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鹦鹉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凤头鹦鹉科动物邮票。

凤头鹦鹉,是指属于凤头鹦鹉总科(学名:Cacatuoidea) 凤头鹦鹉科(学名:Cacatuidae)内的21种鹦鹉。其外观特征为头上有可收展的头冠。

葵花凤头鹦鹉(Sulphur-crested Cockatoo,学名:Cacatua galerita),又称大葵花凤头鹦鹉、大葵花鹦鹉、大巴。属二级保育类。分布于澳大利亚。有四个亚种。体长50厘米,体重可达0.5千克,寿命50年。食物包括种子、壳类、浆果、坚果、水果、嫩芽、花朵、昆虫等。语言能力一般。喙的力量强大,需要养在金属笼子中。同许多凤头鹦鹉一样,作为宠物饲养需要主人大量时间陪伴。羽粉较多,需要定期沐浴。叫声嘈杂,愤怒时会竖起头冠。每次产卵2-3颗,孵化期30天,羽化期10周。

(左)葵花凤头鹦鹉
1975 新加坡 (4-4)
葵花凤头鹦鹉
1987 澳大利亚 (5-2)
葵花凤头鹦鹉
2016 印度 (6-5)

小葵花凤头鹦鹉(Yellow-crested cockatoo,学名:Cacatua sulphurea),又称小巴丹鹦鹉、小巴。目前为一级保育类。体长34厘米,寿命50年。身上有较多羽粉,需要定期清理。语言能力一般,叫声较大。

小葵花凤头鹦鹉
2002 马来西亚 (4+2MS-3)

粉红凤头鹦鹉(Galah,学名:Cacatua roseicapilla),又称玫瑰凤头(巴丹)鹦鹉、贾拉凤头(巴丹)鹦鹉、桃色凤头(巴丹)鹦鹉。体长约35厘米,寿命可达40年。

语言能力尚可。澳大利亚境内基本都有分布。栖息在森林、草地、半干旱地区。主体暗粉红色,前额、头颈部为白色参杂粉红色,翅膀以及尾巴为灰色;下腹部、臀部以及尾巴上方的内侧羽毛均为灰白色,鸟喙腊白色,成年雄鸟及幼鸟虹膜为暗棕色,雌鸟则为红综色。食物包括种子、谷类、核果、水果、浆果、坚果、向日葵、草根、昆虫。该种容易患上脂肪过多症,所以人工喂养时要加以注意。同许多凤头鹦鹉一样该种如果得不到陪伴容易患上拔羽症。繁殖期随地域变化而有所区别。有时一年可以繁殖两次,每次产卵3枚,孵化期间约23天,公母轮流孵蛋,羽化期7周。

粉红凤头鹦鹉
小本票封皮:粉红凤头鹦鹉
2019 澳大利亚 (4-1)
边纸:粉红凤头鹦鹉
2019 澳大利亚 (1MS)

菲利宾凤头鹦鹉(Red-vented cockatoo,Philippine cockatoo, katala, abukay, agay,kalangay,学名:Cacatua haematuropygia),又称红肛凤头鹦鹉,是鹦形目凤头鹦鹉科下的一种。身长31厘米,能发出羊叫或口哨似的叫声。分布在菲律宾,活动范围主要在树林、河岸和红树林附近。主体为白色,外观上接近杜氏凤头鹦鹉。头冠部淡红及黄色,肛门附近有橘红色羽毛,因此得名。灰白鸟喙,公鸟暗棕色虹瞙,母鸟红棕色。食物为种子、坚果、浆果和水果。每次产卵2到4枚,孵化期约28天。属于IUCN红色名录的极危动物。

菲利宾凤头鹦鹉
1984 菲律宾 (6-1)

红冠灰凤头鹦鹉(Gang-gang cockatoo,学名:Callocephalon fimbriatum),又名刚刚凤头鹦鹉、甘甘凤头鹦鹉、刚刚巴丹、刚刚巴旦、甘甘巴丹、红冠巴丹、红冠巴旦,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它们生活在7月白天温度高于0℃、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夏季栖息于澳大利亚较为凉爽和潮湿的硬叶森林地区,尤其多见于高寒灌丛地区,偶见于温带雨林,冬季栖息于较为干燥开阔的桉树林,或是沿海地区的干旱林,这时人们可能会在城市的公园和花园中观察到这种鹦鹉。

红冠灰凤头鹦鹉是澳大利亚首都特区的动物标志。Gang-gang一词来自新南威尔士原住民恩冈那瓦尔部族(Ngunnawal)或威拉祖利族(Wiradjuri)的语言,可能这两种语言都如此称呼这种鹦鹉。人工养殖和繁殖红冠灰凤头鹦鹉都比较困难,因此目前这种鹦鹉价格昂贵。

红冠灰凤头鹦鹉的寿命至少可达到60年。

体长32-37厘米,翼展62-76厘米,体重210-340克,在同等体型的鹦鹉中很容易辨认,羽色大体为淡灰色,并有浅色扇状纹饰,雌鹦鹉身上的这种纹饰更为明显,颜色更灰暗;雄鸟头顶有丝束状红色顶冠,而雌鸟头顶为灰色蓬松的冠毛,两性鸟的腹部羽毛有稀疏的浅橙色花边。雏鸟刚开始的样子与雌鸟相似,不过雄性雏鸟很快就会长出红色顶冠。依靠其与众不同的鸣叫声可以很轻松地辨认出这种鹦鹉,这种声音类似开关门嘎吱嘎吱的声音或是木塞从酒瓶拔出的声音。

不像其他凤头鹦鹉一样,红冠灰凤头鹦鹉在幼小结实的树上筑巢,雌鸟会用它们强壮的喙在树干上来开凿巢穴,或是在结实的大树枝上筑巢。它们的巢穴往往距离水源较近,大部分时间都会用来觅食。它们大部分时间只会待在树上,到地面上的唯一目的就是饮水。繁殖期时它们会群居,在冬季时一个小群落最多可以包含60个巢。它们主要是食物是桉树种子,同时还有金合欢、火棘、山楂,而其他的浆果、坚果、绿色植物、昆虫和其幼虫也被它们食用。觅食时,它们会撞击有种子和果实的枝条,然后用爪子抓住落下的食物,最后用喙啄食。在非常炎热的时候,它们会躲在树荫下,在下雨或下雪时,它们会围绕树木绕圈飞行。

红冠灰凤头鹦鹉
2020 澳大利亚 (6-3)

红尾黑凤头鹦鹉(Red-tailed black cockatoo,学名:Calyptorhynchus banksii)因其公鸟尾部的一片鲜红色羽毛而得名,在黑凤头鹦鹉中属于相对常见的品种。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北部和西部,平时生活在树上,偶尔到地面上活动,群居鸟类。人工繁殖不易,笼养也较为困难。雌性的尾部为橘黄色羽毛,喙为肉色,不同于雄鸟的黑色喙。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也会食用水果、坚果、花朵、昆虫。体长从50厘米到68厘米不等,体重能达到600至900克左右。寿命可能达到50年以上,常在桉树上筑巢。孵化期28天,羽化期3个月,成熟期4年。每次产卵1或2枚,较晚孵化出的幼年可能会被亲鸟忽略。

红尾黑凤头鹦鹉
1998 澳大利亚 (4-3)

粉红凤头鹦鹉(Galah,pink and grey cockatoo,rose-breasted cockatoo,学名:Eolophus roseicapillus),又称玫瑰凤头(巴丹)鹦鹉、贾拉凤头(巴丹)鹦鹉、桃色凤头(巴丹)鹦鹉。体长约35厘米,寿命可达40年。

语言能力尚可。澳大利亚境内基本都有分布。栖息在森林、草地、半干旱地区。主体暗粉红色,前额、头颈部为白色参杂粉红色,翅膀以及尾巴为灰色;下腹部、臀部以及尾巴上方的内侧羽毛均为灰白色,鸟喙腊白色,成年雄鸟及幼鸟虹膜为暗棕色,雌鸟则为红综色。食物包括种子、谷类、核果、水果、浆果、坚果、向日葵、草根、昆虫。该种容易患上脂肪过多症,所以人工喂养时要加以注意。同许多凤头鹦鹉一样该种如果得不到陪伴容易患上拔羽症。繁殖期随地域变化而有所区别。有时一年可以繁殖两次,每次产卵3枚,孵化期间约23天,公母轮流孵蛋,羽化期7周。

粉红凤头鹦鹉
1965 澳大利亚 (7-3)
粉红凤头鹦鹉
1966 澳大利亚 (12-8)

米切氏凤头鹦鹉(Major Mitchell's cockatoo,Leadbeater's cockatoo,pink cockatoo,学名:Lophocroa leadbeateri),又称酋长凤头鹦鹉(得名于它的头冠)(英文MajorMitchell’s Cockatoo,Leadbeater's Cockatoo,Pink Cockatoo)分布在澳大利亚内部省份。与其他类型的凤头鹦鹉相比,该种不够活泼,不易学会各种技巧。成年后可能会具有攻击性。野生状态下同粉红胸凤头鹦鹉、裸眼凤头、长嘴凤头鹦鹉结伴出没。食物包括谷物、水果种子、松果、昆虫幼虫、水果等。3至4岁后可以繁殖,每次产卵2-4颗,孵化期26天,羽化期8周。寿命大约在40岁到60岁之间。2016年全世界最高龄的米切氏凤头鹦鹉是美国芝加哥动物园爷爷级的“饼干”(Cookie)刚过83岁生日。

米切氏凤头鹦鹉
1993 澳大利亚 (4-4)
米切氏凤头鹦鹉
1997 联合国 (12-6)

鸡尾鹦鹉(Cockatiel,学名:Nymphicus hollandicus),凤头鹦鹉科鸡尾鹦鹉属的一种鸟类,也称作玄凤鹦鹉。因日本于明治后期(约1910年)引进,因此在台湾又名;欧卡妹(“オカメインコ”的音译,日名源自此鸟脸颊橙红斑点很像阿龟面具(Okame)),似乎有误称或再简化为卡妹(カメイ龟井Kamei)的趋势,是澳洲特有的凤头鹦鹉,是最常见的宠物鸟。

鸡尾鹦鹉
1993 西斯凯 (5-4)
鸡尾鹦鹉
2004 波兰 (4-2)

棕梠凤头鹦鹉(Palm cockatoo,goliath cockatoo,great black cockatoo,学名:Probosciger aterrimus),凤头鹦鹉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

棕梠凤头鹦鹉
1909 北婆罗洲 (13-9)
棕梠凤头鹦鹉
1939 北婆罗洲 普通邮票 (15-2)
棕梠凤头鹦鹉
1996 南斯拉夫 (4-1)
棕梠凤头鹦鹉
2011 联合国 (12-11)
  • 动物/鸟纲/鹦形目/凤头鹦鹉科.txt
  • 最后更改: 9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