鹀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鹀科动物邮票。

鹀科(学名:Emberizidae)是雀形目中一科,鹀科鸟类都是以种子为食物,有独特类似燕雀科的鸟嘴。

黄胸鹀(Yellow-breast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aureola),又名金鵐、黄胆、禾花雀、黄肚囊、黄豆瓣、麦黄雀、老铁背,是鹀属的一种鸟类,在中国遭到大肆捕杀而在2017年列入IUCN红色目录极危物种。

黄胸鹀
1997 香港 (4-1)
黄胸鹀
2021 中国 (8-2)

藏鹀(Tibetan bunting,学名:Emberiza koslowi)为鹀科鹀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青海、昌都北部澜沧江上游一带等地,主要生活于高山草甸、草原和灌丛鸟类以及栖于青藏高原山柳灌丛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南部和澜沧江上游的杂楚河。

藏鹀
2002 中国 (5-5)
藏鹀
2008 中国 (6-2)

黄鹀(Yellowhammer,学名:Emberiza citrinella)为雀科鹀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东到西伯利亚、高加索、伊朗、哈萨克斯坦、蒙古、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天山山地、华北平原、北京、昌黎等地,主要栖息于林缘、林间空地、林间小道旁和荒地、耕地等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黄鹀
1961 匈牙利 (8-7)
黄鹀
2000 马恩岛 (4-4)
黄鹀
2004 瑞典 (4-2)
黄鹀
2017 英国 (10-10)
黄鹀
2018 泽西岛 (6-2)
黄鹀
2019 德国 (1全)
黄鹀
2019 卢森堡 (2-1)
(右下)黄鹀
2020 捷克 (6-5)
黄鹀
2023 波兰 (4-4)

黄道眉鹀(Cirl bunting,学名:Emberiza cirlus)

黄道眉鹀
2005 比利时 (7-1)
黄道眉鹀
2007 英国 (10-4)

芦鹀(Common re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为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大山家雀儿、大苇容。分布于欧洲、勘察加半岛、日本、中亚、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甘肃、新疆、青海、河北、陕西、江苏、福建、广东等地,主要栖息于平原沼泽地和湖沼沿岸低地的草丛和灌丛以及也有在丘陵和山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芦鹀
1991 比利时 (3-2)
(中左)芦鹀
2020 捷克 (6-5)

三道眉草鹀(Meadow bunting,Siberian meadow bunting,学名:Emberiza cioides),又名草鹀、大白眉、三道眉、犁雀儿、山带子、山麻雀、韩鹀、小栗鹀。

三道眉草鹀体形略大,约16厘米左右,雄雌个体同形异色。雄性头顶至脑后枕部深栗色,面颊以饱满的黑色为底色,有净白色的宽大眉纹和瓷纹,眉纹颊纹都很宽与黑色区域几乎等宽,颌及喉部污白色;上体肩背部以栗褐色为基色,各羽羽干黑色,形成稍宽的黑色纵纹,尾上覆羽纯栗色;两枚中央尾羽栗红色,羽干黑色,其余尾羽黑褐色,外土黄色,最外侧的两枚尾羽外甲各自有一块白色条带,飞行时非常明显,这两块白色也是鹀属鸟类的共同特征;双翅小覆羽灰色,形成灰色肩角,各级飞羽均以栗色、褐色棕色为基调,其中三级飞羽和大覆羽羽干黑色,在两翅部位形成黑色纵斑;上胸栗红色;两胁栗红色至栗黄色;腹部土黄色,愈向尾部颜色愈浅淡,至尾下覆羽则呈现略现土黄色的污白色。雌性体形与雄性接近,但头面部羽色不似雄鸟那样黑白分明,头顶至枕部以褐色为基色,具少量黑色纵斑,眉纹宽大,自嘴基延伸至颈侧略现极浅的棕黄色,耳羽和颊部栗色,在栗色区域与浅黄色区域之间以一条幼细的黑色贯眼纹分隔,在相当于雄性白色瓷纹的部位有一条浅黄褐色瓷纹。 虹膜呈深褐;上喙色深,下喙蓝灰而嘴端色深;双足粉色。

三道眉草鹀亚种(Emberiza cioides ciopsis)
1964 日本 (3-3)

栗斑腹鹀(Jankowski's bunting,学名:Emberiza jankowskii)为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红肚麻雀。分布于俄罗斯、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辽宁、北戴河等地,多栖息于在东部沿海地区栖于海拔300m 的有矮树的山坡草地或河岸丘陵草地的灌丛间以及在西部内陆地区栖于210-320m 的低灌丛、山麓台地的干草原、沙丘灌丛和杂草草原中。由于该物种最先由波兰动物学家弗拉迪斯拉夫·塔克扎诺夫斯基(Władysław Taczanowski)于1888年描述并分类,其使用的样本(一只成年雄鸟)则由另一位波兰动物学家米夏尔·扬科夫斯基(Michal Jankowski)于1886年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靠近海参崴的Sidemi采集,因此该物种的拉丁文学名为Emberiza jankowskii。Sidemi也是该物种的模式产地(locus typicus)。

栗斑腹鹀目前在全球仅存不到1000只,是世界最珍稀鸟类之一。2016年1月9日,北京大学观鸟志愿者在密云水库周边观测到1只雄性栗斑腹鹀。1941年春天,曾在颐和园发现过它的踪迹。而直至2015年,在这漫长的70多年里,北京再也没有栗斑腹鹀的发现记录。2016年1月11日至27日,北京观鸟会会员关翔宇等志愿者多次前往密云水库北岸拥有大片湿地的不老屯地区。他们多次观测到约7只栗斑腹鹀,其中雄鸟2只,雌鸟和幼鸟5只;其间最多一次曾记录到9只栗斑腹鹀。志愿者推测,密云水库周边可能有最多15只左右的栗斑腹鹀越冬小种群。

栗斑腹鹀
1981 苏联 (5-3)

赤胸鹀(Chestnut-eared bunting,grey-headed bunting,grey-hood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fucata)为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高粱颏儿、赤脸雀、栗耳鹀。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缅甸、印度、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从东北、经沿海至华南、海南、四川、贵州等地,多生活于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以及森林迹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赤胸鹀
2016 日本 山之日制定 (10-10)

灰眉岩鹀(Rock bunting,学名:Emberiza cia)为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灰眉子、灰眉雀。分布于俄罗斯、蒙古、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内蒙古、青海、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常见于海拔200-4000m 间以及常见于山麓、丘陵、平原及山地等处的灌木丛、草丛、耕地、森林林缘、河谷阶地或岩石等开阔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西部。

奥格泰莱克国家公园 灰眉岩鹀
1999 匈牙利 欧罗巴邮票:自然保护区和公园 (2-1)
灰眉岩鹀 鸟蛋
2020 法国 (12-3)

圃鹀(Ortolan bunting, 学名:Emberiza hortulana)为雀科鹀属的鸟类。分布地从欧洲、经伊朗、阿富汗、波斯湾至北非和克什米尔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一般生活于平原和山区、常出没于开阔地区的树上、耕地、公园、苗圃和葡萄园以及甚至沼泽地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圃鹀
1972 圣马力诺 (10-4)
(左下)圃鹀
2020 捷克 (6-5)

黍鹀(Corn bunting,学名:Emberiza calandra)为雀科鹀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北非、西非、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常见于草地、高山草原地或有稀疏灌木的旷地、以及麦田、谷地和河岸附近的耕地、喜栖于高的树枝或电线上以及或落于墙或篱笆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上)黍鹀
2020 捷克 (6-5)

黑头鹀(Black-head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melanocephala)为鹀科鹀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巴勒斯坦、印度、英国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偶见于东南部等地,主要生活于平原耕作区和矮林地带或山边稀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南欧Carniola(克拉尼斯卡)。

黑头鹀长15厘米,比芦鹀大,尾巴长。哺育期的雄性身体下方是明亮的黄色,背部是板栗色,头部为黑色。雌性是雄性的褪色版本,身体下方颜色暗淡,背部灰褐色,头部浅灰色。幼鸟颜色类似。成鸟和幼鸟都跟褐头鹀高度相像,黑头鹀的脸颊比喉咙颜色深一些。雄性第一年的冠为灰色,背部有板栗色和灰色的补丁。

黑头鹀
2022 俄罗斯 (4-1)

林氏带鹀(Lincoln’s Sparrow,学名:Melospiza lincolnii)是鹀科歌带鹀属的鸟类。

林氏带鹀
2004 加拿大 (5-5)

稀树草鹀(Savannah sparrow,学名:Passerculus sandwichensis)

稀树草鹀
1969 加拿大 (3-2)

狐色雀鹀(Fox sparrow,学名:Passerella iliaca)属小型鸣禽,通常在草地或沼泽地活动。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分布于百慕大,加拿大,墨西哥,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美国,德国,格陵兰,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俄罗斯联邦。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主要吃种子、昆虫,以及一些浆果。沿海狐色雀鹀也吃甲壳类动物。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巢建在地面或低矮的树木或灌木中,通常产2至5枚淡绿色或白色的卵,上面有红棕色斑点。

狐色雀鹀
2009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1全)

白喉带鹀(White-throated sparrow,学名:Zonotrichia albicollis)是雀形目鹀科的一种麻雀。

白喉带鹀的长度为17厘米(6.75英寸),翼展为23厘米(9英寸),通常重量为26克(0.91盎司)。成鸟有两个变种,一种为棕褐色条纹,另一种为白色条纹。白色变种为黑冠带有白色条纹。眉纹也是白色。耳羽为灰色,眼圈为黑色。棕褐色变种为黑冠带有棕褐色条纹。眉纹也是棕褐色。耳羽为灰色,眼圈为棕褐色。两个变种都有黑色的眼睛,白色喉部,黄色眼端和灰色尾羽。有些品种或个体可能在喉部亮色有黑色条纹。 胸部有灰色/棕褐色条纹,条纹一直延续到侧翼,但腹部通常是浅灰色。翅膀为红褐色,有两条白色条纹。两性形态相似。它们几乎总是相反颜色配对繁殖。这两个颜色的变种数量上大致相等。无论雄性还是雌性,白色条纹的变种在繁殖季节比棕褐色条纹变种更好斗。

白喉带鹀
1969 加拿大 (3-1)
  • 动物/鸟纲/雀形目/鹀科.txt
  • 最后更改: 2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