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龙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板龙科动物邮票。

板龙科(Plateosauridae)是蜥脚形亚目板龙类的一科。板龙科是群早期植食性恐龙,生存于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的亚洲、欧洲、南美洲。过去有许多物种被归类于板龙科,但亚当·耶茨(Adam Yates)在2007年提出板龙科只有包含板龙与黑水龙。早在2003年,亚当·耶茨就提出鞍龙与纤细板龙(P. gracilis)是相同物种。在2011年被命名的加卡帕里龙,化石发现于印度,也被归类于板龙科。

板龙属(属名:Plateosaurus)是蜥臀目蜥脚形亚目植食性恐龙的一属。板龙生存于三叠纪诺利阶到瑞提阶的欧洲,约2亿1400万年前到2亿400万年前。目前已有两个已承认种:恩氏板龙(P. engelhardti)与纤细板龙(P. gracilis),过去曾经还有其他的种,但已被归类于其他属。

板龙的化石发现于1834年,并在1837年被叙述,它们是最早被命名的恐龙之一,但不包含在最早用来定义为恐龙总目的三个属之中,因为当时对于板龙的了解有限。

板龙是体积庞大的二足、草食性恐龙,拥有小头部、长颈部、用来压碎植物的锐利牙齿,前肢明显较小但有大型拇趾尖爪,这些尖爪可能用来防卫与帮助进食。

板龙是已知最大的三叠纪恐龙之一,也是三叠纪最大的陆生动物之一,身长可达6到10米,体重估计有7顿。板龙曾经属于过原蜥脚下目,该下目是一群早期植食性恐龙;板龙的体型比其他类似动物还要强壮,例如近蜥龙。板龙拥有长颈部,由9个颈椎所构成,身体结实而呈梨状。板龙的尾巴由至少14个尾椎所构成,可作为长颈部与前部身体的平衡工具。

板龙的头颅骨比大多数原蜥脚类恐龙还要坚固、纵深;但是与板龙的身体大小相比时,仍然小型、狭窄。板龙的头颅骨有4对洞孔;包括鼻孔、眶前孔、眼眶、下颞孔。板龙拥有长口鼻部,许多小型、叶状、位在齿槽中的牙齿,颌部关节的位置低,可使下颌提供肌肉更大的力量,以上特征显示板龙只以植物为食。它们的眼睛朝向两侧,而非前方,形成全范围的视线范围,可警戒、注意掠食者。有些化石保存了巩膜环。

板龙的上颌与下颌拥有许多小型牙齿,前上颌骨有5到6颗,上颌骨有24到30颗,齿骨上有21到28颗。这些牙齿有锯齿状、叶状的齿冠,适合消化植物。板龙被认为拥有狭窄的颊囊,可避免食物在进食时溢出嘴部。

板龙属
1992 瑞典 (4-1)
板龙属
2008 德国 (4-4)
板龙属
2010 韩国 (4-3)
  • 动物/爬行纲/蜥臀目/板龙科.txt
  • 最后更改: 3年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