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蜻蜓科动物邮票。

蜻蜓科(学名:Libellulidae)是差翅亚目最大的一科,分布在全世界,总计超过1000种。

粗腰蜻蜓(Asian pintail, trumpet tail, grizzled pintail,学名:Acisoma panorpoides),又名锥腹蜻,是一种蜻蜓。它们分布在阿尔及利亚、安哥拉、波斯尼亚、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乍得、科特迪瓦、埃及、赤道畿内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畿内亚、印度、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南非、多哥、乌干达、赞比亚及津巴布韦,也有可能在布隆迪、肯雅及坦桑尼亚出没。它们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的潮湿低地森林、大草原、丛林、河流、湿地、沼泽、湖泊及淡水泉。

粗腰蜻蜓亚种(Acisoma panorpoides panorpoides)
2003 台湾 (4-2)

(学名:Boninthemis Insularis)

1974-78 日本 (20-17)

猩红蜻蜓(Scarlet skimmer,ruddy marsh skimmer,学名:Crocothemis servilia)是一种蜻蜓。全身几乎为鲜红色,腹部背面有一微细黑色线条,翅透明,基部有些许橙色。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是台湾最常见的蜻蜓之一,生活于1300米以下的中低海拔地区。成虫出现月份为4-12月。成熟的雄性藏在水域周围的枝条或草本植物上停栖占据领域。雌性或未成熟的雄虫则经常在水域附近草丛间活动觅食。分布于全岛中、低海拔地区,常栖息于池塘、水田、沼泽等静水域。雌虫以连续点水的方式产卵。成虫期为3 ~11月。分布于整个亚洲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日本,琉球群岛,大,小巽他群岛,菲律宾和苏拉威西。在西方,它延伸到伊拉克,伊朗,亚美尼亚和土耳其。也被意外地引进美国佛罗里达州。

猩红蜻蜓体长30~44毫米。颜色艳丽。雄虫复眼红色,胸部及腹部为鲜艳的的红色,此为命名的由来。腹部背面具一条不明显的纵向黑线,后翅翅基具褐色斑块,翅痣黄褐色。雌虫复眼上褐下灰蓝色,胸部及腹部黄褐色,腹背的黑线特别明显,后翅基具褐斑,翅痣黄褐色,老熟个体体色变为灰褐色。未熟雄近似雌虫,但可从腹末节的攫握器或尾毛分辨。

触角短小,刚毛状,3~7节。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前胸较细如颈。中、后胸合并,称合胸。合胸构造特殊,侧板扩大,中胸上前侧片尤甚。左右两边的上前侧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线相遇。从侧面看,中胸侧缝上端较长的一段向后方倾斜。接连在翅突上的四翅向身体后方位移到最适于飞翔的重心,侧缝下端较短的一段与身体纵轴垂直。足接近头部,细长。飞行时,中足和后足可伸向头部前方,便于捕捉空中飞虫。停息时,足常抱附于植物枝叶上。跗节3节。腹部圆筒形或扁形,10节。雄性在性成熟时,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

猩红蜻蜓一般都生活在比较潮湿的地区,比如水坝或沟渠比较多的地方。它的这种生活习性主要是因为它的繁殖方式所导致的,它繁殖的一个重要媒介就是水,它的卵是要产在水中的,而卵的孵化、成长,以及成为一只正式的猩红蜻蜓以前,它都是在水中进行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猩红蜻蜓的捕食,猩红蜻蜓的捕食一般也都是在水面上进行的,因为那里有大量的昆虫供它们食用。

猩红蜻蜓
1977 越南 (8-2)
猩红蜻蜓 雄
猩红蜻蜓 雌
2000 马来西亚 (25-2,6)
猩红蜻蜓亚种(Crocothemis servilia servilia)
2006 台湾 (4-1)

(Scarlet dragonfly,broad scarlet, common scarlet-darter, scarlet darter,scarlet dragonfly,学名:Crocothemis erythraea)

2020 列支敦士登 (4-3)

纹蓝小蜻(Chalky percher,ground skimmer,学名:Diplacodes trivialis)又名侏儒蜻蜓,是一种生活在中国、日本、印度,向南至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蜻蜓。它是公园、田野和游戏场所常见的蜻蜓之一,在亚洲东部和太平洋岛屿可以见到。该物种由法国昆虫学家茱勒斯·皮埃尔·兰博(Jules Pierre Rambur)于1842年描述。该物种没有亚种。

纹蓝小蜻
2006 台湾 (4-4)
纹蓝小蜻
2019 英属印度洋领地 (6-1)

(Scarlet percher,学名:Diplacodes haematodes)

2017 澳大利亚 (5-1)
Libellula sp.
2017 法国 (4-2)

小斑蜻(Four-spotted chaser,学名:Libellula quadrimaculata)是一种蜻蜓,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褐色翅膀上的4个斑点使它们很容易与别的蜻蜓区分。

英国成蜻阶段为四月上旬到九月,爱尔兰为5月中旬至八月中旬。幼虫有两年的生活周期。成虫主要以蚊子,蚊蚋或摇蚊为食。幼虫主要以其他水生昆虫幼虫和蝌蚪幼体为食。成虫体长约41-45毫米左右,身体为褐色;其种名quadrimaculata以翅膀上明显的四个斑点而得名。成虫的物种包含一种变种praenubila,翅膀上有更为明显的斑点及色彩。被认为与幼虫阶段的水温变化相关,分布在欧洲比美洲更普遍。

小斑蜻
1988 波兰 (6-3)
小斑蜻
2009 爱尔兰 (3+1MS-3)

基斑蜻(Broad-bodied chaser,broad-bodied darter,学名:Libellula depressa)是蜻蛉目蜻科蜻属下的一种蜻蜓,主要分布于欧洲的英国南部及威尔士,其翅长约为7公分。基斑蜻每年约于五月至八月间最为活跃。

基斑蜻多栖息于平静的湖边及池塘边,并会捕食各种细小的昆虫,例如蚊、蝇等。基斑蜻腹部扁平宽阔,雌性腹部呈棕色,有两条黄色斑带;雄性基斑蜻的腹部则呈浅青色。由于雄性基斑蜻腹部呈青蓝色,所以它亦容易被误认为粗灰蜻(Orthetrum cancellatum)。所有基斑蜻的四张翅膀都呈三角形,翅纹为深棕色。

基斑蜻拥有高速的飞行能力,当基斑蜻要在水面上寻找猎物,或者雄性基斑蜻间要进行互相竞争,又或与其他蜻蜓发生冲突时,它们均会作出快速的俯冲及猛攻。基斑蜻行动迅捷,属于颇难接触的蜻蛉品种,但它们倾向于晴天时栖息于木林之间,因此只要在木林中加以追踪,便能较易观察到它们的行为。

基斑蜻
1991 德国 (4-1)
基斑蜻
2001 俄罗斯 (5-4)
基斑蜻(雄性)
2018 比利时 (5-4)

(学名:Lyriothemis mortoni)

2011 越南 (4-1)

(Coastal glider, wandering pennant, Cora’s pennant,学名:Macrodiplax cora)

2019 英属印度洋领地 (6-2)

八丁蜻蜓(Scarlet Dwarf,学名:Nannophya pygmaea,又名侏红小蜻)是蜻蜓科红小蜻属的一种蜻蜓。原产于东南亚、中国与日本,有时也在澳洲被发现。

八丁蜻蜓是最小的蜻蜓。其展翅宽度仅2公分,后翅基部呈黄色是易于识别的特征。

八丁蜻蜓
2017 日本 (10-7)

善变蜻蜓(Crimson Dropwing,学名:Neurothemis ramburii)

善变蜻蜓
2000 台湾 (4-3)

(Pied paddy skimmer,学名:Neurothemis tullia)

1977 越南 (8-4)
1989 泰国 (4-1)

(Fulvous forest skimmer,学名:Neurothemis fulvia)

1977 越南 (8-6)
2000 马来西亚 (25-23)

白尾灰蜻(White-tailed skimmer,学名:Orthetrum albistylum)是蜻蜓科下的一种蜻蜓,见于南欧到中国、日本的亚欧地区,分布不均匀,但在大多数地区都很常见。21世纪初开始向波兰的波罗的海沿岸扩展。

白尾灰蜻
1992-98 日本 (26-1)

杜松蜻蜓(Slender skimmer,green marsh hawk,学名:Orthetrum sabina)又称中分蜻蜓或绿沼蜻蜓,是蜻蜓科下的一种常见蜻蜓。本种北到欧洲东南部和日本,南到澳大利亚及密克罗尼西亚都有分布。

杜松蜻蜓
1989 泰国 (4-2)
杜松蜻蜓
2000 马来西亚 (25-16)
杜松蜻蜓亚种(Orthetrum sabina sabina)
2006 台湾 (4-3)

霜白蜻蜓(Pink Skimmer,学名:Orthetrum pruinosum)

霜白蜻蜓亚种(Orthetrum pruinosum neglectum)
2006 台湾 (4-2)

粗灰蜻(Black-tailed skimmer,学名:Orthetrum cancellatum)

粗灰蜻
2010 奥尔德尼 (6-5)

黄蜻(Globe skimmer, globe wanderer,wandering glider,学名:Pantala flavescens),俗称黄衣,为蜻蜓科黄蜻属下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为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蜻蜓之一。

黄蜻
1983 博茨瓦纳 (4-1)
黄蜻
2009 皮特凯恩 (1MS全)

(?,学名:Rhodothemis rufa)

2011 新加坡 (14-5)

彩裳蜻蜓(Common picture wing,variegated flutterer,学名:Rhyothemis variegata)

彩裳蜻蜓
1977 越南 (8-7)
彩裳蜻蜓
1986-1987 日本 (22-10)
彩裳蜻蜓亚种(Rhyothemis variegata arria)
2003 台湾 (4-4)
彩裳蜻蜓
2019 英属印度洋领地 (6-5)

(Sapphire Flutterer,学名:Rhyothemis obsolescens)

2011 越南 (4-3)

(Jewel flutterer,学名:Rhyothemis resplendens)

小本票封皮
2017 澳大利亚 (5-4)

(Butterfly Dragonfly,学名:Rhyothemis fuliginosa)

1977 越南 (8-8)

(Graphic flutterer,banded flutterer,学名:Rhyothemis graphiptera)

1999 澳大利亚 (6-2)

半黄赤蜻(Saffron-winged Meadowhawk,学名:Sympetrum costiferum)

半黄赤蜻
1992 中国 (4-2)

(Banded darter,学名:Sympetrum pedemontanum)

1986-1987 日本 (22-7)
1988 波兰 (6-5)
2005 保加利亚 (4-3)

焰红蜻蜓(学名:Sympetrum eroticum)

焰红蜻蜓亚种(Sympetrum eroticum ardens)
2003 台湾 (4-1)

(Ruddy darter,学名:Sympetrum sanguineum)

1991 德国 (4-2)
1996 比利时 (6-1)
2018 比利时 (5-5)
边纸
2021 比利时 (5全)

(Red-veined darter,nomad,学名:Sympetrum fonscolombii)

2010 奥尔德尼 (6-6)
2020 列支敦士登 (4-2)

(学名:Sympetrum depressiusculum)

2020 列支敦士登 (4-4)

(Common darter,学名:Sympetrum striolatum)

2010 奥尔德尼 (6-1)

虾黄赤蜻(Yellow-winged darter,学名:Sympetrum flaveolum),又名黄翅赤蜻,是分布在欧洲及中国中及北部的蜻蜓。它们只在死水中繁殖,尤其是在泥煤沼。它们虽然并非住在英国,但有些有时会迁徙至此。于1906年、1926年、1945年、1953年及1995年都有一些群落在英国出现,但在出现后几年都先后消失。

雄性虾黄赤蜻的身体红色,雄性及雌性翅膀的基底都有大量番红花黄色,后翅最为明显。其他赤蜻属的翅膀也有这种橙黄色,但却不如它们般广泛。

虾黄赤蜻往往会出没于厚丛林中。它们倾向会短飞一会,后来长时间留在植被上。

在南欧,虾黄赤蜻若虫栖息在高海拔有水生植物的湖泊。这种环境的温度及植物很易受气候转变的影响。它们作为掠食者在高海拔湖泊的食物网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消失影响着该地区的生态。

虾黄赤蜻
2013 波兰 (4-4)
虾黄赤蜻
2018 乌克兰 (7-3)

紫红蜻蜓(Crimson marsh glider,学名:Trithemis aurora),又名晓褐蜻,是蜻蜓科之下一种中等体型的蜻蜓,通常分布在低地和丘陵区域,杂草丛生的池塘、沼泽、渠道、流速缓慢的溪流和河流附近。它在水中产卵。在东方广泛分布,一年都可发现。雄性和雌性的外观有很大差异。

雄性头为红棕色,侧面为棕色。胸部为红色,腹部膨大,深红色基调上带紫色。翅膀透明,布满深红色脉络,分布着琥珀色补丁。翼点为深红棕色,腿为黑色。

雌性身体为橄榄色或明亮的红褐色,眼睛上部紫褐色,下部灰色。胸部是橄榄色,分布黑色横向条纹。腹部是红褐色,且分布横向的黑色斑纹。翅膀透明,上面有褐色点,叶脉是明亮的黄色或棕色。翼点是深褐色,腿是深灰色带有细的黄条纹。

紫红蜻蜓
1985 新加坡 (12-11)
紫红蜻蜓
2000 马来西亚 (25-3)
紫红蜻蜓
2011 越南 (4-2)
紫红蜻蜓
2015 澳门 (4+1MS-4)

乐仙蜻蜓(Black stream glider,学名:Anotogaster sieboldii)

乐仙蜻蜓
2000 台湾 (4-4)

(Red-veined dropwing,学名:Trithemis arteriosa)

1983 博茨瓦纳 (4-3)
2007 纳米比亚 (4+1MS-3)

非洲红蜻蜓(Orange-winged dropwing,scarlet rock glider,Kirby's dropwing,学名:Trithemis kirbyi),原产于非洲纳米比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科摩罗、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亦常见于南欧、中东、印度洋岛屿。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潮湿低地森林。

非洲红蜻蜓
2007 纳米比亚 (4+1MS-2)

(Jaunty Dropwing,学名:Trithemis stictica)

2007 纳米比亚 (4+1MS-4)

(Blue basker,学名:Urothemis edwardsii)

2007 纳米比亚 (4+1MS-MS)
  • 动物/昆虫纲/蜻蛉目/蜻蜓科.txt
  • 最后更改: 15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