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龙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梁龙科动物邮票。

梁龙科(学名:Diplodocidae)是群蜥脚下目恐龙,梁龙、迷惑龙(雷龙)都是属于梁龙科的恐龙。梁龙科中包括数种颈部、尾部极长的恐龙,例如梁龙和超龙,体型可长达34米。而只有发现一节脊椎的双腔龙,被估计身长可达40到60米。

迷惑龙属(学名:Apatosaurus)是蜥脚下目梁龙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北美洲(尤其是美国)的侏罗纪启莫里阶到提通阶之间,约1亿5100万年前。迷惑龙脖子异常粗大,而尾巴则非常细长,它们是陆地上存在的最大型动物之一,身长约26米,体重介于24到32公吨。迷惑龙虽然不如暴龙、三角龙、剑龙、雷龙、腕龙等恐龙在流行文化内有名,但是他们却是化石数量是最多的蜥脚类恐龙。

迷惑龙的身体相比、头部相当小,牙齿成匙状,是植食恐龙;前肢略短于后肢,它们的颈椎比梁龙较短、较重,而腿部骨头较梁龙的结实、较长,被认为是比梁龙更粗壮、却不及腕龙的恐龙。在正常的移动时,尾巴会离开地面。迷惑龙的前肢有一个大指爪,而后肢的前三个脚趾拥有趾爪。

它们它们的属名在希腊文意为“骗人的蜥蜴”,因为他的尾椎早期一直被误认为属于沧龙类。迷惑龙的化石发现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奥克拉荷马州、与犹他州,以及怀俄明州的Bone Cabin采石场与Nine Mile采石场。但迷惑龙的头颅骨是在1975年首次被发现,足足比命名迟了一个世纪。莫里逊组发现的迷惑龙化石,来自于第2到第6地层带。

迷惑龙属
1991 巴西 (4-4)
秀丽迷惑龙(A. excelsus)
1994 捷克 (3-2)
迷惑龙属
1998 新加坡 (3-2)

雷龙属(学名:Brontosaurus)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个属。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在1879年命名(brontē/βροντη 在古希腊文里意为“雷声”,而 sauros/σαυρος 意为“蜥蜴”),雷龙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恐龙之一,它头颈长且粗壮、并且可以一定程度的把头颈扬起,而尾巴却像鞭子一样细长。雷龙生活在侏罗纪,主要化石产地为美国,和迷惑龙的产地基本完全重合。

这名称曾经在1974年遭到废除,而由早了两年命名的迷惑龙所取代;在长达40年的时间内,雷龙和迷惑龙为同一物种。如今,这两个物种又被分开,根据刊登于PeerJ期刊的一项研究,过去15年来,许多新的恐龙化石陆续出土,葡萄牙和英国的学者运用统计分析,比较雷龙和迷惑龙之间数百个骨骼特征后,发现两者有许多重大差异,足以让雷龙自成一“属”。根据“科学人”(Scientific American)网站报导,原始的研究报告长达300页,前后历时5年,作者群走访了无数次欧美各大博物馆,一共分析了81个蜥脚亚目恐龙标本的477种不同生理特征,进而得出雷龙确实曾经存在过的结论。

在1877年,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学教授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发现了一个埃阿斯迷惑龙的化石,该化石是一个不完整的幼年骨骸;马什在两年后宣布在怀俄明州Como Bluff发现了一个更大、更完整的化石,因为两个化石的大小并不一致,因此马什将新标本建立了新属秀丽雷龙(Brontosaurus excelsus)。种名excelsus在拉丁文意为“数量超过”,意指其荐椎的数量超过当时的其他蜥脚类恐龙。

这个当时所发现的最大恐龙化石相当完整,只缺少头部、脚部、以及部分尾巴,并成为第一个被架设的蜥脚类化石,在1905年起展示于耶鲁大学的皮巴第自然历史博物馆。遗失的尾巴部分,则是参考雷龙的近亲而完成。脚部则是将同一采石场所发现的蜥脚类脚部化石加上去。马什并参考了其他蜥脚类头颅骨,制作了一个头颅骨模型加上去;他并非参考脆弱的梁龙头颅骨,而是作出了一个坚硬、厚、大型头颅骨,下颌与齿冠则是来自于三个不同采石场的化石,主要来自于圆顶龙,因为圆顶龙是当时唯一的状态良好蜥脚类头颅骨;但梁龙的脆弱头颅骨才是较正确的头颅骨型式。这种不完整化石的重建方式,是根据相关物种的更完整化石。但因为马什是在1899年逝世,在模型完成前的六年,所以不清楚这个雷龙模型是由马什参与重建,还是由他的耶鲁大学同事所完成。

在1903年,雷龙开始广受大众了解后不久,埃尔默·里格斯(Elmer S. Riggs)公布了一个研究,认为雷龙与迷惑龙是同一种动物,因此不足以建立个别的属,而迷惑龙较早被命名,具有优先权,所以他将雷龙重新命名为秀丽迷惑龙(Apatosaurus excelsus)。从此之后,雷龙便不再存在于恐龙分类之中。

但是,有些古生物学家,尤其是罗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认为埃阿斯迷惑龙、秀丽迷惑龙之间有足够的差别,足以建立个别的属[4]。但大部分古生物学家不接受这个归类。

现在,欧洲的科学家们说里格斯是错误的。通过比较雷龙和迷惑龙之间数百个骨骼特征后,发现两者有许多重大差异,证明雷龙存在足够的解剖特征的差异。科学家甚至决定让它自成一“属”。

雷龙属
1965 波兰 (10-3)
雷龙属
1965 圣马力诺 (9-1)
雷龙属
1989 美国 (4-4)
雷龙属
1990 匈牙利 (6-2)

梁龙属(学名:Diplodocus)是蜥脚下目梁龙科下的一属恐龙,它的第一副化石是由塞缪尔·温德尔·威利斯顿(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所发现。属名是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于1877年所命名,是从古希腊文的“διπλόος”(意即“一双”)及“δοκός”(意即“横梁”)衍生的新拉丁语而来。这是因它在尾巴下侧有双叉形的人字骨。这些骨头最初被认为是梁龙独有的特征,之后发现在其他梁龙科及非梁龙科(如马门溪龙)恐龙也有这个特征。

梁龙生活于侏罗纪末期的北美洲西部,最多集中在美国、不过在加拿大也有少量梁龙化石。梁龙是在莫里逊组上层的最为常见化石之一,莫里逊组上层的地质时代可追溯至启莫里阶至提通阶,约1亿5500万至1亿4800万年前;梁龙的生存年代,可缩小至1亿5400万到1亿5200万年前。根据化石纪录,莫里逊组当时曾存活者数种巨大的蜥脚下目恐龙,如圆顶龙、重龙、迷惑龙及腕龙。

梁龙是辨识度最高的恐龙之一,有着巨大的体型,长颈及尾巴,及强壮的四肢。很多年来,它曾被一般大众认为是最长的恐龙。它的巨大体型足以阻吓于同一地层发现的(有可能是同时代的)异特龙及角鼻龙等猎食动物。

梁龙是巨大的四足动物,有着长颈及像鞭子的长尾巴。它的前肢略短于后肢,形成大致水平的姿势。可以用吊桥来比喻梁龙的体型结构。事实上,梁龙是已发现完整骨骼的恐龙中最长的。在1991年,大卫·吉列特(David Gillete)发现地震龙(现为D. hallorum)的部分骨骼时,一度认为他们身长54米,使它们成为已知最长的恐龙(除了化石有限的双腔龙以外)。

有些科学家估计地震龙的重量可达113公吨,而非只有50公吨。近年的新体重估计值为33公吨。根据近年的研究,大卫·吉列特推测地震龙的巨大尾椎化石位于第20到27节尾椎,实际上比当初假设的位置更前方,相当于第12到19节尾椎。另外,地震龙当初估计身长时,曾参考宾州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完整梁龙骨架,该骨架有13节尾椎取自于其他恐龙。因此地震龙的身长估计值多了30%。而一些恐龙有可能比梁龙更长,例如超龙,但它的化石只是一些碎片,尚未发现完整骨骼。目前的体重估计值多介于10到16公吨之间:10公吨、11.5公吨、12.7公吨、以及16公吨。

梁龙的身长可达35米长,当中6米是颈部。它的牙齿呈楔形,并向前倾,只有颌部的前部有牙齿。它的头颅骨及脑壳都很小型。颈部是由至少15节颈椎所组成,被认为平常是维持水平的方向,且不可能高举颈部。

梁龙有极长的尾巴,由约80节尾椎所组成,几乎是一些早期的蜥脚下目尾椎数目的两倍(如蜀龙的尾巴就只有43节),且比同期的大鼻龙类较多(如圆顶龙的53节)。关于长尾巴的功能,过去曾有许多假设,例如实际防卫或制造声响的功能。这尾巴可能是用作平衡颈部。尾巴的中央部分有双叉型的人字骨,可能是支撑脊椎,或是在尾巴压在地面时,保护血管免受破损。一些梁龙的近亲、远亲也可发现这些双叉的人字骨。

如同其他蜥脚类恐龙,梁龙的前脚掌有大幅改变,手指与掌骨排列成垂直柱状态,横剖面为马蹄形。梁龙的四肢只有前肢的第一趾具有趾爪,而这一趾爪非常大,两侧平坦,不与掌骨连接。这个巨大趾爪的功能仍未知。

梁龙属
2008 德国 (4-3)
梁龙属
2020 亚美尼亚 (2-2)
梁龙属
2022 香港 (6-4)
  • 动物/爬行纲/蜥臀目/梁龙科.txt
  • 最后更改: 15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