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

这里所列的是中国及其行政区发行的台湾省基隆市风光邮票。

基隆观音佛
1974 台湾 台湾风景 (8-4)

基隆观音佛:高74呎,位于中正公园山顶,距基隆市中心仅2公里。佛像座南朝北,佛身洁白,法像庄严。耸立山巅,俯视基隆全市及港口,风景绝佳。

彭佳屿灯塔
1989-91 台湾 灯塔普通邮票 (15-3)
彭佳屿灯塔
1991-92 台湾 灯塔普通邮票 (13-9)

彭佳屿灯塔是一座位于台湾基隆市彭佳屿的灯塔,该灯塔落成于1909年。该建物为台湾地区第三高灯塔,并在2001年历史建筑百景征选活动中被票选为第12名。彭佳屿目前为军事管制区,故该建物无对外开放参观。

基隆火车站
2004 台湾 台湾老火车站(上辑) (4-1)

基隆火车站:基隆站是清朝巡抚刘铭传兴建铁道的起点,日人于1908年完成邮票图案上之第3代车站的兴建,当时并有「台湾的咽喉」之称。目前使用之第4代车站于民国56年竣工。老火车站为承重砖墙配合屋顶木构造屋架兴建,屋顶属于「马萨」型式,整体建筑属于文艺复兴式风格。

基隆岛灯塔
2010 台湾 灯塔邮票 (4-1)

基隆岛灯塔:位于基隆港外海基隆岛山顶。民国69年建立,为八角形混凝土塔,漆黑白色垂直条纹,原使用空气电瓶供电,87年改装太阳能供电,95年加装风力发电辅助。公称光程13.8浬。

基隆灯塔,是位于台湾基隆市中山区的灯塔,目前仍为公共机关,故该建物无对外开放参观,于2021年2月20日指定为基隆市市定古迹。

基隆灯台在经过海军幕僚意见变更后,于明治32年(1899年)4月选址于基隆西岸岬角(万人堆鼻)处起工,并在隔年2月24日竣工,同年4月1日点灯,根据明治33年(1900年)3月3日《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告示第18号中显示,该灯塔工程由总督府技师大泽正业、工事主任技手田口敬太郎担当,为台湾日治时期第一座完成的砖造灯塔,除了以具有灯光照引船只安全进出基隆港之外,另外因应基隆之恶劣天气引航则装设雾炮,并有观察基隆风向、温度和气候变化之测候所功能。

初建的灯塔原为英国制式之砖砌圆塔,共设立之三层楼,灯塔门口侧则有矩形平面办公室,发电机室及灯器仓库之用,而在二战期间,曾在灯塔附属建筑旁设置防空洞以躲避空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基隆灯台和其他港岸设施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收,设施一度曾为海军暂做为瞭望室使用,此后则将业务移交海关总税务司署(今财政部关务署)海务科使用,而日治时期的测候任务因地区气候预测的技术进步而宣告终止。1962年,灯塔进行砖墙钢筋混拟土改建工程,矩形平面办公室在改建工程中遭到拆除,并未有留下记载,并使灯塔呈现出目前所见的整体圆锥形塔身,2013年,基隆灯塔因配合财政部施行新组织架构,将业务移交交通部航港局管辖,园区古迹现存灯塔本身、集水设施、三栋屋舍(行政办公室、机房、浴厕和住宿空间),彼此则依靠桥梁连接。[7]

2021年2月20日,基隆灯塔在经过基隆市政府文化部决议下,指定为基隆市市定古迹,并将配合推广西岸观光行程成为观望海景之景点。

基隆灯塔
2019 台湾 灯塔邮票 (4-1)

球子山灯塔,是一座位于台湾基隆市球子山的灯塔,兴建于1956年,并于1991年后暂停使用。该灯塔塔身主体原为白色,后以国防色(绿色)为主。该灯塔是第一座由中华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灯塔。2018年4月交通部航港局完成球子山灯塔修复,外观漆回原本白色。

基隆 球子山灯塔
2020 台湾 灯塔邮票 (5-1)

二沙湾炮台,是一个位于台湾基隆市的传统中国式炮台建筑,一般多以其入口城门牌匾而称为“海门天险”。此炮台在1841年便已存在,当时的炮台是构筑于山下基隆港边,为台湾兵备道姚莹所建;后历多次整修,今日规模为1884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所修筑。

二沙湾炮台位山丘之上,下临陡坡地势险要。城门朝西南,乃标准中国式城门,入口以石作丁顺砌之拱门,门楣题“海门天险”四字。 城门两翼有城垣,上筑雉堞设有射口。炮台石材应为就地取材,其墙垣、兵房弹药库都用当地砂岩砌成,炮基则用铁水泥筑成。海门天险将东、北两个炮台区建在较高的临海山头,属“抱山式炮台”,而将扎营处设在背海面较低平的地区。这样的布局,使得海上来的敌舰无论再怎么猛烈攻击,都只会击中向海的山面,或者越过山头落到谷底,而绝难击中营区。由于营区所在地几乎可以避开任何正面射来的炮弹,所以开仗时能从容支援炮台区上的炮火作业,展现了精采绝伦的地形战术。

该炮台现今已无军事用途,但因为可俯瞰基隆港外港与一部分内港,因此成为观光景点。另外也因具历史人文价值,被列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

基隆 二沙湾炮台
1986 台湾 台湾古迹 (4-2)

杠子寮炮台,始建于台湾日治时期,位于台湾基隆市信义区杠子寮段,地处基隆市的东北方。民国87年(1998年)6月23日台湾省政府公告为省定二级古迹,后来变更为炮台类国定古迹。炮台位在信义区山顶,乃基隆市众多炮台之中较晚重整的古迹,因交通不便而使炮台保存更加完整。

清朝道光20年(1840年)鸦片战争、光绪10年(1884年)中法战争,甚至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人接收台湾之际,基隆港都首当其冲。为了守护家园,自清朝提督姚莹、总督刘铭传以来,乃至于后来的日本人,无不积极于临海险要之地兴建炮台与要塞,以加强基隆港的军事防务系统。

杠子寮炮台为日治时期兴建的新式炮台之一,炮台于于明治34年(1901年)3月开始施工,明治37年(1904年)10月竣工。炮台的指挥部则于明治36年(1903年)4月开始备炮,明治41年(1908年)3月完成,员额编制约180名,为监控八斗子海面的要塞。

杠子寮炮台是目前基隆最大且最完整的炮台,配置分三层:最下层为营盘区,指挥部所在。中间层为营房、弹药库、坑道及通往炮台区的阶梯。最顶层为炮座区,有六个炮座,下方有深入山壁的营房。

杠子寮炮台遗址保存尚称良好,有岗哨、马厩、交谊厅、营舍、指挥所、碉堡、弹药库、炮盘区等,范围相当辽阔。杠子寮炮台有360度的炮轨,可以自由选择发射的角度,此乃五大炮台区中仅见(其余四座为二沙湾炮台、大武仑炮台、白米瓮炮台、狮球岭炮台),相当特殊。杠子寮炮台在右侧、白米瓮炮台在左侧,互为基隆港的犄角,捍卫外港之安全。

基隆 杠子寮炮台
2020 台湾 台湾古迹 (4-4)
  • 风光/亚洲/中国/台湾省/基隆市.txt
  • 最后更改: 16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