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鸟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犀鸟科动物邮票。

犀鸟科(学名:Bucerotidae),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佛法僧目中的一个科。在一些分类系统中,本科鸟类也常被单独列为犀鸟目(Bucerotiformes)。

锈颊犀鸟(Tickell's brown hornbill,rusty-cheeked hornbill,学名:Anorrhinus tickelli)

锈颊犀鸟
1977 越南 (8-2)

东方冠斑犀鸟(Oriental pied hornbill,学名: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

东方冠斑犀鸟
2004 新加坡 (4-2)
东方冠斑犀鸟
2019 新加坡 (2-1)
东方冠斑犀鸟
2019 波兰 (2-1)

冠斑犀鸟(Malabar pied hornbill,学名:Anthracoceros coronatusll),又叫斑犀鸟、印度斑犀鸟。体长约74厘米,它嘴上的盔突侧扁而高大,向前只有一个突起。体背和尾部纯黑色,两翅和尾部有耀眼的金属光泽。它的嘴巴特别大,呈蜡黄色。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南部及广西西部,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冠斑犀鸟栖息于高大乔木的顶部,主要以果实作为食物,间中会捕食昆虫。它们的叫声响亮,但较单调而刺耳,能连续发出“卡克—卡克—卡克”声。

冠斑犀鸟
1964 缅甸 (12-10)
冠斑犀鸟
1977 越南 (8-5)

黑犀鸟(Black hornbill,学名:Anthracoceros malayanus)

黑犀鸟
1977 越南 (8-6)
黑犀鸟
2002 新加坡 (40-34)

长冠犀鸟(White-crowned hornbill,学名:Berenicornis comatus),又名白冠犀鸟,是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塔腊及婆罗洲的一种犀鸟。它们分类在单型的白冠犀鸟属中,但也有学者将白冠弯嘴犀鸟分类在此属中。另外也有学者将长冠犀鸟分类在皱盔犀鸟属中。

长冠犀鸟
1977 越南 (8-3)
长冠犀鸟
1983 马来西亚 (4-3)
长冠犀鸟
1996 泰国 (4-1)

双角犀鸟(Great hornbill,学名:Buceros bicornis),又叫大斑犀鸟、印度大犀鸟,属于佛法僧目犀鸟科。它的喙上的盔突特别宽大,上方有一个凹陷,向前形成两个突起仿佛两只角一样,故名双角犀鸟。是犀鸟科中最大的一种,分布于印度、马来半岛与苏门达腊等地。这种鸟类最长可存活大约50年。

双角犀鸟
1967 泰国 (8-1)
双角犀鸟
1975 新加坡 (4-2)
双角犀鸟
双角犀鸟
1977 越南 (8-1,7)
双角犀鸟
1977 尼泊尔 (4-1)
双角犀鸟
1983 印度 (1全)
双角犀鸟
1991 孟加拉国 (4-3)
双角犀鸟
1999 马来西亚 千禧年 (10+1MS-1)
双角犀鸟
2003 联合国 (12-5)
双角犀鸟
2004 老挝 (8-1)

马来犀鸟(Rhinoceros hornbill,学名:Buceros rhinoceros)是一种犀鸟。成鸟长110-127厘米,重2-3公斤。马来犀鸟的寿命可以达35岁。它们只栖息在雨林的最高处。

雄鸟的眼睛呈橙色或红色,雌鸟的眼睛则是白色的。它们的喙及盔主要是白色及橙色的。它们的下身及尾巴呈白色。它们分布在马来半岛、星加坡、苏门塔腊、爪哇岛及婆罗洲。

马来犀鸟十分重视示爱,雄鸟必须先得到雌鸟的信任才会交配、生蛋、孵蛋及育幼。它们会将鸟蛋藏在树干内,雌鸟会一同留在内,而雄鸟则会觅食。雌鸟生蛋后,雄鸟会搜集泥土,双亲一同用泥、食物及粪便封起树穴的入口。它们只会留有非常细小的洞,只足以让雄鸟喂食。当雏鸟长大后,雌鸟及雄鸟会喙开干泥,让幼鸟出来。它们主要吃果实、昆虫、细小的蜥蜴、蛇、啮齿目及较细小的鸟类。对于达雅族而言,马来犀鸟是他们的战神。它们也是马来西亚砂拉越的州鸟。

马来犀鸟
1909 北婆罗洲 (13-10)
马来犀鸟
1961 北婆罗洲 普通邮票 (16-14)
马来犀鸟
1965 马来西亚 (8-4)
马来犀鸟
1983 马来西亚 (4-4)
马来犀鸟
1992 印度尼西亚 (4-3)
马来犀鸟
1996 泰国 (4-4)
上左邮票:马来犀鸟
1996 马来西亚 (1MS全)
边纸左上:马来犀鸟
2004 马来西亚 (4+1MS-MS)
马来犀鸟
2004 泰国 (20-8)

(Rufous hornbill, Philippine hornbill,学名:Buceros hydrocorax)

1967 菲律宾 (4-2)

阿比西尼亚地犀鸟(Abyssinian ground hornbill,northern ground hornbill,学名:Bucorvus abyssincus)是一种犀鸟,为犀鸟目地犀鸟科地犀鸟属的其中一种,全长可达1米,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部。

阿比西尼亚地犀鸟
阿比西尼亚地犀鸟
阿比西尼亚地犀鸟
1962 几内亚 (15-3,8,13)
阿比西尼亚地犀鸟
1962 埃塞俄比亚 (5-1)
阿比西尼亚地犀鸟
1965 马里 (4-2)

红脸地犀鸟(Southern ground hornbill,学名:Bucorvus leadbeateri)是犀鸟科中体型最大的。

红脸地犀鸟的体型很大,长90-129厘米及重2.2-6.2公斤,奔跑时速可达30公里,雄鸟比雌鸟大。它们呈黑色,面及喉咙上有一处红斑及没有羽毛。双翼端呈白色。喙直及呈黑色。雌鸟细小,喉咙呈紫蓝色。栖宿于树上,但大多在陆地活动、捕食,通常小群聚生活,捕食的猎物广泛,包括昆虫、蛇、鱼、蛙、啮齿类动物甚至还有攻击陆龟的记录。

它们也是长寿的鸟类,其寿命在50-60岁之间,在圈养时可达70岁,但直到4-6岁才达到性成熟,并且在10岁左右开始繁殖,每三年繁殖一次。

红脸地犀鸟
1951 安哥拉 (24-8)
红脸地犀鸟
1989 文达 (4-1)
红脸地犀鸟
2008 南非 (5-1)
红脸地犀鸟
2015 南非 (6-4)

(Silvery-cheeked hornbill,学名:Bycanistes brevis)

1988 马拉维 (16-14)

(African grey hornbill,学名:Lophoceros nasutus)

1968 尼日尔 (6-1)

(African pied hornbill,学名:Lophoceros fasciatus)

1990 苏丹 (5-1)

皱盔犀鸟(Wrinkled hornbill,学名:Rhabdotorrhinus corrugatus)。

皱盔犀鸟
1983 马来西亚 (4-2)

棕颈犀鸟(Rufous-necked hornbill,学名:Aceros nipalensis),也称作是棕颈无盔犀鸟,是佛法僧目犀鸟科下的一种鸟种,在IUCN红色名录中列为易危物种,也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全长约120cm,两性均有巨大而有力的象牙白色的嘴,嘴上无盔突,上嘴基部有黑白相间的带斑,双眼周围和颊部则有呈天蓝色的裸露皮肤。喉囊红至金橙黄色。雄鸟由头顶至颈部及整个下半身均为棕色,因而得名,但雌鸟则无棕色部分。头顶及后颈则较鲜亮而近金黄色,腹部的棕色则较为暗沉。背部、两翅及尾羽均为黑色,初级飞羽及尾羽尖端部分有白斑。脚黑色,虹膜褐色。会发出轻声啸叫,但叫声不如双角犀鸟的深沉。

棕颈犀鸟是独行侠,但在旱季榕属植物果实成熟季节时也会共聚在树上觅食。一般在4至5月间繁殖,主要栖身于自然的大树洞内。繁殖期由雌鸟负责孵育,雄鸟把树洞的进出口封闭至一小口,由雄鸟负责觅食并于小口供应食物予雌鸟。每窝产卵1或2枚。

棕颈犀鸟
1977 越南 (8-8)
棕颈犀鸟
1996 泰国 (4-2)

盔犀鸟(Helmeted hornbill,学名:Rhinoplax vigil)。

(左)盔犀鸟
1970 新加坡 (4-3)
盔犀鸟
1983 马来西亚 (4-1)

花冠皱盔犀鸟(Wreathed hornbill,学名:Rhyticeros undulatus),雄鸟体长约105厘米,雌鸟较小。尾白,雄雌两性的背、两翼及腹部均为黑色,但雄鸟头部奶白色,枕部具略红的丝状羽,裸出的喉囊上具明显的黑色条纹。雌鸟头颈黑,喉囊蓝色。成对或小群飞于森林上空,鼓翼声沉重。鸣叫为一种重复的、粗短似犬吠的koe~guk叫声。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东北部、中国西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中国在云南西南部的盈江采到标本。种群数量极为稀少。

花冠皱盔犀鸟
1977 越南 (8-4)
花冠皱盔犀鸟
2009 马来西亚 (3+1MS-MS)

淡喉皱盔犀鸟(Plain-pouched Hornbill,学名:Rhyticeros subruficollis)。

淡喉皱盔犀鸟
1996 泰国 (4-3)

蓝喉皱盔犀鸟(Blyth's hornbill,Papuan hornbill,学名:Rhyticeros plicatus)

蓝喉皱盔犀鸟
1974 巴布亚新几内亚 (3-1)

苏拉皱盔犀鸟(Knobbed hornbill,学名:Rhyticeros cassidix)是印尼特有的犀鸟,于1823年由荷兰动物学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描述发表。本种为印尼南苏拉威西省的标志动物。

苏拉皱盔犀鸟为一大型犀鸟,身体羽毛为黑色,喙为黄色,尾羽为白色,眼周围为浅蓝色,喉部为深蓝色,脚则为黑色。雄鸟与雌鸟的外观有明显差异,雄鸟面部与颈部为红棕色至淡黄色,眼为橘红色,喙上有红色的盔状突起;雌鸟面部与颈部为黑色,喙上的盔状突起为黄色(且较雄鸟的小),眼为棕色。本种体型比同为苏拉威西特有种的白颊犀鸟大,且颜色较其鲜艳。

苏拉皱盔犀鸟为印尼特有种鸟类,分布于苏拉威西岛与布顿岛、伦贝岛、托吉安群岛与穆纳岛等周围岛屿,栖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常绿林,且会飞至次生林与种植园中觅食。

苏拉皱盔犀鸟
2023 新加坡 鸟类天堂 (6-1)

红嘴弯嘴犀鸟(Northern Red-billed Hornbill,学名:Tockus erythrorhynchus)

红嘴弯嘴犀鸟
1967 尼日尔 (5-1)

蒙氏弯嘴犀鸟(Monteiro's hornbill,学名:Tockus monteiri)

蒙氏弯嘴犀鸟
1988 西南非洲 (4-4)
蒙氏弯嘴犀鸟
2013 纳米比亚 (5-5)

黄弯嘴犀鸟(Eastern yellow-billed hornbill,学名:Tockus flavirostris)

黄弯嘴犀鸟
1951 安哥拉 (24-20)
黄弯嘴犀鸟
1967 博茨瓦纳 (14-6)

(Damara red-billed hornbill,学名:Tockus damarensis)

2012 纳米比亚 (12-9)

黄嘴犀鸟(Southern yellow-billed hornbill, 学名:Tockus leucomelas),是一种栖息于非洲的鸟类,属于犀鸟科弯嘴犀鸟属。黄嘴犀鸟是一种中型鸟类,体长约48至60公分,特征是黄色的长喙,以及只有雄性才有的盔突。眼睛及两颊的皮肤带着明显的红色。

黄嘴犀鸟的腹部是白色,颈部是灰色。它的背部是黑色,但带有大量的白色斑点和条纹。黄嘴犀鸟主要在地面觅食,它们吃植物的种子、小昆虫,以及蜘蛛和蝎子。在干季时,它们则较喜欢吃白蚁和蚂蚁。

雌鸟一次会下3到4个白色的蛋在巢中,并且照顾那些蛋约25天直到孵化。雏鸟大约要过45天才会成熟。

黄嘴犀鸟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

黄嘴犀鸟
1974 南非 (16-12)
  • 动物/鸟纲/犀鸟目/犀鸟科.txt
  • 最后更改: 3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