鹟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鹟科动物邮票。

鹟科(学名:Muscicapidae)是鸟纲雀形目中的一个科。

红喉歌鸲(Siberian rubythroat,学名:Calliope calliope)为鹟科红喉歌鸲属的鸟类,俗名红脖、红点颏、红脖雀(雄)、白点颏(雌),台湾称野鸲。体长达16厘米;雄鸟体羽大部分为纯橄榄褐色,各羽中央略现深暗,亮红色喉部,眼上有一白色条纹,雌鸟为白色喉部,眼上条纹为淡黄色。

红喉歌鸲
2007 台湾 (4-3)

(Buff-streaked chat,buff-streaked bushchat,学名:Campicoloides bifasciatus)

2010 南非 (5-2)

鹊鸲(Oriental magpie-robin,学名:Copsychus saularis),又名猪屎渣、吱渣、信鸟或四喜,属鸫科鹊鸲属。分布于中国南部及南亚、东南亚国家。在印度它是一种观赏鸟,更是孟加拉国的国鸟。

鹊鸲雄鸟体长19厘米(7.5英寸),上半部为黑色,在翼处有白斑,下体前黑后白,时常竖起尾巴,把尾翼扭向前方,在地上则常以弹跳方式前进。

鹊鸲与喜鹊相似,但体形较为细小。鹊鸲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大厦外墙鸣唱。因此在中国内地有“四喜儿”之称。

鹊鸲
1973 越南 (6-3)
鹊鸲
1993 文莱 (6-2)
鹊鸲
1995 澳门 (4+1MS-MS)
鹊鸲
1998 新加坡 (4-2)
鹊鸲
2001 巴基斯坦 (4-4)
鹊鸲
2002 新加坡 (40-39)

白腰鹊鸲(White-rumped shama,学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俗称长尾知渣。曾被列入鸫科,故曾有白腰鹊鸫或称鹊鸫等旧称。

黑枕燕鸥
1962 新加坡 (16-13)
白腰鹊鸲
1967 泰国 (8-3)
白腰鹊鸲
1978 新加坡 (4-3)
白腰鹊鸲
1993 文莱 (6-5)
白腰鹊鸲
2005 马来西亚 (8-4)

红顶歌鵖(Red-capped robin-chat,Natal robin,学名:Cossypha natalensis)是一种鹟科鸟类。它分布于安哥拉、博茨瓦纳、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加蓬、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卢旺达、索马里、南非、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其自然栖息地是亚热带或热带干旱森林。

红顶歌鵖
1990 南非 (4-2)
红顶歌鵖
1991 文达 (4-2)

(White-browed robin-chat,Heuglin's robin,学名:Cossypha heuglini)

1968 马拉维 (14-3)
1985 文达 (4-1)

(White-crowned robin-chat,学名:Cossypha albicapilla)

1981 加纳 (4-2)

白腹藍鶲(Blue-and-white Flycatcher,学名:Cyanoptila cyanomelana),又称白腹鹟、白腹蓝姬鹟、大琉璃、琉璃鸟、山竹鸟等,香港俗称蓝燕、蓝电,台湾又称白腹琉璃。

白腹蓝鹟喜欢原始林及次生林的多林地带。

白腹藍鶲屬于迁移性鸣鸟,在日本、韩国、中国及俄罗斯繁殖,冬天迁移到东南亚,特别在越南、柬埔寨、泰国、苏门答腊及婆罗洲等过冬。

主要以昆虫为食。

白腹蓝鹟
2019 日本 (10-4)
白腹蓝鹟
2021 日本 天然纪念物 第6集 (10-8)

小燕尾(Little forktail,学名:Enicurus scouleri)又名小剪尾, 台湾话称乌白tang仔,为鹟科燕尾属的鸟类,俗名小燕尾、点水鸦雀。分布于前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台湾、尼泊尔、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向南达长江以南地区、西抵四川、云南、西藏,主要生活于山涧溪流边以及河边的岩石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小燕尾
1991 台湾 (10-7)

欧亚鸲(European robin,学名:Erithacus rubecula),是一种小型的雀形目鸟类,曾被界定为鸫亚科,现归类为鹟科。欧洲很常见,由西伯利亚至阿尔及利亚,远至大西洋的亚述尔群岛和马德拉,以及东南面的高加索山脉,也有其踪迹。

它是欧洲常见的鸣禽,身长12.5–14.0厘米(5.0–5.5英寸),性好战,因胸前鲜艳的羽毛最初被称作redbreast(红色胸脯)。15世纪欧洲时兴以人名称呼常见动物,时人称它为Robin redbreast,后来简略为robin。

叫声啭鸣似笛,在繁殖季节由早至傍晚鸣叫,甚至夜晚,所以有人将它与夜莺混淆。冬季时雌鸟会另觅地方以便喂养小鸟,雄鸟则留守旧巢,全年居于同一地点。爱在缝隙、小洞甚至人造物料如弃置水壶筑巢。小欧亚鸲羽毛颜色并不显著,在从巢中飞出来的2至3个月后,红色的羽毛开始在下巴长出,再过2至3个月,鲜艳的羽毛特征渐渐形成。

在英国、爱尔兰等地的花园,欧亚鸲很常见,它们也不怕人,会趁园丁掘土时飞近寻找蚯蚓。雄性欧亚鸲对入侵地盘者有很大反应,就算没有被挑衅也会作出攻击,这跟它给予大众的和善观感不太相符。

英国的欧亚鸲大部分长居,但有小部分雌鸟会在冬天南飞避寒,甚至远至西班牙。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俄罗斯的欧亚鸲会飞至英国避冬。

欧亚鸲
1957 德国 (2-2)
欧亚鸲
1962 摩纳哥 (10-2)
欧亚鸲
1964 捷克斯洛伐克 (6-5)
欧亚鸲
1966 英国 (4-3)
欧亚鸲
1973 匈牙利 (8-3)
欧亚鸲
1979 民主德国 (6-3)
欧亚鸲
1986 比利时 (2-1)
欧亚鸲
1986 列支敦士登 (2-2)
欧亚鸲亚种 Madeira Robin (Erithacus rubecula microrhynchus)
1988 马德拉群岛 (4-1)
欧亚鸲
欧亚鸲
欧亚鸲
欧亚鸲
欧亚鸲
1995 英国 (5全)
欧亚鸲
1996 法属安道尔 (2-1)
欧亚鸲
1997 爱尔兰 (11-7)
欧亚鸲
1997 南斯拉夫 (4-4)
欧亚鸲
2002 爱尔兰 (23-12)
欧亚鸲
2004 比利时 (5-2)
欧亚鸲
2006 白俄罗斯 (12-11)
欧亚鸲
2007 卢森堡 (1全)
欧亚鸲
2010 英国 (6-1)
欧亚鸲
2018 法国 (4-2)
欧亚鸲
2019 荷兰 (6-3)
(右)欧亚鸲
2019 葡萄牙 (1MS全)
欧亚鸲
2019 西属安道尔 (1全)
欧亚鸲
2020 卢森堡 (4-4)
(上)欧亚鸲
2020 捷克 (6-4)
欧亚鸲
2020 比利时 (10-10)
欧亚鸲
2021 奥兰 (4-1)
欧亚鸲
2022 俄罗斯 (4-4)
欧亚鸲
2023 波兰 (4-3)

印度仙鹟(Nilgiri flycatcher,学名:Eumyias albicaudatus)

印度仙鹟
2016 印度 (4-2)

(Indigo flycatcher,学名:Eumyias indigo)

2000 马来西亚 (5-1)

白眉姬鹟(Yellow-rumped flycatcher,学名:Ficedula zanthopygia)又名白眉鹟,为鹟科姬鹟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来西亚。

白眉姬鹟
小本票封皮:白眉姬鹟
2007 新加坡 (8-2)

斑姬鹟(European Pied Flycatcher,学名:Ficedula hypoleuca)。

体长12-14cm。通体为黑白二色(♂)或者褐色及白色(♀)。雄鸟头部及背部黑色,额前有白色斑,尾和翅黑色,明显的翼斑及尾基部羽缘白色,喉部和腹部包括尾下覆羽均为白色。雌鸟上体灰褐色,翼斑白色,下体近白。亚成鸟与雌鸟接近,通体为褐色及白色。雄成鸟与近似的白领姬鹟(Ficedula albicollisa)主要区别在于颈后全黑,与半领姬鹟(Ficedula semitorquat)区别在于后者喉部白色延伸至颈侧,初级飞羽的翅斑形状较大且外侧尾羽白色。

喜落叶林区、灌木丛。性活跃,喜欢翘尾和垂翅。喜飞捕昆虫。在树洞中营巢,也利用人工巢箱,产卵5-7枚。通常在西古北界高纬度地带繁殖,至北非越冬,具有远距离迁徙能力。

斑姬鹟
1996 比利时 (4-3)
斑姬鹟
2006 白俄罗斯 (12-3)
斑姬鹟
2022 英国 (10-2)

红喉姬鶲(Red-breasted flycatcher,学名:Ficedula parva)又名红喉鹟,为鹟科姬鹟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荷兰。

红喉姬鶲
1960 圣马力诺 (10-10)
红喉姬鶲
1989 瑞典 (6-6)

(Black-and-orange flycatcher或black-and-rufous flycatcher,学名:Ficedula nigrorufa)

2016 印度 (4-4)

黄眉姬鹟(Narcissus flycatcher, 学名:Ficedula narcissina)为鹟科姬鹟属的鸟类,台湾称黄眉黄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黄眉姬鹟
2021 日本 天然纪念物 第6集 (10-3)

琉球歌鸲(Ryukyu robin,学名:Larvivora komadori),又名琉球鸲鸟,为鹟科鸲鸟属下的一个种。

琉球歌鸲
1974-78 日本 (20-8)
琉球歌鸲
2013 日本 (5-2)

日本歌鸲(Japanese robin,komadori,学名:Larvivora akahige)为鹟科鸲鸟属的鸟类。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冬时经河北、江苏、而在广东、广西、福建越冬、偶见于台湾、香港等地,在越冬时多见于混交林的潮湿下木间以及偶尔遇见于低地。

日本歌鸲
2016 日本 (10-2)

夜莺(Common nightingale,学名:Luscinia megarhynchos,又名新疆歌鸲,俗名夜歌鸲),为雀形目歌鸲属的一种鸟类。与其他鸟类不同,夜莺是少有的在夜间鸣唱的鸟类,故得其名。

夜莺体色灰褐,羽色并不绚丽,但鸣唱非常出众,音域极广,是玩赏鸟的种类之一。

夜莺分布于遍布欧洲、东抵阿富汗、南至地中海、小亚细亚、非洲西北部、东至非洲热带地区、台湾屏东县麟洛乡以及中国新疆等地,多见于河谷、河漫滩稀疏的落叶林和混交林、灌木丛或园圃间以及常隐匿于矮灌丛或树木的低枝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德国。

夜莺
1960 圣马力诺 (10-2)
夜莺
1961 匈牙利 (8-1)
夜莺
1962 摩纳哥 (10-6)
夜莺
1998 摩洛哥 (2-1)
夜莺
2004 比利时 (7-1)
夜莺
2011 列支敦士登 (8-5)
夜莺
小本票封皮:夜莺
2014 希腊 (5-1)
夜莺
2017 英国 (10-8)

蓝点颏(Bluethroat,学名:Luscinia svecica)为鹟科歌鸲属的鸟类,俗名蓝脖子雀,台湾称蓝喉鸲,香港多称蓝喉歌鸲。分布范围从欧洲北部、西伯利亚、东越白令海而到阿拉斯加西部,向南抵欧洲中部和中亚,冬时南迁至非洲北部、近东地区、伊朗、印度及亚洲东南部、中国等地。多栖息于芦苇或低矮灌木间,常见在地面上奔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北部拉普兰。

蓝点颏
1964 波兰 (9-2)
蓝点颏亚种:White-spotted Bluethroat (Luscinia svecica cyanecula)
1972 圣马力诺 (10-5)
蓝点颏亚种:White-spotted Bluethroat (Luscinia svecica cyanecula)
1973 匈牙利 (8-7)
蓝点颏
1973 民主德国 (8-4)
蓝点颏
1989 比利时 (2-1)
蓝点颏亚种:White-spotted Bluethroat (Luscinia svecica cyanecula)
1994 捷克 (3-3)
中间邮票:蓝点颏
1994 荷兰 (3全)
蓝点颏
1995 俄罗斯 (5-4)
蓝点颏
1998 白俄罗斯 (5-1)
费尔特-洪沙格国家公园 蓝点颏
2000 匈牙利 国家公园 (2-1)
蓝点颏
2001 巴基斯坦 (4-1)
蓝点颏
2010 科索沃 (8-5)
蓝点颏
2011 亚美尼亚 (2-1)
蓝点颏
2012 法国 (4-2)
蓝点颏
2018 卢森堡 (3-3)
(左)蓝点颏
2019 葡萄牙 (1MS全)
蓝点颏
2023 埃及 (4-3)

(Thrush Nightingale,学名:Luscinia luscinia)

1995 俄罗斯 (5-5)
2002 爱沙尼亚 (1全)
2007 白俄罗斯 (1全)
2019 乌克兰 (2-2)
2023 拉脱维亚 (2-1)

斑背大尾莺(Marsh grassbird,学名:Megalurus pryeri)为鹟科大尾莺属的鸟类。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国和俄罗斯。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斑背大尾莺亚种(Megalurus pryeri pryeri)
1983-1984 日本 (10+1MS-5)

沼泽大尾莺(Striated grassbird,学名:Megalurus palustris)为鹟科大尾莺属的鸟类。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印度、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和越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沼泽大尾莺
1973 越南 (6-2)

白背矶鸫(Common rock thrush,rufous-tailed rock thrush,rock thrush,学名:Monticola saxatilis)为鹟科矶鸫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西伯利亚、蒙古、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包括中国大陆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多见于海拔较高的地区以及活动于高山坡地草甸岩石间灌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白背矶鸫
1960 波兰 (12-9)
白背矶鸫
1973 匈牙利 (8-2)
白背矶鸫
1985 西班牙 (4-2)
白背矶鸫
2004 北马其顿 (4+1MS-3)
(右)白背矶鸫
2009 塞尔维亚 (1MS全)
(右)白背矶鸫
2019 科索沃 (2+1MS-MS)

蓝矶鸫(Blue rock thrush,学名:Monticola solitarius)为鹟科矶鸫属的鸟类,俗名亚东蓝石鸫、、水嘴、麻石青。分布于广布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和中部、亚洲中部和南部、北部自西伯利亚东南隅、向南至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以及中国东北与中部、亦见于新疆及西藏等地,夏季一般栖息于多岩的山地或河岸上、冬时多在开阔的平原以及常见于住家屋顶、城墙巅处、古塔、废墟等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意大利。

蓝矶鸫
1992 克罗地亚 (2-1)
蓝矶鸫
2003 葡萄牙 (5-3)
蓝矶鸫
2003 葡萄牙 (3-2)
蓝矶鸫
蓝矶鸫
2019 马耳他 (2全)

斑鹟(Spotted flycatcher,学名:Muscicapa striata)为鹟科鹟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荷兰。

斑鹟
2000 马恩岛 (4-2)
斑鹟
2004 比利时 (7-2)
斑鹟 鸟蛋
2020 法国 (12-8)

侏蓝仙鹟(Pygmy Flycatcher,学名:Muscicapella hodgsoni)是鹟科侏蓝仙鹟属的鸟类。

侏蓝仙鹟是体小(10厘米)而嘴狭的仙鹟。雄鸟上体蓝色,头顶及腰辉蓝,眼罩黑,下体橘黄,臀浅色。雌鸟:上体褐,腰及尾棕色,下体浅黄,胸沾皮黄。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及东南部(金屏)的山区,高可至海拔3000米。喜原始林的林下层,有时栖于地面而很少在中层。常展开两翼并耸尾。

侏蓝仙鹟
1997 马来西亚 (4-1)

啸鸫属(学名:Myophonus),是雀形目鹟科下的一个属,共9种。其属下物种均是食虫或杂食性中型鸟类,分布于印度和东南亚。雄鸟常常是蓝色的,而雌鸟则与雄鸟相似或为棕色。它们的肩或头部常常有着亮蓝色的斑。

马来啸鸫(Malayan whistling thrush,学名: Myophonus robinsoni)。

马来啸鸫
2009 马来西亚 (3+1MS-3)

台湾紫啸鸫(Taiwan Whistling Thrush,学名:Myophonus insularis,又叫琉璃鸟),鸫科啸鸫属的鸟类,为台湾特有种,属于高山性鸟类,体型是台湾鸫科中最大者,雌雄羽色相同,全身为浓紫蓝色,具有金属光泽。

繁殖于中、低海拔山区,大抵栖息于溪流附近,尚称普遍。繁殖期以外多单独活动。通常出现于溪边岩上,慢慢跳跃前进,无法飞行长距离,而善于滑翔飞行,栖止时有尾羽上下拍动的习性。

捕食水边或水中昆虫,亦好吃小鱼虾。营巢于岩壁隙缝、树基窟窿处、桥墩基部,或隧道内壁,有时亦筑于游客频繁出入的山间凉亭或宾馆屋檐,以草茎、藓苔为材。

桃园国际机场捷运标志中的鸟类,即为台湾紫啸鸫,也大量运用在系统站场的装饰中。机场捷运直达车为紫色车厢,普通车为蓝色车厢,会选择以紫色、蓝色作为识别颜色,主因是机场捷运途经林口台地,而林口台地的台湾原生鸟类“台湾紫啸鸫”就是蓝紫色交错,因此决定用蓝紫两色来识别。

台湾紫啸鸫
1991 台湾 (10-1)

(Herero chat,学名:Namibornis herero)

1988 西南非洲 (4-1)
2012 纳米比亚 (12-3)

棕腹大仙鹟(Fujian niltava,学名:Niltava davidi)为鹟科仙鹟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云南、福建、海南、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1988 香港 (4-2)

穗䳭(Northern wheatear,学名:Oenanthe oenanthe)为鹟科䳭属的鸟类,俗名石栖鸟、麦穗。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包括中国大陆的内蒙古、新疆、山西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2400-3000米或更高的山地草原多石地段以及曾偶见于长白山海拔800-1800米间针阔混交林带路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穗䳭
2001 冰岛 (2-1)
穗䳭
2002 比利时 (8-6)
穗䳭
2003 西属安道尔 (1全)
穗䳭
2006 白俄罗斯 (12-1)
穗䳭
2015 挪威 (4-4)

(Mourning wheatear,学名:Oenanthe lugens)

1963 以色列 (10-3)

(Black-eared wheatear,学名:Oenanthe hispanica)

1972 圣马力诺 (10-8)
1993 以色列 (4-2)
2003 葡萄牙 (5-5)

漠䳭(Desert wheatear,学名:Oenanthe deserti)为鹟科䳭属的鸟类,俗名黑喉石栖鸟。分布于西伯利亚、亚洲、非洲,包括中国大陆的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西藏等地,一般栖息于海拔2500-4000米间以及环境多为多石的平原、山地砾漠、干旱荒漠、山地荒漠、荒漠和半荒漠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埃及。

漠䳭
1989 摩洛哥 (2-1)

长尾缝叶莺(Common Tailorbird,学名:Orthotomus sutorius)为鹟科缝叶莺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体长约11厘米,尾长约占一半;上体羽毛为橄榄绿色,红褐色头顶;眼睛周围和眉纹为淡黄色,白色喉部;其余大都为暗褐而稍沾有黄色。营巢于芭蕉或其他大型叶子上,将叶子卷合,叶缘穿孔,填贯以棉丝,内部填绒羽、苔藓等,形成圆形深筒。

长尾缝叶莺
1991 新加坡 (4-1)

震旦鸦雀(Reed parrotbill,学名:Paradoxornis heudei)为鹟科鸦雀属的鸟类。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长江下游、黑龙江等地,常见于江边的芦苇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江苏南京。

震旦鸦雀
1981 苏联 (5-4)

贺兰山红尾鸲(Przevalski's redstart,学名:Phoenicurus alaschanicus)为鹟科红尾鸲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全长约157毫米。以昆虫为食。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主要栖息于稠密的灌丛和岩石、石头间,或见于高大松柏山林的采伐空地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宁夏贺兰山。可能为红背红尾鸲的一亚种。

贺兰山红尾鸲
2002 中国 (5-4)

北红尾鸲(Daurian redstart,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为鹟科红尾鸲属下的一个种。俗名灰顶茶鸲、红尾溜,台湾称作黄尾鸲。全长14至15公分,是中等体型而色彩艳丽的红尾鸲属鸟类。常见。雄鸟下体栗色,雌鸟下体褐色。区别于其他红尾鸲,北红尾鸲雌雄均具有显著的白色倒三角形的翼斑。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包含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北部、朝鲜半岛、日本、台湾、中国大陆的东北、华北、华中至华南一带,以及中南半岛北部。

北红尾鸲
2007 台湾 (4-4)

红尾水鸲(Plumbeous water redstart,学名:Phoenicurus fuliginosus),又名铅色水鸫、铅色水鸲,台湾话称石青仔(tsio̍h-tshenn-á/tsio̍h-tshinn-á),为鹟科红尾鸲属下的一个种。

红尾水鸲
1991 台湾 (10-6)

普通红尾鸲(Common redstart,也简称 redstart,学名:Phoenicurus phoenicurus),是一种雀形目的小型鸟类,属红尾鸲属。和它的近亲很类似的是,它已开始被认为属于鸫科,但近年来才被重新划分到了鹟科之下。

普通红尾鸲
1964 捷克斯洛伐克 (6-1)
普通红尾鸲
1966 波兰 (9-6)
普通红尾鸲
1999 斯洛伐克 (3-3)
普通红尾鸲
2011 列支敦士登 (8-6)
(中)普通红尾鸲
2020 捷克 (6-4)

赭红尾鸲(Black redstart, Tithy's redstart, blackstart, black redtail, 学名:Phoenicurus ochruros)为鹟科红尾鸲属的鸟类。分布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叙利亚、黎巴嫩、高加索、吉尔吉斯、塔吉克、印度、缅甸、伊拉克、阿拉伯、苏丹、非洲、地中海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昆仑山、祁连山、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山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河北、山东、海南等地,一般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灌丛、坡地多石的草甸草原、山地针叶林下层的乱草堆以及或河谷、河漫滩灌丛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伊朗北部Gilan。

赭红尾鸲
1990 北塞浦路斯 (4-3)
赭红尾鸲
2006 白俄罗斯 (12-10)
赭红尾鸲
2010 塞尔维亚 (4-2)
赭红尾鸲
2023 西属安道尔 (1全)

林柳莺(Wood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sibilatrix)为鹟科柳莺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德国。

林柳莺
2000 比利时 (8-7)

(White-starred robin,学名:Pogonocichla stellata)

1988 马拉维 (16-6)

非洲石鵖(African stonechat,学名:Saxicola torquatus)为鹟科石䳭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及邻近地区。

非洲石鵖分散地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区,北部远及塞内加尔和埃塞俄比亚。在阿拉伯半岛西南部、马达加斯加和大科摩罗岛的山区都有族群分布。为非迁移性鸟类,通常只在本地移动,因此产生了很多区域差异,共分为约15个亚种。

非洲石鵖
1990 比利时 (3-3)
非洲石鵖
小本票封皮:非洲石鵖
1994 捷克 (3-1)
非洲石鵖
1994 卢森堡 (4-2)
非洲石鵖
1998 爱尔兰 (7-3)
非洲石鵖
2002 爱尔兰 (6-1)
非洲石鵖
2002 南斯拉夫 (4-1)
非洲石鵖
2018 泽西岛 (6-4)

白喉石鹡(White-throated bush chat,学名:Saxicola insignis)为鹟科石鹡属的鸟类,俗名何氏树丛石栖鸟。分布于前苏联、蒙古、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青海等地,一般栖息于多岩石的高山上或山下的平原、草地的灌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白喉石鹡
1981 苏联 (5-5)

草原石䳭(Whinchat,学名:Saxicola rubetra)是一种小型迁徙雀类,在欧洲、西亚繁育,在中非过冬。草原石䳭曾经一度被认定为鸫科,但现在被认为是鹟科。雌雄两性都具有浓重的眉纹,背部发棕,喉部、胸部颜色较浅,腹部发白,羽毛的根部、外缘也为白色,但是到了繁殖季节时,雄性的喉部、胸部会呈现出橘色。

草原石䳭
2002 南斯拉夫 (4-2)
草原石䳭
2011 列支敦士登 (8-8)

(European stonechat,学名:Saxicola rubicola)

2021 匈牙利 (2-1)

(East coast akalat,Gunning's robin,学名:Sheppardia gunningi)

1985 马拉维 (4-3)

红胁蓝尾鸲(Red-flanked bluetail,orange-flanked bush-robin,学名:Tarsiger cyanurus)又名蓝尾鸲,俗名蓝点冈子及蓝尾巴根子,是小型雀形目鸟类。

一般长为13-14厘米,体重10-18克。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的上体灰蓝色;前额眼先和颊部黑色;颏、喉和胸均棕白色;腹和尾下覆羽纯白色;胸侧蓝色,两胁橙色。雌性是橄榄褐色(或普通的棕色),雌鸟胸部颜色较暗,前额和眼先白色沾黄,下体臀部和尾巴羽色似雄鸟。雄鸟比雌鸟羽色艳丽。

长期栖于湿润山地森林及次生林的林下低处。

以小昆虫、幼虫或飞蝇为食,有时也吃植物种子及果实;它会在觅食时先将食物储存在它身体中的某个囊里,然后有时间再“反刍”。

适应性强,有迁徙繁殖的特点。一般生活在北部或东北部地区,从芬兰东部横跨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到日本、中国南部。冬季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印度次大陆,喜马拉雅山脉,台湾,北部和印度支那。繁殖的范围向西到英国以及美国西部的阿拉斯加。

红胁蓝尾鸲
2017 日本 (10-9)
红胁蓝尾鸲
2019 日本 (10-2)
  • 动物/鸟纲/雀形目/鹟科.txt
  • 最后更改: 2周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