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

这里所列的是中国及其归属地区发行的金代文物古迹邮票。

金代·黑釉剔花瓶
1981 中国 中国陶瓷磁州窑系 (6-2)

金代黑釉剔花瓶:黑釉剔花是磁州窑的另一生产工艺。器身多剔刻线条纹饰,刚劲有力,浮雕感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该花瓶纹饰生动,线条流畅,外观光亮滋润、饱满,是黑釉剔花瓷器中的佳品。

磁州窑详细介绍参见磁州窑

坐式铜龙
2000 中国 龙形文物 (6-5)

坐式铜龙出土于黑龙江省阿城金代(1115-1234年)早期都城上京会宁府皇城遗址西侧,东距宫殿址约400米,西距城外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址近500米,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坐龙为紫铜实铸,通高19.6厘米,重2100克,造型设计为躬身踞坐,尾部上翘,尾端上卷成旋,足肢粗壮,爪为三趾,右前趾着地并与后趾连接,左前足抬起,中间饰流云一缕与后足趾相接,自两趾沿腿部,分别雕有云带纹直达肩部,至顶端又分成两缕,卷饰于背上,与头顶部5朵飘飞的鬃毛连接呼应。此坐式龙造型匀称,线条流畅,各部位映衬呼应,浑然一体。龙首的比例稍大,但悠扬的姿态,半张的龙口(口内应含铜珠1颗,惜已失去),似在端视前方,平添了几分威严之气。据推定,此件坐龙为金代中早期皇室御用之物。

背景文字为《赵城金藏》大藏经
2009 中国 国家图书馆 (2-2)
邮票:(右)背景文字为《赵城金藏》大藏经边纸:(右上)《赵城金藏》的卷首插图和大藏经文字
2010 中国 第30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纪念 (1MS全)

赵城金藏是中国金代(约1149年~1173年)民间募资雕版的佛教大藏经。因于1932年在山西省赵城县(今洪洞县)广胜寺被发现,故名“赵城金藏”。《赵城金藏》是《开宝藏》的重刻,由于《开宝藏》久已不传,由本藏得以了解《开宝藏》的内容。[1]全藏为卷轴装,以千字文编排次第,自“天”字号至“几”字号,计 682帙,每帙基本上包括10卷,或略有增减,总计约7000卷左右。现大部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4813卷)。其他如上海图书馆存有17卷,南京图书馆存有6卷,北京大学图书馆、广西博物馆、崇善寺各存2卷,广胜寺、山西图书馆、山西博物馆、苏州西园、台湾中央研究院各存1卷。北京民族宫存有《赵城金藏》补雕本的另一印本500余卷。

发起人为潞州女子崔法珍,相传她毅然断臂募缘刻经,使许多佛教信徒纷纷捐资协助。金藏刻成后,崔法珍于大定十八年(1178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在圣安寺设坛为崔授比丘尼戒。三年后,崔又将经版送到中都(北京)刷印流通,共计十六万八千一百一十三板,六千九百八十卷。为表彰她的功绩,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法珍被赐紫衣,并受封为“宏教大师”。但崔法珍在《赵城金藏》的题跋中,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蒋唯心感慨道:“此藏卷轴之富,工事之巨,原刻历三十载星霜,补雕劳十余路僧众,创此伟业者,宁遂湮没不彰乎?理决其不然也。”

金·磁州窑白釉褐花卧虎枕
2022 中国 虎形文物 (6-5)

金·磁州窑白釉褐花卧虎枕:金代,长34厘米,宽14厘米,高10厘米。猛虎为枕,体现了古人镇妖辟邪、祈愿吉祥的心理寄托。塑造虎安详、可爱的形象。周口市博物馆藏。

  • 文物/中国/金朝.txt
  • 最后更改: 16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