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燕雀科动物邮票。

燕雀科(学名:Fringillidae)又名雀科,是鸟纲雀形目中的一个科,包含了多种称为“雀”的鸟类。

本科的鸟体形较小,外形似麻雀。锥状喙厚实有力,嘴峰隆起,上下嘴边缘平滑,闭合性好,这一点与鹀科的鸟有着明显的区别。本科中交嘴雀属的鸟喙的形态特殊。在解剖学上,角质腭两侧的纵棱平行,这是与文鸟科的重要区别点。尾羽12枚,初级飞羽10枚,但通常外侧的第一枚退化。

白腰朱顶雀(Common redpoll,学名:Acanthis flammea)为雀科朱顶雀属的鸟类,又称普通朱顶雀、朱顶雀,俗名(贝宁)点红、苏雀。分布于近北极地区,包括北欧至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宁夏、新疆、华北、华东等地。常见于溪边丛生柳林、沼泽化的多草疏林和栎、榆等幼林中,也见于各种乔木杂林和林缘的农田及果园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白腰朱顶雀
1992 比利时 (9-2)
白腰朱顶雀
1995 冰岛 (2-1)
白腰朱顶雀
1997 法罗 (2-1)
白腰朱顶雀
2016 瑞典 (3-2)
白腰朱顶雀
2023 白俄罗斯 (4-3)

(Lesser redpoll,学名:Acanthis cabaret)

1965 捷克斯洛伐克 (6-3)

(Trumpeter finch,学名:Bucanetes githagineus)

1995 以色列 (1全)

铁爪鹀(Lapland longspur,学名:Calcarius lapponicus)为雀科铁爪鹀属的鸟类,俗名铁爪子、铁雀、雪眉子。分布于新旧大陆极北地区、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内蒙古、河北、江苏、湖北、四川、甘肃等地,多生活于开阔地区,冬季栖息于草地、沼泽地、平原田野丘陵的稀疏山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Lapland,Europe。

铁爪鹀
2001 加拿大 (4-4)

红额金翅雀(European goldfinch,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为燕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分布于俄罗斯、阿富汗、伊朗、克什米尔、印度、欧洲大部以及中国大陆的天山等地,一般生活于沟谷杨木林、灌丛、溪边柳林、草原、农田、居民点、在新疆栖息于海拔1800-2500m 间以及在西藏分布在海拔3000m 以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

红额金翅雀
1959 捷克斯洛伐克 (7-5)
红额金翅雀
1960 圣马力诺 (10-6)
红额金翅雀
1961 匈牙利 (4-4)
红额金翅雀
1962 摩纳哥 (10-3)
红额金翅雀
1964 阿尔巴尼亚 (8-7)
红额金翅雀
1965 黎巴嫩 (6-2)
红额金翅雀
1968 南斯拉夫 (6-2)
红额金翅雀
1968 约旦 (9-1)
红额金翅雀
1972 捷克斯洛伐克 (6-5)
红额金翅雀
1973 民主德国 (8-5)
红额金翅雀
1985 比利时 (2-2)
红额金翅雀
1985 法属安道尔 (2-2)
红额金翅雀
1993 波兰 (6-4)
红额金翅雀
1994 埃及 (4-4)
红额金翅雀
1995 俄罗斯 (5-3)
红额金翅雀
1995 摩洛哥 (2-2)
红额金翅雀
2001 土耳其 (4-2)
红额金翅雀
2010 以色列 (3-1)
红额金翅雀
2010 英国 (6-5)
红额金翅雀
2012 拉脱维亚 (2-2)
红额金翅雀
2013 德国 (3-1)
红额金翅雀
2014 希腊 (5-5)
红额金翅雀
2015 北马其顿 (2-1)
红额金翅雀
2018 白俄罗斯 (1全)
红额金翅雀
2018 泽西岛 (6-5)
(左)红额金翅雀
2019 马德拉群岛 (1MS全)
红额金翅雀
2019 荷兰 (2-1)
红额金翅雀
2019 意大利 (2-2)
(上)红额金翅雀
2020 捷克 (6-1)
红额金翅雀
2021 比利时 (5-1)
红额金翅雀
2022 克罗地亚 (4-1)
红额金翅雀
2023 埃及 (4-1)

赤胸朱顶雀(Common linnet,学名:Carduelis cannabina)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东至西伯利亚、南至北非、亚细亚、冬季见于埃及、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常见于山区以及喜活动于荒地、初开垦地区和多草及灌木交叉地方。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赤胸朱顶雀
1972 圣马力诺 (10-7)
赤胸朱顶雀
1973 匈牙利 (8-5)
赤胸朱顶雀
1979 民主德国 (6-6)
赤胸朱顶雀
2006 白俄罗斯 (12-4)
赤胸朱顶雀
2014 希腊 (5-3)
赤胸朱顶雀
2018 泽西岛 (6-6)
赤胸朱顶雀
2019 卢森堡 (2-2)

(Citril finch,学名:Carduelis citrinella)

1974 法属安道尔 (2-1)
2021 列支敦士登 (4-2)

普通朱雀(Common rosefinch,scarlet rosefinch,学名:Carpodacus erythrinus)为雀科朱雀属下的一个种。

普通朱雀
1979 民主德国 (6-4)
普通朱雀
小本票封皮:普通朱雀
1994 捷克 (3-2)

(Purple finch,学名:Carpodacus purpureus)。

2016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1全)

沙色朱雀(Sinai rosefinch,学名:Carpodacus synoicus)为雀科朱雀属的鸟类。分布于阿富汗、埃及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主要栖息于荒漠地表、裸露干燥石砾地区、稀疏散在灌木的山谷和丘陵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埃及西奈半岛。

沙色朱雀
1963 以色列 (10-1)
沙色朱雀
1994 以色列 (1全)

欧金翅雀(European greenfinch,或Greenfinch,学名:Chloris chloris)是一种鸟类,广泛分布于欧洲、北非和西南亚洲地区。欧金翅雀是一种留鸟,但位于最北的种群会向南部迁徙。

欧金翅雀
1968 南斯拉夫 (6-4)
欧金翅雀
1970 瑞典 (5-4)
欧金翅雀
1972 圣马力诺 (10-10)
欧金翅雀
1992 比利时 (9-6)
欧金翅雀
2006 白俄罗斯 (12-8)
欧金翅雀
2011 英国 (6-5)
欧金翅雀
2012 丹麦 (3-1)
欧金翅雀
小本票封皮:欧金翅雀
2014 希腊 (5-2)

美洲金翅雀(American goldfinch,学名:Carduelis tristis),又名北美金翅或美国金翅雀,是北美洲的一种雀。它们是候鸟,于繁殖季节分布在加拿大至北卡罗莱那州,冬天则分布在加拿大以南至墨西哥。

美洲金翅雀是金翅亚科中唯一会完全换羽,且是两性异形的。雄雀分别于夏天及冬天呈黄色及橄榄色;雌雀于夏天则呈黄褐色。雄雀在繁殖季节会展示鲜艳的羽毛来吸引异性交配。美洲金翅雀是吃种子的,适合吃种子穗。它们圆锥状的喙可以除去种子,灵活的脚则可以抓住种子穗的茎。它们是群居的,觅食及迁徙时会聚成大群。它们在筑巢时可能是地盘性的,但攻击性只会维持一段短时间。它们的繁殖季节与食物供应的高峰是同一时间,于7月开始,对于金翅雀属来说是较为迟的。它们一般都是一夫一妻制的,每年只会生一胎。人类活动一般对美洲金翅雀带来益处。它们出没在住宅区,受到人类设置的喂鸟器所吸引,增加了它们的生存率。伐林为它们开创了辽阔的草坪,适合它们栖息。

美洲金翅雀的体型细小,长11-13厘米,翼展19-22厘米,重11-20克。[8]喙细小及呈圆锥形,大部分时间都是粉红色的,到了春天换羽时就会变成鲜橙色。喙的形状及大小很适合从蓟、向日葵及其他植物中抽出种子。美洲金翅雀于春天及秋天就会换羽。它们是金翅雀属中唯一每年换羽两次的物种。于冬天,它们会脱换所有羽毛;于春天,它们会保留双翼及尾巴的羽毛。[10]双翼的羽毛上有斑纹,尾羽底及边有白色斑纹,在换羽后也会保留下来。它们是两性异形的,羽毛颜色有所不同,尤其在春天换羽后特别明显,雄雀的颜色会变得较为鲜色,以吸引雌雀。当春天换羽完毕后,雄雀的身体是呈鲜柠檬黄色,这种色素是来自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冠呈黑色,臀部白色。雌雀主要呈褐色,底部较为淡色,围嘴黄色。过了秋天换羽后,羽毛会变得沉色,下身呈暗黄色,上身呈橄榄褐色,面及围嘴都是淡黄色。雄雀及雌雀秋天换羽的颜色差不多完全一样,只是雄雀的肩膀上有一些黄斑。在一些冬天分布地,它们的羽毛颜色可以完全没有黄色的痕迹,主要呈中黄褐色至灰色,近看才见到些少橄榄色。美洲金翅雀的雏鸟背部呈暗褐色,下身呈淡黄色。肩膀及尾巴都是暗黑色,双翼及臀部有暗黄色的斑纹。雄性及雌性雏鸟都是一样颜色的。

美洲金翅雀
1999 加拿大 (4-3)

锡嘴雀(Hawfinch,学名: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又名𪉆、腊嘴雀、老西子、老酰儿、铁嘴蜡子;鸟纲,雀科。

锡嘴雀属于中等体形的雀科鸟类,其体长在18厘米左右。本物种雄雌同形近色。成鸟眼先、嘴基和颌部极小的区域内为黑色;头顶、颊部为棕色,从头顶到脑后的羽色逐渐过渡加深,在枕部呈较深的棕色与颊部的羽毛形成一定的反差;颈部有一圈宽阔的灰色羽带,后部阔而前部狭窄,有如披肩;肩部和背部的羽毛为茶褐色,明显较颈部的灰色雨区为深;腰部羽色呈较淡的皮黄色;尾上覆羽褐色;尾羽呈凹形,与尾上覆羽大体同色,亦为褐色,但最外侧两枚尾羽褐色并呈现辉蓝色的金属光泽,且尾羽各羽羽稍白色;翅上覆羽为白色或皮黄色,在翅上形成一道宽阔的纵向白斑,与肩部的茶褐色羽毛形成鲜明对比;飞羽黑色,并呈现辉蓝色金属光泽,犹如经过淬火处理的铁,部分初级飞羽特化,羽端呈方形,内翈先端具以缺口,次级飞羽各羽羽端均为方形,这使得本物种的翅膀在收拢的时候端部出现一种类似锯齿的形状,如同剪过,这也是其他鸟类所不具有的特征;下体自颈部的灰色区域以后均以淡褐色和白色为基色,胸部、上腹部、两胁皆做淡褐色,下腹部、尾下覆羽纯白色,虹膜褐色;喙粗壮,呈灰色显现金属光泽,颇有锡的质感,这也是本物种命名的原因;足粉色。雌性成鸟较雄性头顶的颜色略显灰。亚成体为成鸟的暗色版本,且胸腹两胁具幼细的褐色横纹。飞行时成波形。

锡嘴雀
1964 捷克斯洛伐克 (6-3)
锡嘴雀
1968 南斯拉夫 (6-6)
锡嘴雀
1984 瑞典 (4-1)
锡嘴雀
1985 比利时 (2-1)
锡嘴雀雏鸟
1995 波兰 (4-4)
锡嘴雀
2006 白俄罗斯 (12-9)
锡嘴雀
2012 丹麦 (3-3)
锡嘴雀
2019 泽西岛 (6-5)
(下)锡嘴雀
2020 捷克 (6-1)
锡嘴雀
2020 白俄罗斯 (4-1)
锡嘴雀
2023 波兰 (4-2)

(Lemon-breasted canary,lemon-breasted seedeater,学名:Crithagra citrinipectus)

1995 南非 (1全)

黑尾蜡嘴雀(Chinese grosbeak,学名:Eophona migratoria)又名蜡嘴、小桑嘴、皂儿(雄鸟)、灰儿(雌鸟)、小桑鸤、小黄嘴雀,为燕雀科黄嘴雀属下的一个种。

黑尾蜡嘴雀体形中等大小,体长约在19厘米左右。本物种雄雌异形异色,

雄性头部、颊部、颌部、头顶为饱满的黑色;自枕部开始,体羽颜色变为褐灰色;自枕部开始向上背和肩部方向羽色逐渐加深,在背部,羽色过渡为比较深的褐色;从腰部开始,羽色又转趋灰色,尾上覆羽的颜色则为灰色;尾羽为纯正的黑色,两枚中央尾羽和最外侧的两枚尾羽在黑色中带有闪亮的光泽;双翅的小覆羽为与上背相同的灰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飞羽则为紫黑色并具有宽阔的白色端斑;下体自喉部以后均为浅浅的灰褐色,两胁沾栗褐色;下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为褐色;喙为粗壮的圆锥形呈蜡黄色,有些个体端部黑色;足粉褐色。雌性头部没有雄性那样的黑色头罩,整个头部和上体颜色均一变化平缓,头顶、眼先、颊部均为灰褐色;颈侧、喉部、耳羽则为灰色;肩部背部沾黄褐色;腰部和尾上覆羽近灰色;中央四枚尾羽灰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飞羽和翅上覆羽均为黑褐色,端部白色;下体为淡淡的灰褐色,胁部羽毛与雄性相同亦沾栗褐色,但不如雄鸟那般鲜艳;尾下覆羽污白色;喙与雄鸟相同,为粗壮的圆锥形,蜡黄色。

黑尾蜡嘴雀
1992-98 日本 (26-17)

燕雀(Brambling,学名:Fringilla montifringilla)为雀科燕雀屬的鸟类,俗名虎皮雀、花鸡,台湾称花雀。身体长约16厘米;黄色嘴,尖端微黑;黑色尾羽,最外侧的一对部分带有白色;黑色翼羽;体羽下部为白色,其余为褐黄色。

燕雀
2000 比利时 (8-5)

苍头燕雀(Common chaffinch,学名:Fringilla coelebs)是一种燕雀属的小型雀类。苍头燕雀身长约14-16厘米,各翼上有双白道。繁殖期的雄性苍头燕雀很容易辨认,且喙呈灰色, 下体呈红色。雌性苍头燕雀色调略为单调、偏绿。

苍头燕雀喜居于开阔林地,也常见于花园或田野间。它们在树杈上筑窝,并用苔藓或地衣铺在窝的外面,使其更为隐蔽。每次孵化约6个蛋。苍头燕雀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地区不迁徙,但是在冬季会避开比较寒冷的地区。该鸟种是卡尔·林奈本人命名的。在林内的故乡瑞典,雌性苍头燕雀在冬季经常抛弃其雄性配偶独自迁徙,所以其拉丁语学名的第二个单词“coelebs”的意思是“单身汉”。在非繁殖季节,这种鸟类有时集结成群,但是组织不太严密。苍头燕雀有时会迷途飞到北美。

该鸟种幼年时食昆虫(与大多数雀类一样),成年时食种子为生。成年雄性一般能够唱2到3种不同的鸟歌。和很多其它鸟类一样,其鸟歌具有地域性。

苍头燕雀以其美妙响亮的歌声而出名。

英国鸟类学家William Thorpe对苍头燕雀幼雏的鸟歌学习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如果幼雏在学习鸟歌的关键期不接触其它成年鸟类唱出的歌曲的话,他就永远也无法歌唱正常的鸟歌。他还发现,阉割的雄鸟无法正常唱歌,但是如果给这些鸟注射睾酮(一种雄性激素)的话,它们即使在冬季十一月也会唱歌。

苍头燕雀
1961 匈牙利 (8-3)
苍头燕雀
1966 波兰 (9-8)
苍头燕雀
1968 南斯拉夫 (6-3)
苍头燕雀
1979 民主德国 (6-1)
苍头燕雀亚种 Madeiran Chaffinch (Fringilla coelebs maderensis)
1988 马德拉群岛 (4-3)
苍头燕雀
1990 比利时 (3-2)
苍头燕雀
1998 法属安道尔 (1全)
苍头燕雀
2002 爱尔兰 (23-10)
苍头燕雀
2004 西属安道尔 (1全)
苍头燕雀
2006 白俄罗斯 (12-6)
苍头燕雀
2011 英国 (6-2)
苍头燕雀
2019 波兰 (1全)
(中)苍头燕雀
2020 捷克 (6-1)
苍头燕雀
2021 奥兰 (4-3)

(House finch,学名:Haemorhous mexicanus)

2004 埃及 (1全)

黄昏锡嘴雀(Evening grosbeak,中国大陆作黄昏锡嘴雀,台湾作黄昏腊嘴雀,学名:Hesperiphona vespertina)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雀。过去认为它与欧亚大陆的锡嘴雀属于同一属,如今通常将它和黑头锡嘴雀归于单独的属。

其繁殖栖息地为全加拿大,以及美国和墨西哥的西部山区的针叶林和混交林。在英伦三岛,它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鸟类,到目前为止,仅有两个记录。巢是建在一个水平树枝或树分叉上。

这种鸟的迁移路径不固定,有些东西,可以飞到美国南部。

黄昏雀长18.5厘米。成鸟有一个黑色短尾巴,黑色瓷帮以及翼和一个大的浅色喙。成年雄性有一个亮黄色的额头和身体,它的头是棕色的,翅膀有大白斑点。成年雌性主要是橄榄褐色,腹部灰暗,翅膀有白色斑点。

这些鸟在牧草,树木和灌木,有时在地面上觅食。它们主要吃种子,浆果和昆虫。非产卵季节,它们往往成群觅食。有时,它们会吞噬细砾。

黄昏锡嘴雀
小本票封皮:黄昏锡嘴雀
2022 加拿大 (3-3)

灰头岭雀(Grey-crowned Rosy Finch,学名:Leucosticte tephrocotis)

灰头岭雀
1998 加拿大 (4-4)

(Oriole finch,学名:Linurgus olivaceus)

1988 马拉维 (16-5)

红交嘴雀(Red crossbill,学名:Loxia curvirostra)是一种稀少的燕雀,为雀科下的鸣禽。主要栖息于北美洲、欧洲与亚洲的云杉林里;部分种类则于此三大陆的松树林里孵育;亦有部分在北美洲的道格拉斯冷杉处生育。会于针叶树上筑巢,并会生下三至五只鸟蛋在巢里。

此种交喙鸟通常会定居在某处,但也会在食物来源短缺时向南迁徙。其会在繁衍季节以外成群结队行动,并通常会与其他交喙鸟混合在一起。

其特征为交叉状的喙,此为其英文名字-Common Crossbill(即交喙鸟)的来源。而其不平常的接嘴形状是为了方便地由球果里取出种子的缘故。也有一个传说,当年在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红交嘴雀用嘴把钉子拔出来,变成了现在这样。因此在基督教,这种鸟被赋予了正义之人的形象。

雄性红交嘴雀通常拥有红色或橙色的外表;而雌性则具有绿色或黄色的外表。但其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有着很多不同的变化。

其很难与鹦赋交啄鸟(Parrot Crossbill)苏格兰交啄鸟(Scottish Crossbill)区分,因为三只皆于欧亚大陆上生长,而红交嘴雀与鹦赋交啄鸟和苏格兰交啄鸟的羽毛几乎没有区别,但头部与鸟嘴则较后两者为小。然而在北美洲,因为只有红交嘴雀与白翅交嘴雀(Two-barred Crossbill)两种交喙鸟,而此二者不难区分,所以很易分辨出红交嘴雀。

在北美洲上的红交嘴雀可依其鸣叫声区辨为八至九种不同的群体,这主要是因为鸟嘴的大小与结构不同所致,居住在不同种类的针叶树上的红交嘴雀通常便会有着不同的鸟嘴的大小与结构。少数鸟类学家欲给此将不同发音的红交嘴雀归类为不同的种类,但支持者不多。

红交嘴雀
1962 摩纳哥 (10-9)
红交嘴雀
1966 匈牙利 (6-3)
红交嘴雀
1968 南斯拉夫 (6-5)
红交嘴雀
1983 捷克斯洛伐克 (6-3)
红交嘴雀
1996 法罗 (2-2)
红交嘴雀
1998 南斯拉夫 (4-4)
红交嘴雀
2000 比利时 (8-2)
红交嘴雀
2004 葡萄牙 (5-1)
红交嘴雀
2004 葡萄牙 (3-1)
厄尔谢格国家公园 红交嘴雀, Yel
2008 匈牙利 国家公园 (1全)
红交嘴雀
2021 列支敦士登 (4-1)

白翅交嘴雀(Two-barred crossbill,学名:Loxia leucoptera)为雀科交嘴雀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华北等地,多见于山区森林鸟类、多栖于山地针叶林以及也见于针阔混交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美洲哈得逊湾及纽约。

白翅交嘴雀
1973 民主德国 (8-2)
白翅交嘴雀
2004 加拿大 (5-2)

松雀(Pine grosbeak,学名:Pinicola enucleator)为雀科松雀属的鸟类。分布于北欧、阿拉斯加、西伯利亚、萨哈林岛、乌苏里斯克、蒙古、北美以及中国的东北等地,多生活于北方寒冷地区、栖息于山地森林以及尤喜在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松雀
2004 瑞典 (4-3)

雪鹀(Snow bunting,学名:Plectrophenax nivalis)为雀科雪鹀属的鸟类,俗名雪雀、路边雀。分布于欧亚、北美等地极北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多生活于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开阔区、有时也见于平原地区以及喜在路旁未全被雪覆盖的草丛中或在公路旁活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Lapland,Europe。

雪鹀
1989 冰岛 (2-2)
雪鹀
1989 格陵兰 (4-2)
雪鹀
2023 白俄罗斯 (4-4)

红腹灰雀(Eurasian bullfinch,学名:Pyrrhula pyrrhula)为雀科灰雀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北亚、勘察加半岛、萨哈林岛、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内蒙古、河北等地,多栖息于山区的白桦林和次生林区以及冬季至海拔800m 以下的针阔混交林缘和平原的杂木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红腹灰雀
1959 捷克斯洛伐克 (7-6)
红腹灰雀
1963 德国 (4-3)
红腹灰雀
1965 黎巴嫩 (6-1)
红腹灰雀
1967 民主德国 (6-4)
红腹灰雀
1968 南斯拉夫 (6-1)
红腹灰雀
1970 瑞典 (5-3)
红腹灰雀
1972 圣马力诺 (10-6)
红腹灰雀
1972 捷克斯洛伐克 (6-4)
红腹灰雀
1974 法属安道尔 (2-2)
红腹灰雀
1988 比利时 (2-2)
红腹灰雀
1989 梵蒂冈 (8-6)
红腹灰雀
1990 匈牙利 (6-2)
红腹灰雀
1993 波兰 (6-6)
红腹灰雀
1992-98 日本 (26-16)
红腹灰雀
1997 法罗 (2-2)
红腹灰雀
2004 立陶宛
红腹灰雀
2004 瑞典 (4-4)
红腹灰雀
2004 北马其顿 (4+1MS-4)
红腹灰雀
2012 丹麦 (3-2)
红腹灰雀
2013 德国 (3-2)
红腹灰雀
2021 拉脱维亚 (2-2)
红腹灰雀
2021 爱沙尼亚 (2-1)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Azores bullfinch,São Miguel bullfinch,学名:Pyrrhula murina)是圣米格尔岛(São Miguel Island)一种濒危的雀。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最初是于1866年由英国鸟类学家Frederick DuCane Godman所描述。它们收往被认为是红腹灰雀的亚种,但于1993年重新分类成为物种。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长15-17厘米,重30克,雄雀较雌雀稍大。与其他雀科比较,它们较为丰满,双翼较短,尾巴较长。它们的毛色与红腹灰雀相似,但较为阴沉,下身也没有鲜粉红色。它们的冠、面部、双翼及尾巴都是黑色的,其余的呈灰色或淡灰褐色。雄雀及雌雀外表基本上相同,但雄雀的腹部及两侧有淡淡的粉红色。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于6月中至8月末会进行繁殖。它们会在密林中筑巢,鸟巢离地约有3米。鸟巢是两层的,外层为树枝,内层为草、根及苔藓。每次所生蛋的数目不详。雏雀会于7月中长羽毛,并于9月后换羽。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主要是草食性的,吃种子、果实、芽、蕨类的孢子囊及藻体、和苔藓;有时也会吃无脊椎动物,如半翅目。于19世纪时,它们分布得较广时,曾经在富尔纳斯(Furnas)成为了橙的害虫。它们会因应食物的供应而来往山上。马德拉群岛桤叶树也是它们的食物。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
1986 亚速尔群岛 (1全)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
1990 亚速尔群岛 (4全)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
2008 亚速尔群岛 (4+2MS全)

金丝雀(Atlantic canary,学名:Serinus canaria),属燕雀科丝雀属,毛色分黄色、白色和红色三种,翼长20-23厘米,体长约12.5厘米,体重15-20克,色彩鲜艳,鸣啭时间长而不间断,这是400年来人工选育的结果。属于鸣禽,现已成为家养宠物之一。笼养者平均寿命10-15年,有的能活20多年。野生金丝雀喜欢在灌木和树林间筑巢。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以及加那利群岛是金丝雀的繁殖地。种名canaria来源于加那利群岛,意思是“狗”。

金丝雀
1993 西斯凯 (5-1)
金丝雀
1995 澳门 (4+1MS-3)
金丝雀
2015 北马其顿 (2-2)
(右)金丝雀
2019 马德拉群岛 (1MS全)

金黄丝雀(Yellow canary,学名:Serinus flaviventris),或称黄丝雀,俗称大金黄石燕,是人们熟识的观赏鸟之一,但因其主要产地南非限制该鸟出口,故被视为可遇而不可求的名鸟。

生活在海岸及山谷的灌木丛中。原产于非洲南部的内陆及西岸。被引进至阿森松岛及圣赫勒拿岛。雄性外型与黄额丝雀十分相似,但体格较为强健,头部及胸前的颜色亦较为金黄。

金黄丝雀
金黄丝雀
金黄丝雀
金黄丝雀
2010 阿森松岛 (4全)

黄雀(Eurasian siskin,学名:Spinus spinus)为雀科黄雀属的鸟类。体长约12厘米。雄鸟上体浅黄绿色,头顶羽冠和喉的中央为黑色;腹部白色而腰部稍黄,均带有褐色条纹;两翼的大覆羽为黑色。雌鸟无黑色羽冠,上体微黄有暗褐条纹,下体近白色带有黑色条纹。

黄雀
1966 波兰 (9-7)
黄雀
2014 希腊 (5-4)

(Hooded siskin,学名:Spinus magellanicus)

1974 阿根廷 (2-2)
  • 动物/鸟纲/雀形目/燕雀科.txt
  • 最后更改: 14天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