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派尔主教座堂

施佩耶尔大教堂最初是由康拉德二世(Conrad II)于1030年组织修建的,后于11世纪末进行了一次重修。大教堂的主要部分包括长方形教堂、四个角塔和两个拱形顶。这是神圣罗马帝国时代最著名的罗马式建筑之一。在近300年的历史中,德国皇帝都安葬在这里。

Speyer Cathedral, a basilica with four towers and two domes, was founded by Conrad II in 1030 and remodelled at the end of the 11th century.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omanesque monuments from the time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The cathedral was the burial place of the German emperors for almost 300 years.

国别德国 Germany
中文名称施派尔主教座堂
英文名称Speyer Cathedral
遗产类别文化遗产
登录年份1981
选入标准(ii)

施派尔主教座堂(Speyerer Dom),正式名称为圣母升天圣斯蒂芬圣殿皇帝主教座堂(Imperial Cathedral Basilica of the Assumption and St Stephen)(拉丁文:Domus sanctae Mariae Spirae。德文:Dom zu Unserer lieben Frau in Speyer)即“施派尔皇帝教堂”(Kaiserdom zu Speyer),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茵河畔的城市施派尔,是天主教施派尔教区的主教座堂,罗马天主教会宗座圣殿,用红色砂岩建造,是施派尔市的著名标志。在法国的克吕尼隐修院损毁之后,施派尔主教座堂成为目前世界上存留最大的罗马式教堂建筑,在198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

萨利安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在1030年下令建造该教堂,目标是建立一座欧洲最大的教堂,但是他甚至是他的儿子亨利三世都没能亲眼目睹教堂的完工,直到他的孙子亨利四世时的1061年教堂才得以交付使用。传说康拉德二世先是为Bad Dürkheim的Limburg修道院奠基,然后带着他的妻子和儿子骑马来到施派尔为教堂和圣若翰教堂奠基,为了将建造教堂所需的石料和木材运送到施派尔,还特意挖凿了一条从普法尔茨森林通往莱茵河的运河。

教堂动工将近20年后,亨利四世下令推倒了其中一半的建筑,为的是能够实现比原先设计更大的规模:教堂的西楼楼顶被拆除,建筑增高了5米,并根据当时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将木质平顶换成了浅色的十字形穹窿。教堂的东楼则被完全拆除,重新铺设了8米深的地基,东楼的钟楼穹窿是当时典型的罗马样式。在亨利四世去世的1106年新教堂终于竣工,教堂长444罗马尺(1罗马尺约合31厘米至34厘米),宽111罗马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

施派尔在当时仅有500个居民,为什么亨利四世会在这幺小的一个城市建造那么大的教堂,这是有着他特别的政治原因:罗马帝国皇帝不仅是世俗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他也认为是宗教世界的领袖,由此导致了他与教宗格里高利七世在叙任权斗争中激烈的政治矛盾,施派尔教堂的规模和气势就是为了彰显皇帝宏大的政治权力抱负。

1689年,施派尔在大同盟战争中遭受法国军队的进攻,市民们将他们的家具搬到教堂中,希望这样能够免于被法国军队烧毁。几米高的家具堆在教堂内,但并没有因此而幸免,法国军队依旧焚烧了家具,浓烈的火焰高温使得教堂西楼穹窿倒塌,而东楼在火灾中得以屹立未倒,教堂内的一部分皇室墓冢被法国军队破坏并洗劫一空。

18世纪后半叶,施派尔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重修教堂的西楼,新楼被建造成巴洛克风格,但它仅仅安稳了约60年时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该教堂再次成为人们政治攻击的目标,暴动的人们损毁了教堂内的所有圣坛,1806年人们又打算将教堂完全拆除,所幸得到美因茨主教Joseph Ludwig Colmar的阻止。拿破仑的法国军队还曾将教堂作为他们的牲畜圈、粮食和物资仓库。

拿破仑溃败后,教堂得到重新整修,1818年起成为主教座堂,1846年至1853年德国画家Johann von Schraudolph受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委托,为主教座堂绘制了一组Nazarene风格的湿壁画作品,而保存至今的教堂内西侧的作品则是1854年至1858年间完成的,它们被认为是19世纪的大型作品,路德维希一世甚至相信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施派尔主教座堂内的绘画作品是最大的。

20世纪中叶,施派尔主教座堂经过了一次全面整修,按照当初的罗马样式,但又与当时的罗马样式不同。在1960年代的这次整修中采用了一项新技术,保存完好的湿壁画被取下,放置在事先准备好的特殊织布上保存,仅有主窗上的19平方米大的湿壁画被保留在原处,整修中还将摇摇欲坠的砂石柱被注入水泥加固。在当今的建筑学文献中,施派尔主教座堂被作为“以现代古迹保护标准来进行复原整修”的范例。

1996年起主教座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整修,预计将持续到2015年,耗资也将达到2600万欧元,

施派尔主教座堂在罗马式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继承和发展了加洛林和奥托王朝的建筑风格。那个时代困扰建筑师的最大问题是教堂的穹窿,小教堂可以使用半圆形的穹窿,亨利四世在施派尔主教座堂的侧翼使用十字形的穹窿,而在中殿使用圆形穹窿,这给人以一种全新的空间感受,这种在垂直高度上的运用已经有些类似哥特式。

主教座堂中殿穹窿的建造要求很高的技术,因为它不再是传统的一整个平面,而是由很多小块组成。施派尔主教座堂的外部由一种独特的罗马样式装饰,与当时著名的美因茨主教座堂和沃尔姆斯主教座堂完全不同。

施派尔主教座堂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埋葬的地方,持续有近300年,主教座堂的地下墓室建造于1041年,是欧洲最大的罗马式柱廊,42个十字形穹窿简单地架在立方柱子上。

发行国家/地区:德意志帝国 Germany Empire

施派尔主教座堂
1924 德意志帝国 风光 (4-4)

发行国家/地区:德国 Germany

施派尔主教座堂
1961 德国 施派尔主教座堂900周年 (1全)
(中)施派尔主教座堂
1990 德国 施派尔建城2000周年 (1全)
施派尔主教座堂
1995 德国 观光普通邮票 (1全)

发行国家/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

德国 施派尔主教座堂
1988 梵蒂冈 教皇若望保禄二世的访问足迹 (5-2)
  • 欧洲和北美洲/德国/施派尔主教座堂.txt
  • 最后更改: 3年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