𫛭亚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𫛭亚科动物邮票。

𫛭亚科(Buteoninae)是鹰形目鹰科内的一亚科,其内物种为中大型、翅膀宽大的猛禽。

𫛭亚科包含至少50个物种,其间的外观与形态有显著的差异。原本,𫛭亚科内也包含了鹰科内的其他物种,如真雕亚科,但现在透过对线粒体DNA的研究显示,此一亚科比之前的分类来得要小。

灰面鵟鹰(Grey-faced buzzard,学名:Butastur indicus),台湾多称灰面鹫,香港也有称灰脸𫛭鹰、也有别名南路鹰、灰面鹞等。于每年10月10日之前后自北方至南方过冬,其中重要驿站为台湾的八卦台地及恒春半岛。

灰面鵟鹰
1983 台湾 (2-2)
灰面鵟鹰
2022 台湾 (4-1)

大𫛭(Upland buzzard,学名:Buteo hemilasius)为鹰科𫛭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东北、甘肃、青海、四川、西藏、新疆、广西、广东、福建等地,主要生活于开阔的草原和山斜坡。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大𫛭
1987 中国 (4-4)

普通𫛭(Common buzzard,学名:Buteo buteo)是一种中等到大型的猛禽,属于鹰科𫛭属,分布范围从欧洲到亚洲。

普通𫛭
1939 列支敦士登 (7-4)
普通𫛭
1953 奥地利 (4-3)
普通𫛭
1965 民主德国 (6-3)
普通𫛭
1965 苏联 (8-1)
普通𫛭
1973 德国 (4-2)
普通𫛭
1983 匈牙利 (7-7)
普通𫛭
1988 亚速尔群岛 (4-4)
普通𫛭
1998 巴勒斯坦 (5-5)
普通𫛭
1998 越南 (6-4)
普通𫛭
2004 丹麦 (4-3)
邮资图:奥尔什丁城堡 鹰 明信片图:米罗城堡 普通𫛭
2007 波兰 美丽的波兰 邮资明信片 Cp1431-34 (4-3)
普通𫛭
2010 比利时 (5-1)
普通𫛭
2010 爱尔兰 (4-1)
普通𫛭
2012 匈牙利 (4+1MS-MS)
普通𫛭
2019 英国 (10-4)
普通𫛭
2019 科索沃 (2+1MS-1)

毛脚鵟(Rough-legged buzzard,学名:Buteo lagopus)为鹰科𫛭属的鸟类,又名毛足鵟,它是一种生活在北方纬度比较高的地方的鸟类,几乎在所有环北冰洋陆地上均有出现,只有在格陵兰、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没有。

通常毛脚鵟分四个亚种,但是这些亚种之间的差异非常小。一般来说在欧亚大陆上的鸟越向东其羽毛的颜色越浅,体型越大。生活在全北区的亚种B. l. sanctijohannis的体型最小,羽毛颜色最深。

毛脚鵟
1983 匈牙利 (7-6)
毛脚鵟
1995 法国 (4-4)
毛脚鵟
2000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1全)
毛脚鵟
2015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3-3)
毛脚鵟
2018 挪威 (3-3)

棕尾𫛭(Long-legged buzzard,学名:Buteo rufinus)为鹰科𫛭属的鸟类。多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和草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苏丹。

棕尾𫛭
1965 利比亚 (6-1)
棕尾𫛭
1994 南斯拉夫 (4-3)
棕尾𫛭
2015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3-1)
棕尾𫛭
2019 北马其顿 (6+1MS-MS)
棕尾𫛭
2020 乌克兰 (8-8)

红尾𫛭(Red-tailed hawk,学名:Buteo jamaicensis)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猛禽,在美国也被称为鸡鹰。繁殖于北美广大地区,从阿拉斯加西部到加拿大北部,最南则可抵达巴拿马和西印度群岛,是北美大陆最为常见的一种𫛭属鸟,根据外表和分布地区,可分为14个亚种。

分布在北美的𫛭属各种鸟中最大的成员之一,体重为690-2000克,体长45-65厘米,翼宽110-145厘米。红尾𫛭在体型上有比较明显的雌雄二相性,雌鸟比雄鸟要大25%。红尾𫛭的羽毛颜色比较多样。

红尾𫛭是对环境适应比较成功的物种,分布在各种地形各种海拔的地区,包括沙漠、草原、针叶林、落叶林、热带雨林、农田和城区。除了北极地区外,它们在北美的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在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红尾𫛭还受到《1918年候鸟保护条例》的保护。

红尾𫛭在北美的印第安土著文化中被用作标志和象征,其羽毛常被用作各种宗教仪式。

雄性红尾𫛭的体重为690-1300克,体长为45-56厘米,雌性体重则达到900-2000克,体长50-65厘米。因此雌鸟通常都要比雄鸟大一些。

红尾𫛭各亚种的羽毛差异较大,例如北美西部亚种B. j. calurus可以有浅红褐色、深红褐色和中红褐色三个品种。其中浅红褐色数量最多,占一半以上,其他两种颜色约为10-20%。

尽管颜色不同,红尾𫛭的外表大致一样。下腹部颜色较浅,背部则较深。腹部有一道深褐色的条纹,尾部上侧为砖红色,下侧为粉红色。喙部较短,色深,带弯钩。喙部、腿和脚都为黄色。

幼鸟的虹膜为浅黄色,成年后颜色逐渐转深,成鸟为红褐色。

红尾𫛭
红尾𫛭
红尾𫛭
红尾𫛭
2007 特克斯和凯科斯 (4全)

棕𫛭(Augur buzzard,学名:Buteo augur)

棕𫛭
1982 博茨瓦纳 (18-18)

短尾𫛭(Short-tailed hawk,学名:Buteo brachyurus)

短尾𫛭
1998 苏里南 (4-2)

巨翅𫛭(Broad-winged hawk,学名:Buteo platypterus)

巨翅𫛭
2017 古巴 (6+1MS-5)

(jackal buzzard,学名:Buteo rufofuscus)

1998 南非 (10-2)

黑鸡𫛭(Common black hawk,学名:Buteogallus anthracinus)

黑鸡𫛭
2017 古巴 (6+1MS-3)

(Variable hawk,red-backed hawk,学名:Geranoaetus polyosoma)

1980 福克兰 (4-2)

林雕(Black eagle,学名:Ictinaetus malayensis)为鹰科林雕属的鸟类,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区。常见于山林以及筑巢于常绿森林的高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为大型猛禽,身长约67至81cm,翅膀伸展后长约164至178cm,是台湾留鸟猛禽中翼展最长的。 雌雄鸟同型,全身大致上为暗褐色,尾羽约有8道不明显的淡色横纹。 嘴基为黄色,先端灰色,蜡膜黄色;眼暗褐色,眼先灰色, 眉骨突出;毛足,趾黄色,爪黑色,爪弯曲度甚小,爪形由前看由外趾、中趾、而内趾逐渐加长, 此为辨识上的重点。飞行时,双翼宽长、近体侧较窄,翼端指叉非常深,尾羽成角型。

林雕
1998 台湾 (8-5,6)

蜥𫛭(Lizard buzzard,学名:Kaupifalco monogrammicus)

蜥𫛭
1965 科特迪瓦 (5-4)
蜥𫛭
1978 冈比亚 (4-2)

高冠鹰雕(Long-crested eagle,学名:Lophaetus occipitalis)是鹰科的一种猛禽,过去曾归入鹰雕属,目前一般单独归为高冠鹰雕属。

高冠鹰雕是一种偏大的猛禽,一般身长55公分,分布于撒哈拉沙漠。它们一般栖息于森林、森林的边缘和农园。

下:高冠鹰雕
1976 毛里塔尼亚 (3-3)
高冠鹰雕
1978 冈比亚 (4-4)
高冠鹰雕
1980 埃塞俄比亚 (5-2)
高冠鹰雕
1984 津巴布韦 (6-2)
高冠鹰雕
1993 博茨瓦纳 (4-1)

黑栗雕(Black-and-chestnut eagle,Isidor's eagle,学名:Oroaetus isidori)是一种猛禽,栗雕属的唯一一种。它们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一带,一般会选择亚热带或热带的潮湿山区作栖息地。

黑栗雕
1992 哥伦比亚 (2-1)

食猿雕(Philippine eagle,monkey-eating eagle,great Philippine eagle,学名:Pithecophaga jefferyi),也称作食猴雕(Monkey-eating Eagle)、菲律宾鹰或菲律宾雕(Philippine Eagle),是菲律宾的国鸟,目前仅存不到500对,主要集中到棉兰老岛的雨林中。是世界上体型最大、数量最稀少的雕类之一,属于大型雕类,被人们赞为世界上“最高贵的飞翔者”,有“雕中之虎”的美誉。食猿雕体态强健,相貌凶狠,体长1米,重达9公斤,两翅展开可长达3米。

食猿雕
1967 菲律宾 (4-3)
食猿雕
1982 菲律宾 (2-2)
食猿雕
食猿雕
食猿雕
食猿雕
1991 菲律宾 (4全)
食猿雕
1994 菲律宾 (4+1MS-MS)
食猿雕
1995 菲律宾 (1MS全)
食猿雕
食猿雕
食猿雕
1997 菲律宾 (3全)
食猿雕
2011 联合国 (12-4)
食猿雕
2023 新加坡 鸟类天堂 (6-3)

非洲冠雕(Crowned eagle, African crowned eagle,crowned hawk-eagle,学名:Stephanoaetus coronatus),又称冠雕、冠鹰雕,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猛禽。在南部非洲主要栖息于河岸林地与各种森林中。非洲冠雕是非洲冠雕属中的唯一物种,此属中的另一物种马达加斯加冠雕于人们开拓马达加斯加时灭绝。

非洲冠雕
1988 马拉维 (16-15)
非洲冠雕
2011 南非 (5-5)
  • 动物/鸟纲/鹰形目/𫛭亚科.txt
  • 最后更改: 3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