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县

这里所列的是中国及其行政区发行的台湾省金门县风光邮票。

金门古时属福建同安所辖,民国4年始设县治,民国15年改县公署为县政府。民国38年暂停县治改设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民国42年恢复县治,成立县政府。民国45年因战地特殊环境需要,实施战地政务体制。民国81年起,随着动员戡乱时期宣告终止,战地政务体制功成身退,金门回归民主宪政,迈向实施地方自治的新时代。

莒光楼
1959 台湾 金门莒光楼普通邮票 (11全)1)
莒光楼
1964 台湾 金门莒光楼普通邮票 (12全)2)
金门古岗湖
金门观海石
1985 台湾 金马风光 (4-1,2)

金门古岗湖:位于金门城西,系1层峦耸翠,群山环绕之自然湖,湖中有古岗楼,游客登临斯楼,凭栏远眺,群山含黛,游目骋怀,今人心旷神怡。

金门观海石:在旧金城南盘山临海处,明都督俞大猷戍守金门时,常至此游思观海并题「虚江啸卧」以鸣志。

西园村盐场风狮爷
古宁村双鲤湖畔风狮爷
安歧村风狮爷
湖前村风狮爷
1994 台湾 金门风狮爷 (4全)
左:山后民俗文化村,右:莒光楼
2001 台湾 小三通首航纪念 (2-1)
古宁头
翟山坑道
擎天厅
太湖
2009 台湾 风景邮票—金门篇 (4全)

古宁头:位于金门西北隅,包含北山、南山、林厝等三聚落。民国38年古宁头战役后,成了巩固民主自由的堡垒。南、北山聚落的传统建筑大多建于明末时期,是著名的文化古迹与观光景点。

翟山坑道:位于金门西南方,是一条通往台湾海峡的地下坑道,分为坑道及水道两部分。坑道长约100公尺、宽6公尺、高3.5公尺。沿着水道筑有栈道式码头,可供小艇停泊或直驶出海。

擎天厅:位于太武山山腹,是人工开凿的地下花岗岩洞,长50公尺、宽18公尺、高11公尺,其工程之难度,堪称鬼斧神工。先总统 蒋公有感此工程浩大,特于岩壁题字命名为「擎天厅」。

太湖:金门为一海岛,淡水水源取得不易。为应战备与民生用水需要,国军建造了多处大小不一的人工水库湖泊,太湖便是其一。太湖于民国55年开凿,面积约为36公顷,约可蓄水114公吨。

[(左)水头聚落洋楼群(右)莒光楼(左)文台宝塔(右)山后民俗文化村]
2014 台湾 金门县建县百年纪念 (2全)

采横联刷设计,以清金门镇总兵署建物的窗(樘)板分置两侧,寓意进访金门的岁月风华。主图分别为莒光楼结合水头聚落洋楼群(面值5元)、山后民俗文化村传统闽南建筑搭配国定古迹文台宝塔(面值12元),以彰显金门丰富的人文史迹及诠释金门雄固海疆的特殊定位。

乌丘屿灯塔
2018 台湾 灯塔 (4-2)

乌丘屿灯塔:位于金门县乌丘乡乌丘屿山顶,西元1874年建造,塔身为黑色圆形石造建筑,民国43年因战地任务需要而熄灯,民国97年经公告为县定古迹,并于民国106年7月复灯。

东碇岛灯塔
2019 台湾 灯塔邮票 (4-2)

东碇岛灯塔:位于金门县东碇岛山顶,西元1871年建造,塔身为黑色圆形砖造建筑,为东碇岛地标,并与北碇岛灯塔互为犄角之势,合称「金门双碇」。

北碇岛灯塔
2020 台湾 灯塔邮票 (5-3)

北碇岛灯塔:位于金门县北碇岛山顶,西元1882年兴建,塔身为白色圆形砖造建筑,与东碇岛灯塔互为犄角之势。

莒光楼,是一栋位于中华民国福建省金门县金城镇莒光湖旁的建筑,楼高三层,建于1952年。其最初建造目的为表彰在古宁头战役中的中华民国国军官兵,主要纪念胡琏将军。镇馆之宝为青天白日勋章,中华民国邮票曾多次以此楼为票面图案。目前是金门县知名观光景点。

莒光楼,位在金城镇西南,下临莒光湖,背拥丰莲山余脉,面浯江溪出海口,外联建功屿,占地两千余坪,风景秀丽。游客登临顶楼,近可一览 金城市区全景、浯江海潮,远可眺望建功屿、烈屿风光及大陆山河。 莒光楼的造型概念,源自于古典建筑的做法,但具新意的比例调整与形式转化,使得整座建筑呈现雄浑的气势。 莒光楼作为战地精神的象征,继承了南京《首都计划》的中国固有形式,转化了传统城墙城市的角楼建筑,让这栋代表当时金门的大门,一方面象微“固若金汤,雄镇海门”的战地精神。 这栋建筑转化了北京紫禁城角楼顶层的作法,将传统城楼放在现代建筑的基座之上。其平面格局与屋顶形式,仿用了紫禁城角楼上的“十字形”平面(约1,212平方米)及“十字脊”屋顶。对称的十字脊屋顶形式,在高耸的城墙上,非常适合作为角楼的建筑形式,既允许四面八方的凝视,也适合居中登高眺望,是不折不扣的地标建筑形式。 莒光楼曾作为中华民国邮票的图案,发行版色甚多,随着邮票传布全球,驰名国内外,更是许多国内外宾客访金的第一站,与“毋忘在莒”勒石同样成为战地金门著名的地标性建筑。 由于莒光楼作为战地金门的精神象征,也是国共对峙、全球东西阵营冷战对峙的地标,在1959-1964年间4度被中华民国交通部邮政总局做为邮票的主题,发行图版设计51种,总发行量达1,200万套,遍及国内外。

金门国家公园位于金门县,为中华民国第六座国家公园,1995年5月25日公告计划,1995年10月18日成立管理处,是首座位于离岛的国家公园,也是首座以维护历史文化资产、战役纪念为主,并兼具自然资源保育功能的国家公园。

金门国家公园位居台湾海峡西侧,分为五个区域。包括了金门岛中央的太武山区、西北的古宁头区、西南的古岗区、东北的马山区,以及烈屿(俗称小金门)区,总面积约为3720.7公顷,占金门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金门人文史迹相当丰富,全县古迹共计有21处,其中11处位于国家公园内,包括国家二级古迹琼林蔡氏祠堂、文台宝塔、水头黄氏酉堂别业、虚江啸卧群谒等四处,及三级古迹邱良功墓园、汉影云根谒、振威第、琼林一门三节坊、海印寺石门关、水尾塔、蔡攀龙墓等七处。

金门国家公园成立时,即将范围内之保存完善之聚落定义为七大传统聚落并加以保存。分别为琼林、珠山、欧厝、南山、北山、水头、山后。

金门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南明时期的郑成功,在此留下许多古迹,例如建功屿郑成功像等。1949年起,金门成为中华民国的最前哨,而作为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长期战备使得金门岛上处处是防御工事,战火在此留下深刻的历史遗迹。

古宁头战役的主战场在古宁头区,包括北山断崖、北山洋楼、李光前将军庙、林厝浴血歼敌纪念碑、古宁头精神堡垒、湖南高地等,见证了战火的无情。太武山的中央坑道、琼林的地下战斗村、八二三战史馆、大小金门俱有的八二三胜利纪念碑、太武山军人公墓等,追怀八二三炮战。此外,距离中国大陆仅2300米的著名心战喊话中心马山播音站、古宁头播音墙、烈屿的九宫坑道及双口战斗村、太武山上的毋忘在莒碑、湖井头军史馆等,在在记录着金门那段烽火岁月。

太武山上毋忘在莒碑 , 原本为清初随施琅征台名将金门浦边周全斌题字“文武岱崧”四字,于民国四十一年(公元1952年)被蒋介石令人磨去 , 改刻“毋忘在莒”四字。

由于东北季风旺盛,金门的居民自清朝时期,就开始设立镇风的辟邪物来镇风驱邪,而在金门最多的镇风辟邪物就是风狮爷。

风狮爷又称“风狮”、“石狮爷”、“石狮公”。它们常常矗立在聚落中的村口、嵌入宗祠的墙壁中,或者是隐藏在庙宇的某个角落,甚至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安置于民宅建材堆里。由于不同年代的造型、材质、塑造工艺技巧,再加上民间不同的习俗传说,增添了神秘的人文色彩。找寻金门的风狮爷,也探索出金门丰富的人文风貌。

太武山上的毋忘在莒碑
太武山上的毋忘在莒碑
1959 台湾 金马 (4-1,4)
太武山
古宁头断崖
得月楼
列屿海岸
1998 台湾 金门国家公园 (4全)

太武山:为金门岛上最高、面积最广之丘陵地,由花冈片麻岩组成,海拔253公尺。因外表「峻嶒皆石,近观之,状若兜鍪」,故以「太武山」命名。

古宁头断崖:位于金门西北角海岸断崖,为古宁头战役遗址之一。

得月楼:位于金门岛西南隅水头村黄辉煌故宅内,早期为防止海盗,建有铳楼设防,名「得月楼」。

列屿海岸:位于列屿北边之捕头沙滩,岸边的红土层因海水不断侵蚀,而残留成红褐色岩块,其颜色常随海水的干湿作用而变化,当地人称「猫江石」,为金门国家公园之特别景观区。


1) , 2)
同图,仅录1图
  • 风光/亚洲/中国/台湾省/金门县.txt
  • 最后更改: 5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