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这里所列的是中国及其归属地区发行的北宋时期文物古迹邮票。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玄瓮山麓、晋水源头的一处集古建筑、雕塑、园林于一体的著名风景区中,为祭祀周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曾名唐叔虞祠、晋王祠。晋祠建于北魏前,后经重建与扩建,形成集儒、道、佛于一体的庞大建筑群,现存殿堂楼阁等古建筑100余座,藏有文物精品上万件,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如意侍女
持巾侍女
奉玺侍女
歌舞侍女
2003 中国 晋祠彩塑 (4全)

晋祠内最为著名的是圣母殿,建于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重檐歇山顶,面宽7间(26.83米),进深6间(21.2米),建筑端庄、稳重,造型别致。此殿为供奉周武王后、姜尚之女、唐叔虞生母邑姜的祠堂。殿内现存宋代彩塑43尊,大殿正中幔帐内的圣母,头戴凤冠,面部贤静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手指隐在袖内,显得稳重而端庄。其余42尊侍从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5尊,着男服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这些塑像与真人一般大小,比例适当,造型生动,姿态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尤其是众多侍女像塑造得更为精美绝伦。这些侍女服饰艳丽,衣纹轻快流畅,年龄或长或少,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或天真、或成熟,神态或喜悦、或悲伤、或沉思、或烦闷、或愤怒、或忧虑,真实地表现了这些被禁锢在深宫之中,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精神面貌,从中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关系的一个侧面。

宋 大日如來坐像
2001 台湾 古代佛像邮票 (3-3)

宋代大日如來坐像臉型圓扁,衣摺線條流暢,親 切慈悲。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铜鎏金地藏菩萨像
2013 中国 金铜佛造像 (6+1MS-2)

宋•铜鎏金地藏菩萨像,通高21厘米,1978年发现与苏州市城西南盘门内瑞光寺塔第三层塔心的砖龛内,现收藏于苏州博物馆。铜胎,通体鎏金,比丘形象。面容清秀,目微睁,嘴角含笑。颈部饰精美珞璎,袈裟流畅。半结跏趺坐谛听瑞兽之上,细部刻画用心,品像完美无暇,且年代久远,神韵悠长,极为珍贵!地藏菩萨:地,住处之义;藏,含藏之义。即受释尊之付嘱,于释尊圆寂后至弥勒菩萨成道间之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方愿成佛之菩萨。 地藏萨慈悲怜愍之广大誓愿,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古时民间以地藏菩萨,观音菩萨信徒为最多。地藏菩萨的坐骑“谛听”,谛听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相传为金地藏菩萨坐骑。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法。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钧、官、哥、定窑齐名,有“汝窑为魁”之誉。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

汝窑烧制历史长达300多年。宋代创烧阶段,产品造型简单,不太注重装饰,具有汝青瓷的基本特点。北宋中期为发展时期,产品不仅造型多样,而且注重装饰效果,多见刻画纹样,釉色莹润,开片密布,独具特色。北宋晚期汝窑进入黄金时期,专为宫廷烧制用器,故称为“汝官窑”。烧制时间大约从宋哲宗元祐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仅20年。汝官瓷工艺精湛,以玛瑙末掺入釉色,使釉质细腻,光亮晶莹,瓷器温润古朴,精美细致,造型多为洗、炉、尊、碗、盘等仿古式样。由于汝官窑做工考究,色泽独特,上品皆被皇室垄断,传世珍品不多,全世界仅存70多件,主要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和上海博物馆(8件),被视作稀世珍宝。至金代汝窑已大多停烧,一度恢复为民间日用的豆青色瓷,装饰单调,釉意欠佳。到了元代,汝瓷衰落,生产品种几乎全为简单的一般日用青釉瓷器,全部为上半釉。明代则全部停烧。

宋 汝窑三牺尊
1970 台湾 古物邮票 (6-6)

宋 汝窑三牺尊:瓷器,器高24公分,口径12.5公分,底径9.9公分,腹围38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汝窑 莲花盟
1974 台湾 历代名瓷邮票 宋瓷 (5-3)

汝窑 莲花盟:高10.4公分,深7.9公分,口径16.2公分,足径8.1公分。形似莲花,分为10瓣,口微侈,深壁,上丰下敛,圆底,高圈足。薄胎满釉,粉青色,内外一致极匀润,口现浅粉色边,釉面密布细碎纹片。底有支钉痕5枚,露黄色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 汝窑 粉青纸捶瓶
1995 台湾 国立故宫博物院建院70周年纪念 (4-2)

纸锤瓶形制如造纸打浆时所用槌具,故名。此瓶原为盘口,或因口沿损伤,刻意磨平,故成直口露胎。底微敛,平底支烧,器底留有五支钉痕迹。通体均施粉青釉,釉色莹润朴雅,釉面满布细碎透明及浅色开片纹,颈肩聚釉处,呈色青绿。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南宋叶寊《坦斋笔衡》、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皆称赞其为宋瓷之冠,可见汝窑盛名是其来有自。

汝窑窑址1986年于河南省汝州市附近的宝丰县清凉寺村被发掘后,发现其烧造专供宫廷使用的青瓷种类颇多,纸槌瓶亦有几种尺寸。

此器成为清宫收藏后,甚得乾隆皇帝喜爱,乾隆四十一年(1776)命人于器底中心挖釉一方,在长方形的浅黄胎地上刻诗一首:「陶得纯青生二成,果然色质胜难兄。缘铜试看守口器,书座堪思防意城。簪朵雅宜名意蕊,称怀已自息心。足钉薜暴诚何碍,讵以微瑕弃美琼。」由诗文得知,露胎的口缘原本是加钤铜圈的。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尊
北宋·三足洗
北宋·碗
北宋·盘
2002 中国 汝窑瓷器 (4全)

[北宋·尊]高19.2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2.8厘米,仿汉代铜樽造型。直口,平底,下承三足;外口及足上凸有3组弦纹,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里外施满釉,釉里开细碎纹片,瓷艺精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三足洗]高3.6厘米,口径18.3厘米,足距16.7厘米。下承三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里满开细碎纹片;底部施釉,有5个托烧的小支钉痕。这类产品平底的数量多些,但三足洗则少见,清乾隆颇重视此洗,题有御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碗]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通体施满淡天青釉,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胎体轻薄,造型端庄,圈足切割整齐,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足内有5个支钉烧痕,上刻乾隆题诗一首,并钤“古香”、“汰扑”二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盘]高1.5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2.6厘米。盘口微撇,折沿,浅腹;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胎薄质细,釉层匀净,制作精细,是汝瓷中之上品。底有5个支钉烧痕,并刻有“秦成酸皇后阁”6字,表明此盘为宫廷使用的器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 汝窑 青瓷盘
2013 台湾 古代文物 (4+1MS-3)

北宋 汝窑 青瓷盘:敛圆口、浅弧形壁,盘面宽平;圈足微外卷,足缘嵌铜扣。全器满施釉,釉薄处微现粉色光泽,内周壁底积釉处有冰裂纹。器底刻乾隆御制诗1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 汝窑 莲花式温碗
2013 台湾 故宫经典文物邮票 (10-8)

北宋汝窑莲花式温碗:碗呈十瓣莲花式,腹壁稍呈圆弧,直口稍敛,口缘花瓣流畅贯连。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官窑是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官府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开设的瓷窑场。官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之一。

汴京官窑瓷器土脉细润、紫色,体薄,紫口铁足(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大观官窑瓷釉有月白、粉青、大绿三色;政和以后的官窑瓷釉只青带粉红色,但是有不同浓淡。就现存的官窑文物来看,由于汴京官窑的烧制方法,器物里外施满釉,底部用支钉支烧,与汝窑相类,所以汝窑与官窑可能有些关连。

宋 官窑 三登壶
宋 官窑 三足炉
1974 台湾 历代名瓷邮票 宋瓷 (5-2,4)

官窑 三登壶:高12.2公分,深10公分,口纵3.9公分,口横6.7公分,足纵7.2公分,足横l0.1公分。长方形,3层相连,上敛下丰,直口,平底,短长方足。胎骨较厚,青釉稍浅,面布鳝鱼纹,间有冷纹。足底露胎,涂有赭色汁。底刻有乾隆题诗「中距还稍椭,形标中稔呈,志希可能遂,手举不期轻,再化曾子拟,六飞王判萦,筹遗9年食,敢懈寸心诚。」「乾隆癸已仲春御题」。下钤「3」「隆」2印。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官窑三足炉:高14.9公分,深11.7公分,口径23.8公分,足径22.9公分。敛口卷边,深壁,平底,3短足。外壁饰弦纹3层,每层3道。胎薄釉厚,青色含碧,边棱征呈浅红。釉面布满黄纹,冰裂纹层叠如云母。底周有支钉痕12枚,露灰黑色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又名哥哥窑、琉田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之一,为宋代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在龙泉琉田创建的瓷窑;章生一的弟弟章生二在龙泉也有瓷窑,叫弟窑。

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哥窑瓷裂纹,有冰裂、梅花片、墨纹、细碎纹等形状。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哥窑瓷“以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 纹取冰裂、鳝血、铁足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最下”。唐秉钧《古瓷合评》说哥窑质厚耐藏。

宋 哥窑 八方壶
1974 台湾 历代名瓷邮票 宋瓷 (5-1)

哥窑 八方壶:高14.3公分,深12.2公分,口纵4.3公分,口横5.2公分,足纵4.9公分,足横5.4公分,腹围24.7公分。 8方形,侈口,长颈,腹丰硕,高圈足。颈饰两贯耳,中饰弦纹2道。胎厚,釉色灰青多变米黄,釉面黑纹匀整清晰,略有冷纹数道,足底露灰色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 哥窑 青磁蟾蜍砚
2000 台湾 故宫古物邮票─文房4宝 (4-4)

宋 哥窑 青磁蟾蜍砚: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钧瓷产于河南禹县神垕镇,因这里有纪念夏禹大会诸侯的古钧台而得名。1974年,“宋代钧窑址”被发掘认定,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确定钧瓷在国内外的历史地位。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烧制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我国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一,有“黄金有价钧无价”、“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之盛誉。钧瓷胎质细密坚实,叩之声韵圆润、悦耳,清脆动听。其造型端庄优美,古朴文雅,釉面浑厚,纹络简练,主要器形有花盆、盆托、洗、炉、钵、碗、盘、尊等。钧瓷最具特色的是它在烧制过程中的“窑变”现象。工匠们在烧制钧瓷时,不在瓷胎上绘制任何图案,而仅在其上涂抹一种掺有铜、铁、磷酸物质和微量的钴等元素的灰白色釉料,当瓷胎放入窑中煅烧后,使釉彩渗透融熔,呈现出五光十色的艺术效果,被誉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人们称钧瓷烧制工艺为“火艺之花”。器物出现的“窑变”色泽,不仅与原料、燃料、釉料、炉温、炉位内在因素有关,而且与季节、气候、风向等种种自然条件也密切相联,因此,没有一件器物上的釉彩与其它器物完全相同,人们称赞这种奇妙的窑变为“钧瓷无对,窑变无双”。钧窑的窑变色彩非常丰富,著名的色彩有玫瑰紫、葡萄紫、鸡血红、海棠红、朱砂红、宝石蓝、葱翠青、天青、月白等,还有红黑透紫,紫里藏青,青里寓白,白中泛红等瑰丽多变的色彩,釉中还常常出现蚯蚓走泥纹、珍珠点、蟹爪痕、鱼子纹、冰片纹等纵横交融的色带,莹润透活,浑然天成。古人曾用“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怱呈岚”,“高山云雾霞一朵,烟花凌空星满天”等诗句来形容窑变釉色之绝妙。钧瓷“窑变”的工艺,为元、明、清绚丽的釉色瓷器能取得高度成就,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钧瓷的高超艺术造诣,北宋徽宗年间,指定它为御用品,只准宫庭使用,不准民间私藏,因而钧瓷成为专为宫庭烧造的瓷器。使选料更不惜工本,烧制更日趋精绝。钧瓷一般底部按大、小刻1至10的数字,以便于同号配套。公元1126年,北宋遭靖康之变,宋室南迁,钧瓷也因战乱而将殆尽,制作技艺濒于失传。金、元、明、清时,传世的宋代钧瓷制品价值不菲,被中外古董商和收藏家视为稀世珍品。

宋 钧窑 三足炉
1974 台湾 历代名瓷邮票 宋瓷 (5-5)

钧窑 三足炉:高9公分,深7.1公分,口径15.9公分,腹围53.1公分。侈口出窄唇,短颈,腹扁圆,平底,3乳形足。胎骨厚重。浅青色釉窑变蓝,紫色斑点,边棱均呈褐色。袖面多棕眼,并有细密冷纹,足底露灰色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出戟尊
北宋·尊
1999 中国 钧窑瓷器 (4-1,2)

北宋·出戟尊:高31.6cm,口径26cm。此尊口大、底丰,腹微鼓,颈、腹、脚的回面各有一戟,故名。这种出戟尊乃分段拉坯粘合而成,其体大规整,做得极为精细。它的腹部虽鼓却一点不觉臃肿,造型简洁,庄重,釉色月白,系北宋宫庭御用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尊:高18.5cm,口颈20.1cm。此器应为渣斗式花盆。在钧瓷中,花盆是样式最为丰富的一种造型品种,其共同特点皆为平底,器底都有5个安排有序的圆形排水孔。邮票画面上的瓷盆造型典雅,凝厚深沉,釉色青里透紫,紫中泛红,亦是北宋宫庭御用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边纸:(中)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2022 香港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6+2MS-MS1)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北宋,高15.8厘米,口径22.8厘米,足径11.5厘米。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深腹,圈足,盆壁里、外分别凸起、凹进六条直线纹。内外满釉,釉色为窑变的玫瑰紫色,边、线呈酱色。底有五个渗水圆孔,外底刻划数字“七” 。

此花盆为河南禹州官钧产品,为宫廷陈设用瓷。北宋官钧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则利用铁、铜的不同特点,以高温还原焰烧出铜红窑变或纯天青、月白等多种色釉,改变了以往单色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此花盆瑰丽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使其愈显精美、华贵。

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载,宋徽宗崇宁“四年十一月,以朱勔领苏杭应奉局及花石纲于苏州……”“嘉花名木,类聚区别”。这些花木,有的是作为盆景陈列的。而当时的钧窑自然要为宫廷烧造制作盆景所用的器皿,于是便有大量钧窑花盆及花盆托出现。此件花盆应就是其中之一。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宋代属定州境内,故名“定窑”。窑址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燕山村一带。

定窑创烧于唐代,经过五代,于北宋时达到鼎盛时期,在元代时虽生产,仍终止于元。以出产白瓷着称,胎薄而轻,质地坚硬,色泽洁白,不太透明,《归潜志》上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此外定窑也烧制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分别称“黑定”、“紫定”、“绿定”。定窑虽然是民间瓷窑,但北宋中期之后由于品质精良、纹饰秀美为宫廷选中,也为宫廷烧造了大量瓷器,到了明清时代,评论宋代陶瓷,品评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和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可见得定窑瓷器之盛名。

定窑遗址于1934年被北平大学教授叶麟趾先生发现,1941年日本陶瓷学者小山富士夫根据这一个线索,又对涧磁村进行了调查,证明涧磁村就是宋定窑白瓷的主要产地。50、60年代故宫博物院、河北省文物队曾对遗址进行过小规模发掘,在此基础上1985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发掘,发现了窑炉、料场、水井、沟、灶、灰坑等遗迹,出土瓷片达30多万片,1986年遗址被列为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 定窑 白瓷婴儿枕
2013 台湾 故宫经典文物邮票 (10-4)

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以孩童造形为枕,男童曲肱伏卧榻上,头侧伏在交叠的手上,孩童低平的背面为枕面。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北宋 • 定窑白釉孩儿枕
2022 香港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6+2MS-6)

北宋 • 定窑白釉孩儿枕:孩儿枕是北宋定窑瓷器中的名品。枕作伏卧于榻上的婴孩形象,体态丰腴,神情可爱。定窑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以主要烧造白瓷而闻名于世。始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金代。定窑白瓷除光素者外,常以刻、划、印、描金等技法进行装饰。从晚唐到金代,定窑还是宫廷和官府用瓷的主要来源之一。

磁州窑,宋元时期中国北方代表性民间窑场,窑址位于河北省磁县,古称磁州,以地名命名。该窑出产白瓷、黑瓷以及白地釉下彩绘瓷。白瓷比定窑瓷器装饰多样,运用划花、剔花、绿斑、褐斑、珍珠地划花等工艺。白地釉下彩器物为世人所重视,尤以瓷枕为最,装饰图案除常见花鸟外,还包括生活场景,乃至书写流行词曲。

古瓷窑址在河北省磁县漳河两岸的观台镇东艾村冶子村附近,创建于宋代,属磁州;以磁石制胚烧制瓷器而得名。

器形以盘、碗、罐、瓶为主,还有瓷枕和玩具;胎质有两种:一种质较坚细呈灰白色,一种质粗松呈红褐色;釉色白中微带黄,上有黑、褐花纹,里面多数不挂釉;绘制花纹的方法有绘花、绘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花纹复杂,以卷叶、缠枝牡丹、水波纹、花卉禽鱼等图案为多,线条流畅,构图洒脱,是中国北方民间瓷器的代表作。

磁州窑的白底黑花瓷器在宋代流行,上好的磁州窑瓷和定窑瓷同价,而素瓷因为没有泪痕,价值比定窑瓷器还高。

磁州窑属于黄河南北系风格,精细中带粗犷,画工豪放,大拙若巧,与南方景德镇陶瓷的细腻分别很大。

宋代·双虎纹瓶
1981 中国 中国陶瓷磁州窑系 (6-1)

宋代双虎纹瓶:这是磁州窑珍珠地划花品种的代表作。这类制品是模仿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烧制而成。

“昌南”即我国著名瓷都景德镇的旧称,因该地位居昌江之东南,故得名昌南镇。这里高岭土质好,工艺发达,能工巧匠颇多,精雕细琢,名品叠出,不仅大量进贡于朝,而且“行于九域,施于外洋”。北宋景德年间,宋真宗派员在此监制入贡御瓷。元代景德镇开始成为全国制瓷重镇,明、清时景德镇瓷窑之多为全国之冠,号称“瓷都”,并设专窑为宫廷生产瓷器,这种官窑又叫御窑。南宋时景德镇发展了釉下彩,并创造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到了元代这种工艺已经完全成熟。在千年不灭的窑火中,景德镇瓷器形成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其中青花瓷、颜色釉瓷、青花玲珑瓷和粉彩瓷,是最为名贵的四大传统产品。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历史非常久远,乐平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陶片将中国制陶史上推到两万年前。有文献认为,景德镇制瓷业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已开始制作原始青瓷;但也有资料记载景德镇从汉代开始才有陶瓷制作。江西地方史书《江西通志》则认为景德镇的制瓷业从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开始闻名天下。景德镇早期制瓷有人物记载的则是东晋时期,这个人就是赵慨,是东晋的一个官吏,他后来被景德镇陶工奉为陶瓷界的师祖。景德镇陶瓷生产比较成熟的时期则由唐代开始,此时的瓷器产品已经非常精美,被誉为“假玉器”。但现在景德镇地区仅在由上饶划并的乐平发现有唐代窑业遗存,产品品质不高。传统的景德镇(包括今珠山区、昌江区和浮梁县)所发现的制瓷遗址都不早于五代,故所谓赵概、霍仲初都属于民间传说。

从宋代开始,景德镇成为比较重要的瓷器生产基地,但中国瓷器年号做款不早于明初,因此所谓宋真宗“景德”年号用于制瓷只是传说。宋代是景德镇陶瓷生产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所产的青瓷和白瓷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历史价值,也是景德镇作为中国重要且知名瓷器产地的历史起点;同时,基于青白瓷制瓷技艺基础之上的影青瓷则是宋代瓷器的最大亮点,它是青白瓷的创新品种,成功烧制年代在北宋中期,南宋时曾大规模生产,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在景德镇南郊的湖田窑遗址(现为景德镇湖田古窑遗址博物馆)发掘的宋代时期的青白瓷文物,证明宋代景德镇的制瓷水平已相当成熟。中国的宋代是陶瓷业的繁荣时代,全国的瓷器生产非常兴旺,景德镇瓷业的繁荣程度丝毫不亚于其他瓷器产地。2007年在中国广东省海域打捞出水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就装载有景德镇的青白瓷器,这说明宋代景德镇的瓷器已经通过海运外销国外。

元代景德镇的制瓷水平较宋代空前提高,成为当时全国制瓷技艺最高的窑场,并设有“浮梁瓷局”,主管全镇的陶瓷生产。元朝是中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这使景德镇瓷器的销售范围空前扩大,瓷器销量也较之前的宋代大大增加。景德镇元代所产的瓷器花色以青花和釉里红为主,但以“元青花”(文物、古董收藏界习惯元朝所产的青花瓷器称为“元青花”)最为著名。元代的青花瓷器的器形主要是大件,包括大瓷盘、大瓷罐、大葫芦瓶、大梅瓶、高足碗等,这些青花陶瓷器物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存世或出土的青花瓷及其珍贵,个别品种几乎可以用“价值连城”来米描述它的珍贵程度。据媒体报道:2005年7月12日,景德镇产的元青花瓷《鬼谷下山》罐形器物在英国伦敦拍卖,其成交价高达2亿3千万人民币,创世界陶瓷产品拍卖价的历史最高记录。有专家认为,元代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无法撼动的霸主地位,是中国青花瓷发展阶段的巅峰。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陶瓷生产更加完善,成为朝廷宫廷用瓷的重要生产基地。明朝是自古以来景德镇瓷器生产呈现盛事阶段的开始,制瓷技术和瓷器品种均比以前各朝代愈加高超和繁多,专门为朝廷制作瓷器的景德镇御窑厂就是明代设立的。明朝的永乐、宣德青花瓷,成化斗彩瓷,嘉靖、万历的五彩瓷等乃瓷器中的上等精品。明代宦官郑和曾将大量景德镇瓷器销往海外,这对当时及至以后景德镇瓷器的影响非常大。景德镇瓷器在清朝时候可谓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巅峰。

清代朝廷有专门的督陶官专职景德镇的瓷器生产,督陶制度在景德镇的确立使得景德镇瓷器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当时的景德镇陶瓷界,除为朝廷制瓷的官窑外,民窑数量也盛事空前。清代早期的青花瓷是当代收藏界的瓷中精品,清粉彩瓷更是陶瓷收藏界不可多得的极品,其珍贵程度甚至可以与元青花瓷叫板,中西手法相结合的珐琅彩也颇负盛名。据清嘉庆《景德镇陶录》记载:“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足以说明当时的景德镇瓷器制作达到极高的成就。

中华民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社会不稳定,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受阻严重,但陶瓷技艺及生产管理仍然在艰难中前进。1929年,中华民国江西省政府成立景德镇陶务局,1930年陶务局的职能由江西省工业试验所取代,1932年成立景德镇陶业实验所,1935年设立景德镇陶务管理局。

民国时期,杜重远对当时的景德镇陶瓷业具有深远影响,他提倡瓷器生产改革,如试行机械化、生产贴花瓷、将传统的木柴烧瓷改为煤炭,这些措施对当时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虽然民国社会不稳定,但在陶瓷界还是涌现出一些优秀陶瓷人才,如在景德镇甚为有名的“珠山八友”。民国时期的景德镇瓷器,颇富盛名的当属粉彩瓷,它将之前的景德镇粉彩技艺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总之,尽管民国时期的景德镇陶瓷业在技艺上仍在前进,但是整个陶瓷产业却终究受制于战乱因素而萎靡不振。

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接管景德镇。1950年完成国营景德镇建国瓷业公司的筹建并开始陶瓷产品生产,并对原有陶瓷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合作化和公私合营。1953-1957年景德镇的陶瓷产值为人民币5938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58年,专门培养陶瓷人才的陶瓷学院在景德镇成立。1965年,提升陶瓷生产产量和品质的“隧道窑”试制成功,这是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的历史性突破。1994年,景德镇的日用瓷产量为4.01亿件。计划经济时期的景德镇,陶瓷产业呈阶段性兴盛,十大国营瓷厂生产的瓷器产品经常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奖,如人民瓷厂的青花梧桐中餐具、光明瓷厂的青花玲珑餐具、建国瓷厂的釉色瓷等。文革时期,景德镇也曾大量烧制毛泽东像章、坐像以及有浓郁政治色彩的瓷板画。

宋·青白釉注·注盌
1991 中国 景德镇瓷器 (6-1)

宋·青白釉注·注盌:1963年出土于安徽松县北宋墓,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通高24.3cm。注壶高21.5cm,口径3.5cm,足径9cm;注碗高12.3cm,口径17cm,足径9.8cm。注壶直口,有盖,盖顶置狮形纽,折肩,弯流,曲柄,圈足。肩部划花缠枝牡丹。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花形,圈足。注壶与碗通体施青白釉。注壶、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其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从纪年墓出土的实物看,成套的注壶、注碗多为北宋遗物。其中以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吴正臣夫妇墓出土的一套青白釉注壶、注碗最为精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曰:“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需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说明北宋时曾普遍流行使用注壶、注碗。

龙泉位于浙闽边境,这里群山耸峙,溪水纵横,风光秀丽,四季分明。早在三国两晋时,龙泉劳动人民就利用当地瓷土丰富、燃料充足、水质纯净的优越自然条件开始烧制青瓷。至北宋早期,随着制作工艺的成熟,龙泉瓷业已初具规模,其产品以烧制民间用瓷为主,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为贡品。这个时期龙泉青瓷的特点是釉色以淡青为主,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至北宋中晚期,由于越窑和瓯窑衰落,龙泉窑一枝独秀,在技术上有了提高。随着龙泉至温州水上交通的开发,龙泉窑沿大溪从南区向东区延伸,逐渐成为我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基地。

南宋是龙泉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因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南宋政权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外贸,龙泉窑因而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出来的梅子青、粉青釉等可谓精美绝伦。当时窑场多达260多处,遍布县境南区和东区沿溪一带,仅小梅镇大窑村周围就有窑场50多处。当时,在这一带的琉华山下,有章姓兄弟两人,各主一窑,专门制瓷。兄所烧之瓷紫口铁足,釉裂成纹,世人称为“哥窑”,并在宋代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中占据一席之地。弟所烧之瓷则釉色似玉,青翠晶润,称为“弟窑”,又叫龙泉窑,并有“青瓷之花”的美誉。

到了元代,龙泉窑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品种增多,器形增大。龙泉青瓷外销量大幅度增加,成为我国制瓷业出口基地。通过海运,龙泉青瓷大量进入日本、菲律宾、印尼、泰国、印度、斯里兰卡、朝鲜及东非各国,形成一条海上“瓷器之路”。1976年韩国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的1万多件瓷器中,龙泉元代青瓷就占一半以上,足以证明当时龙泉青瓷外销量之大。国际著名陶瓷学家、日本的三上次男博士在《陶瓷之路》一书中写道:“这条漫长的‘陶瓷之路’,实际上就是中国陶瓷、特别是龙泉青瓷开拓出来的。”明代,龙泉窑形制端正,釉厚色青,不少大型瓷品仍为国内外艺术家收藏。但因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大窑一带的瓷窑纷纷关闭,一些窑场改烧民间通用青瓷,其造型、烧制都不如以前精致。至清初,窑场所剩无几,盛极几个朝代的龙泉青瓷终于凋零。

新中国成立后,濒临绝迹的龙泉窑得到了新生。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指示要恢复龙泉青瓷生产。1956年,轻工业部发出《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定》。1959年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并拨专款作为研制经费,终于使失传700年的哥窑和失传300年的弟窑得以恢复。至1961年,龙泉青瓷开始恢复生产,并以崭新姿态重放光彩。改革开放以来,龙泉青瓷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在工艺上进行革新,使千年名窑洋溢着时代气息。1976年龙泉青瓷研究所成立后,研制开发了一批国家级产品,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其产品畅销全球。

宋 龙泉窑三足花囊
1968 台湾 古物邮票 (6-3)

宋 龙泉窑三足花囊,瓷器,器高16.5公分,口径16.8公分,底孔径9.5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

北宋·五管瓶
1998 中国 龙泉窑瓷器 (4-1)

北宋·五管瓶:系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浙江龙泉市查田镇墩头村,现藏于龙泉市博物馆。瓶高39.5cm,口径8.2cm,足径9.5cm。此瓶呈淡青色,晶莹光洁,直口、园肩、深腹,肩缘安装荷茎状的五管,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瓶盖为三层结构:上层为出水荷叶状,荷叶中央为花蕾形盖纽;中层为复莲,蒂部成莲池,池四周布4只小鸭戏水,其中两只嘴衔小鱼,另两只作觅食之态;下层为双重浮雕莲瓣,瓣面下垂,瓣脊凸起。此瓶整体结构造型生动,雕刻精细,逗人喜爱,从中可见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造型已较完美。

宋 丁香紫尊
1961-1962 古物邮票 (18-2)

宋 丁香紫尊,瓷器。高24.7公分,深16.8公分,口径19.2公分,足径14.4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

宋 玉觯
1961-1962 古物邮票 (18-10)

宋 玉觯。玉器。高11公分,口纵4.7公分,横5.9公分,底纵3.2公分,横5.9公分,配有木座。台北故宫博物院藏。3)

宋 黄玉瓶
1969 台湾 古物邮票 (6-2)

宋 黄玉瓶:玉器,全高13.1公分,口纵4.7公分,最宽8.5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4)

宋 黄玉琱云龙笔筒
1979 台湾 古代玉器邮票 (4-1)

宋 黄玉琱云龙笔筒:高16.1公分,口径9.9公分。黄玉有赭斑,器外琱降龙伏虎图。带木座,座上刻「乾隆御玩」4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旧玉蟠龙觥
1980 台湾 古代玉器邮票 (4-1)

宋 旧玉蟠龙觥:高15.4公分,径8.5公分,觥作犀角杯形,侈口,敛底。口沿有雷纹一圈,器身遍饰云纹。此器雕琢精细,色泽艳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 , 2) , 3) , 4)
南宋北宋不详,暂归北宋
  • 文物/中国/北宋.txt
  • 最后更改: 16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