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画眉科动物邮票。

画眉科在鸟类DNA分类系统中是鸟纲雀形目中的一个科,一般通称鹛类。画眉科鸟类为中小型鸣禽。喙细直而侧扁,先端有不同程度的下弯,上喙尖多具缺刻;鼻孔被羽或须毛覆盖;翅短圆;尾长,呈椭圆或楔形;多在灌木丛基部或地面活动,不善长距离飞翔。腿长,脚趾强健;善于鸣啭和效鸣。

黑冠斑翅鹛(Black-crowned barwing,学名:Actinodura sodangorum),是画眉科斑翅鹛属的一种,分布于老挝和越南。全球活动范围约为6,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易危。

黑冠斑翅鹛的栖息地包括种植园、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草原、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

黑冠斑翅鹛
2002 越南 (6-1)

画眉(Chinese Hwamai,学名:Garrulax canorus),是雀形目画眉科的一种鸟类。为中国著名的传统笼鸟,备受养鸟者的推崇。命名为“画眉”(Hwamei)来自中国画眉(huà-méi) ,表示(画的眉)指鸟的眼睛周围的独特标记。

画眉
1975 香港 (3-1)
(下)画眉
1978 新加坡 (4-4)
画眉
1995 澳门 (4+1MS-4)

白冠噪鹛(White-crested laughingthrush,学名:Garrulax leucolophus),是画眉科噪鹛属的一种,分布于不丹、孟加拉国、老挝、中国大陆、新加坡(引进种)、越南、印度、泰国、缅甸、尼泊尔和柬埔寨。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白冠噪鹛的平均体重约为123.5克。栖息地包括种植园、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严重退化的前森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

白冠噪鹛
1966 老挝 (4-2)
(上)白冠噪鹛
1978 新加坡 (4-4)

黑额山噪鹛(Snowy-cheeked laughingthrush,学名:Garrulax sukatschewi),是画眉科噪鹛属的一种,为中国大陆的特有种。全球活动范围约为28,5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易危。黑额山噪鹛的平均体重约为67.8克。栖息地包括温带森林、温带疏灌丛和河流、溪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高山山地。

黑额山噪鹛
2008 中国 (6-4)

玉山噪鹛(White-whiskered laughingthrush,学名:Garrulax morrisonianus),又名金翼白眉或台湾噪眉,台湾话称四眉(sì-bâi),是画眉科噪鹛属的一种,分布于台湾。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玉山噪鹛特征在于暗棕色的脸颊有显眼的白色眉线及颚线,翼和尾羽为蓝灰与金黄色。身体大致呈棕褐色,布满模糊鳞状斑,腹灰褐色,无斑。体型稍大,只适合短距离滑翔,动作灵敏,常被赏鸟人昵称“高山老鼠”。不惧人,容易被食物引诱与人接近,故也常被人戏称“高山的麻雀”或“憨鸟”。

相关史料,最早见于清光绪年间《台阳见闻绿》(唐赞衮,1891);“四眉,状微似画眉,两眼各有二白纹。”

玉山噪鹛的平均体重约为73.1克。栖息地包括温带森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分布海拔 2500 米至海拔 3500 米)。玉山噪鹛的模式产地位于玉山,这也是其种名“morrisonianum”的由来。(Mount Morrison 是早期西方对玉山的称呼)。

玉山噪鹛
1990 台湾 (4-2)

灰颈噪鹛(Nilgiri laughingthrush,学名:Garrulax cachinnans),是画眉科噪鹛属的一种,分布于印度。灰颈噪鹛的栖息地包括种植园、乡村花园、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

灰颈噪鹛
2006 印度 (4-2)

金翅噪鹛(Golden-winged laughingthrush,学名:Garrulax ngoclinhensis),是画眉科噪鹛属的一种,为越南的特有种。全球活动范围约为15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易危。

金翅噪鹛的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

金翅噪鹛
2002 越南 (6-2)

黑领噪鹛(Greater necklaced laughingthrush,学名:Garrulax pectoralis),是画眉科噪鹛属的一种,分布于美国(引进种)、不丹、孟加拉国、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缅甸和尼泊尔。全球活动范围约为2,170,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黑领噪鹛的平均体重约为145.5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种植园、温带疏灌丛、温带森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

黑领噪鹛
2002 越南 (6-3)

白耳奇鹛(White-eared sibia,学名:Heterophasia auricularis),是画眉科奇鹛属的一种,生活于台湾温带森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为台湾特有种。

白耳奇鹛的平均体重约为42.2克。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同时也是台中市的市鸟。

白耳奇鹛
1990 台湾 (4-3)

红嘴相思鸟(Red-billed leiothrix,学名:Leiothrix lutea)又称相思鸟、红嘴玉、五彩相思鸟、红嘴鸟等,画眉科相思鸟属两种鸟之一,是海拔迁徙的候鸟。

红嘴相思鸟的平均体重约为21.4克,体长约15厘米;背羽暗绿色,头部略带黄色,胸部黄色,翼羽色彩鲜艳,尾部具有小叉;两性羽色近似。

红嘴相思鸟
1984 澳门 (6-5)
红嘴相思鸟
1995 澳门 (4+1MS-1)
红嘴相思鸟
2016 中国 (1全)

银耳相思鸟(Silver-eared mesia,学名:Leiothrix argentauris),又称相思鸟、黄嘴玉等,画眉科相思鸟属的两种鸟之一,栖息于平原及海拔1000米的小丘,活动于常绿阔叶林、灌丛和竹丛间。分布地域包括:中国(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南部、东部)、广西西南部)、印度、锡金、尼泊尔、孟加拉国、泰国、老挝、越南以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西部山区。全球活动范围约为1,130,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银耳相思鸟的平均体重约为28.4克。栖息地包括种植园、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

银耳相思鸟
1997 马来西亚 (4-2)
银耳相思鸟
2000 越南 (6+1MS-1)

黄痣薮鹛(Steere's liocichla,学名:Liocichla steerii),又名薮鸟、黄胸薮鹛,俗称媒婆鸟、老鼠鸟、美人痣、蕃薯仔鸟、蕃薯鸟仔(闽南语)、溪头老鼠,是画眉科薮鹛属的一种,为台湾特有种,分布于海拔约 1000 至 2800 米的山区。种名是来自美国鸟类学家 Joseph Beal Steere,第一次记录到这种鸟类就是出自于他的观察。黄痣薮鹛的平均体重约为28.5克。栖息地包括种植园、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黄痣薮鹛
1979 台湾 (3-2)

布坤薮鹛(Bugun liocichla,学名:Liocichla bugunorum),又名布坤薮鸟,画眉科的一种。布坤薮鹛于印度阿鲁纳恰尔邦(藏南印占区)的鹰巢野生动植物保护区(Eaglenest Wildlife Sanctuary)发现,并以保护区周围的布坤部落(Bugun)来命名。布坤薮鹛与灰胸薮鹛是近缘种,最初是于1995年被初次观察到,在2006年被拉曼那·阿思瑞亚(Ramana Athreya)认定为一个新的物种,不过在描述时并没有制作模式标本,因为布坤薮鹛的数量太少,不愿意杀死它们。目前它们被认定为濒危物种,因为已知的一个种群只有14只个体,而商业发展也在威胁着它们的栖息地。

小型鸟,体长22厘米,羽毛为橄榄灰绿色,帽冠为黑色,面部是明显的橘黄色,翅膀大部分为金黄色,翅根为白色,近翅尖为黑色,翅尖为红色,尾羽为黑色,尾下复羽为深红色,尾端为火红色。爪为粉红色,喙根部为黑色,喙端渐变为苍白色。雾网中的另一只颜色较为暗哑,可能是雌性。它们的鸣叫声柔和清脆,很有特点。

布坤薮鹛
2012 印度 (4-4)

(Brown tit-babbler,学名:Macronus striaticeps)

1979 菲律宾 (6-2)

斑喉希鹛(Bar-throated minla,学名:Minla strigula),是画眉科希鹛属的一种,分布于不丹、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和尼泊尔。全球活动范围约为815,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斑喉希鹛的平均体重约为19.2克,体长约17.5公分。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斑喉希鹛
1980 泰国 (4-3)

火尾希鹛(Red-tailed minla,学名:Minla ignotincta),是画眉科希鹛属的一种,分布于不丹、孟加拉国、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缅甸和尼泊尔。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火尾希鹛的平均体重约为14.3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火尾希鹛
2002 越南 (6-5)

蓝翅希鹛(Blue-winged minla,blue-winged siva,学名:Minla cyanouroptera),是画眉科希鹛属(分类地位未正式确定)的一种,是海拔迁徙的候鸟,分布于香港、不丹、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尼泊尔和柬埔寨。全球活动范围约为2,840,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蓝翅希鹛的平均体重约为17.4克,体长约15公分。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和耕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蓝翅希鹛
2002 越南 (6-6)

长嘴钩嘴鹛(Large scimitar babbler,学名:Pomatorhinus hypoleucos),是画眉科钩嘴鹛属的一种,分布于缅甸、孟加拉国、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柬埔寨。全球活动范围约为789,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长嘴钩嘴鹛的平均体重约为80.0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燥疏灌丛,一般栖息于常喜于常绿森林的稠密的下木中及广泛沼泽地的竹丛和甘蔗丛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Arrakan。

长嘴钩嘴鹛
1976 泰国 (4-3)
长嘴钩嘴鹛
2002 越南 (6-4)

灰头钩嘴鹛(White-browed scimitar babbler,学名:Pomatorhinus schisticeps),是画眉科钩嘴鹛属的一种,分布于不丹、孟加拉国、老挝、越南、印度、泰国、缅甸、尼泊尔和柬埔寨。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灰头钩嘴鹛的平均体重约为43.0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草原、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

灰头钩嘴鹛
1968 印度 (4-3)

红嘴钩嘴鹛(Coral-billed scimitar babbler,学名: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是画眉科钩嘴鹛属的一种,分布于不丹、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缅甸和尼泊尔。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红嘴钩嘴鹛的平均体重约为40.0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一般栖息于茂密的树木以及灌木丛及矮竹丛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Darjeeling。

红嘴钩嘴鹛
2000 越南 (6+1MS-3)

斑颈穗鹛(Spot-necked babbler,学名:Stachyris striolata),是画眉科穗鹛属的一种,分布于缅甸、老挝、中国大陆、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斑颈穗鹛的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巴东Padang。

斑颈穗鹛
2000 越南 (6+1MS-6)

刺鸫鹛(Spiny babbler,学名:Turdoides nipalensis),是画眉科鸫鹛属的一种,分布于印度和尼泊尔。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刺鸫鹛的平均体重约为61.0克。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

刺鸫鹛
1977 尼泊尔 (4-4)

裸颊鸫鹛(Bare-cheeked babbler,学名:Turdoides gymnogenys),是画眉科鸫鹛属的一种,分布于安哥拉和纳米比亚。全球活动范围约为196,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裸颊鸫鹛的平均体重约为75.2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旱林、干燥的稀树草原、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燥疏灌丛和河流、溪流。

裸颊鸫鹛
2012 纳米比亚 (12-12)

斑鸫鹛(Southern pied babbler,学名:Turdoides bicolor),是画眉科鸫鹛属的一种,分布于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全球活动范围约为1,130,000平方公里。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种名 bicolor 意为“二色的”。

斑鸫鹛的平均体重约为75.2克。栖息地包括干燥的稀树草原、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燥疏灌丛和河流、溪流。

斑鸫鹛
1980 博普塔茨瓦纳 (4-1)
  • 动物/鸟纲/雀形目/画眉科.txt
  • 最后更改: 9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