
1999 澳门 现代建筑 (10-3)
澳门 海事博物馆
2016 博物馆和收藏品 五 – 海事博物馆 (4+1MS-MS)

澳门红十字会旧址在风景优美的西湾堤畔民国大马路58-60号,这是一幢两层高的别致的洋楼别墅,前身是善终病院的‘夕阳别墅’。门前小花园,外绕矮墙,园中有几株小树,环境宁静;楼房下层门墙及二楼窗框、窗台,均以花岗岩石镶嵌,露台配以圆形支柱,古雅朴拙,与红色的西洋瓦顶映衬,富有欧陆建筑色彩,诱人注目。

澳门红十字会旧址
1997 澳门 澳门红十字会77周年 (1全)

西望洋山(葡萄牙语:Colina da Penha),俗称主教山,是澳门半岛第三高山岗,高海拔62.7米。西望洋山西临内港,前临南湾,西南接妈阁山。现为澳门半岛内高级住宅区之一,属风顺堂区。

其名字“西望洋”,乃相对于东望洋山而言;而由于昔日西望洋山山顶有天主教澳门教区的主教府邸,故俗称主教山。

澳门 西望洋山
1989 澳门 交通运输-水上飞机 (4+1MS-MS)
西望洋山 廖文畅作
1995 澳门 廖文畅眼中的澳门 (8-7)
日暮的西望洋山 乔治·钱纳利作
2003 博物馆和收藏品 一 – 艺术博物馆 (4+1MS-2)
澳门 西望洋山
2004 澳门 澳门国际烟花比赛汇演 (4+1MS-4)
边纸中:澳门 西望洋山
2014 澳门 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15周年 (4+1MS-MS)
海洋风雨 陈志威作:澳门 西望洋山
2016 澳门 陈志威眼中的澳门 (4+1MS-3)
背景:澳门 西望洋山
2018 澳门 第35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三) (4+1MS-1)
澳门 西望洋山
2019 澳门 澳门新八景 (8-1)

西望洋圣堂,又称主教山圣堂、海崖圣母小堂、卑拿圣堂等,是位于澳门西望洋山的天主教教堂,建于1622年。小堂曾多次重修,1935年与主教私邸一同重建为现时规模。

西望洋圣堂原名卑拿圣堂(葡萄牙语:Capela de Nossa Senhora da Penha),“Penha”在葡萄牙文意为位于海边之山岩。西望洋圣堂因其建于澳门西望洋山山顶而得名。圣堂旁的建筑物曾是主教的寓所,西望洋山又称主教山,教堂又被称主教山小堂。

西望洋圣堂位置原有西望洋山炮台堡,建于1622年(即明天启二年),以防御荷兰的入侵。小敎堂的兴建,乃因葡萄牙航海者曾与荷兰海盗船相遇却未受伤害,实现许下的建堂诺言。以圣母玛利亚为主保的圣母堂建于炮台旁,初为在驻炮台的葡萄牙士兵进行祈祷及参与弥撒之用。1892年后,炮台被拆卸后,教堂得以逐步扩大及多次修缮。1935年,由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高若瑟策划,并将教堂与主教私邸一同重建为现时规模。

建筑物盖有哥特式教堂尖顶,反映古典折衷主义风格。西望洋圣堂及主教私邸已被评定为“具建筑艺术价值之建筑物”并收录于《澳门文物名录》。

堂前设大理石的圣母望洋像,西望洋圣堂联贯相通后面的主教私邸。附近的路德圣母岩洞设圣母像,象征圣母曾在法国路德城的显现事件。

澳门 西望洋圣堂
1989 澳门 交通运输-水上飞机 (4+1MS-1)
(右下)澳门 西望洋圣堂
2010 澳门 大熊猫 (2+1MS-1)
边纸右上:澳门 西望洋圣堂
2021 澳门 花地玛圣母巡游 (2+1MS-MS)
澳门 西望洋圣堂
澳门 西望洋圣堂
2022 澳门 主教山小堂400周年 (2+1MS全)

南湾大马路(葡萄牙语:Avenida da Praia Grande)位于澳门半岛南部,南接西湾街,由罗飞勒前地起,北端至嘉思栏马路与葡京酒店之间。长1130米。原名南湾街(葡萄牙语:Rua da Praia Grande),是昔日澳门南湾海岸。1995年改为今名。南湾大马路周边是澳门的商业、政治中心。

从西望洋山眺望南湾内港
1948 澳门 澳门风景 (12-4)
从西望洋山眺望南湾内港
1950 澳门 澳门风景 (8-4)
南湾大马路 廖文畅作
1995 澳门 廖文畅眼中的澳门 (8-4)
筹组革命 高剑父与同盟会澳门分会 南湾街41号 同盟会澳门分会旧址
2011 澳门 辛亥革命100周年 (4+1MS-1)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或前总督府,葡萄牙语:Sede do Governo da Regiã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da República Popular da China)是位于澳门南湾大马路的地标性官方建筑物。其前身为澳门总督府(简称澳督府,葡萄牙语:Palácio da Praia Grande),澳葡时期曾为澳门总督办公之地。昔日澳门总督被称为“兵头”,故亦有兵头行之俗称。自澳门特别行政区在1999年成立以来,建筑物用途已改作政府总部,供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及主要官员接见宾客之用。

早在1623年,马士加路也正式到澳门履任“兵头”,曾以龙嵩街的圣奥斯定教堂作为临时官邸。其后,官邸设于大炮台,是为第一个澳门总督府。澳门总督府曾分别在1710年及1772年两度移迁,直到1884年后才正式使用现址。

现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之建筑物乃于1849年由佘加利子爵(Visconde do Cercal)兴建的住所,称塞尔卡尔宫。住所建筑物由建筑师阿奎诺设计,由澳门建筑商承造。1873年6月8日,澳葡政府租下此私人物业。佘加利子爵死后,其遗孀将物业出售。1881年5月17日,物业由澳门总督贾沙拉(Joaquim José da Graça)在公开拍卖购入,作为官邸并予拓建。1884年后,用作澳门总督的办公地方。1966年的一二·三事件时,澳督府曾被众多示威人士冲击,在此发生警民冲突。在1999年12月19日,最后一任澳门总督韦奇立在此进行降旗仪式,为澳门回归仪式揭开序幕。

自1999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前澳督府即用作政府总部,作为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及主要官员接见宾客之用途。由于其政治代表性,不少游行请愿或示威活动都是到此为终点站,在此表达诉求。每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会设开放日,供市民及游客参观部分设施。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位于南湾大马路131号,正门面向南湾湖。政府总部由三座建筑及花园所组成,占地面积约7,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共约10,000平方米。前座建筑为典型葡萄牙式建筑,楼高二层,主色为粉红色,白色边为界。建筑物以麻石为墙基,露台在左右两翼伸出,拱门石阶。建筑物曾多次修葺,外貌略有改变,但基本结构仍然维持原状。建筑物旁为花园。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前座地下设有行政会会议室、多功能会议厅、莲花厅及记者室等;二楼设行政长官办公室、行政会秘书处及会客和宴会厅等。中座为四层高的建筑物,原是政府总部辅助部门办事处,现已用作政府总部办公楼。而后座则是六层高的政府总部行政大楼。

昔日的澳督府内曾设澳门立法会的议事厅,自新立法会大楼于1999年启用后迁出。门外有铁栅短墙,靠海滨堤岸原设有岗哨,并置有二门大炮,惟50多年前已拆除。府内墙上曾装饰有19世纪中叶后历任澳门总督肖像,但该批画像已在1999年被澳门总督韦奇立秘密运返葡萄牙,只留下画像仿制品。

邮票右侧: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
2004 澳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 (4+1MS-MS)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
2011 澳门 公共建筑与纪念碑 (4-1)
邮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
2014 澳门 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15周年 (4+1MS-MS)
(右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
2018 澳门 生肖邮票 (5+1MS-3)

竹仔室总督官邸(葡萄牙语:Palacete de Santa Sancha,原称圣珊泽宫;俗称澳督官邸)位于澳门西望洋山边,面对西湾。回归前为澳门总督官邸,现为政府礼宾府。为澳门文物之一。

大宅最初为澳门著名土生葡人建筑师托马斯·德阿基诺(José Agostinho Tomás de Aquino)住所,于1846年以前已建成。后来成为居于广州英租界的英籍商人Herbert Dent的物业。1923年,总督罗德礼以“政府财政厅”名义买下,并先后用作儿童医院及贾梅士博物馆。1937年,总督巴波沙把住所迁入圣珊泽,成为首位以圣珊泽作为官邸的澳督,以后历任澳督均以此作为其官邸,直至最后一任澳督韦奇立。

回归后行政长官并没有承袭圣珊泽作为官邸,而把它用作礼宾府。国家或外国元首来澳参观访问时,行政长官都会在礼宾府会见他们。

楼高两层,属于典型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式建筑,与澳督府同样以传统的蓬巴尔式粉红砖砌成,窗框、柱子等以白色衬托,大门前设有门廊,屋顶山墙原饰有葡萄牙国徽,回归后被区徽所取代。

竹仔室总督官邸
1984 澳门 公共建筑 (5-4)
澳门基金会
2011 澳门 公共建筑与纪念碑 (4-4)
  • 风光/亚洲/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风顺堂区.txt
  • 最后更改: 17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