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臂猿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长臂猿科动物邮票。

长臂猿科(学名:Hylobatidae),哺乳纲灵长目的一科,即小型猿类。传统分类法只包括长臂猿属一属,现今根据其遗传演化之间的时间,可分为四属,分别为:长臂猿属(44对)、白眉长臂猿属(38对)、黑冠长臂猿属(52对)和合趾猿属(50对)。其分布范围东起中国云南、海南省,西至印度阿萨姆邦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栖地形态从一般热带雨林至常绿阔叶林不等,海拔范围可至2700米(中国云南省)。

西部白眉长臂猿(Hoolock gibbon,学名:Hoolock hoolock)。

西部白眉长臂猿
2002 中国 (4-4)
西部白眉长臂猿
2012 印度 (4-2)

白掌长臂猿(Lar gibbon,学名:Hylobates lar)或白手长臂猿,属于长臂猿属,是一种动物园中比较常见的长臂猿。

白掌长臂猿的毛色为黑色或褐色,手臂较长,手掌和脚掌部分为白色,脸部四周也长著一圈白毛。雄性和雌性的体型差别不大。白天活动,树栖性,栖息在雨林中,很少下地活动,而是通过长长的手臂在林闲穿梭。群居。食物主要是水果,也吃树叶、花蕾和昆虫。

白掌长臂猿
1972 波兰 (9-5)
白掌长臂猿
1989 根西岛 (5-5)
左侧邮票:白掌长臂猿
1996 马来西亚 (1MS全)
白掌长臂猿
2002 中国 (4-1)
白掌长臂猿
2008 老挝 (4全)
白掌长臂猿
2016 马来西亚 (3+1MS-3)

黑掌长臂猿(Agile Gibbon,学名:Hylobates agilis)

黑掌长臂猿
2016 马来西亚 (3+1MS-MS)

戴帽长臂猿(Pileated gibbon,学名:Hylobates pileatus)。

戴帽长臂猿
1982 泰国 (4-1)
戴帽长臂猿
1992 老挝 (5-3)

银白长臂猿(Silvery gibbon,学名:Hylobates moloch)。

银白长臂猿
2007 联合国 (12-4)

白颊长臂猿(Northern white-cheeked gibbon,学名:Nomascus leucogenys),是黑冠长臂猿属的一种长臂猿,生活在中国云南、越南和老挝等地的热带森林中。其主要特征为两颊长有明显的两块白色块斑,雄性体色为黑色,雌性则为黄褐色或金黄色。

白颊长臂猿数量极为稀少,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些研究报告对于白颊长臂猿是否仍分布在中国境内感到存疑,最后一次有关于白颊长臂猿在中国境内的研究发表已经将近18年之久。

白颊长臂猿
2002 中国 (4-2)
白颊长臂猿
2006 越南 (4+1MS-4)

黑冠长臂猿(Black crested gibbon,学名:Nomascus concolor),也叫冠长臂猿、黑长臂猿,是一种产于印度、马来半岛、越南、老挝等地的长臂猿,在中国主要生活在云南、广西等地,产于东部的黑冠长臂猿现在被专门列为独立的种,即东部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黑冠长臂猿有四个已知亚种。

如同其它黑冠长臂猿属动物黑冠长臂猿两性之间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顶多在嘴角变有几根白毛。它们没有许多其它黑冠长臂猿属动物特有的浅色的面部。与其它同属的动物一样它们的头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从黄灰色到淡棕色,在头的顶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两性之间没有大小的区别,它们可以达到八千克重。黑冠长臂猿生活在云南、老挝最北部和越南北部。红河是它们与东部黑冠长臂猿的分界线。过去这两个种被看作一个种,今天被分为两个种了。它们主要生活在森林里,很少在地面上活动。

黑冠长臂猿
1969 老挝 (5-4)
黑冠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
1987 越南 (4-1,3)
黑冠长臂猿
1992 老挝 (5-1)
黑冠长臂猿
2002 中国 (4-3)
黑冠长臂猿
2002 越南 (8-5)

东部黑冠长臂猿(Eastern black crested gibbon,Cao-vit black crested gibbon,Cao-vit crested gibbon,学名:Nomascus nasutus)是一种曾经在中国和越南广泛分布的长臂猿,原来认为是黑冠长臂猿的一个亚种,现在则专门列为一个种。目前是世界上最濒危的一种长臂猿,共有两个亚种,即越南亚种和海南亚种。

东部黑冠长臂猿大约于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绝迹,现在在海南岛大约还有20头左右的野生的海南亚种。2002年,在越南发现了26头野生越南亚种。

东部黑冠长臂猿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缩小和偷猎。

东部黑冠长臂猿
2014 越南 (4+1MS-MS)

海南长臂猿(Hainan black-crested gibbon,Hainan gibbon,学名:Nomascus hainanus)也称海南黑冠长臂猿,一种分布于中国海南岛长臂猿,原被划归为东黑冠长臂猿的一个亚种,经生态学和细胞层面的研究显示,海南长臂猿应为独立物种。

截止2021年10月,现存海南长臂猿数量仅有5群35只,是所有现存长臂猿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仅仅分布于海南岛西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海南长臂猿
2021 中国 (8-5)

合趾猿(Siamang,学名:Symphalangus syndactylus)或大长臂猿是灵长目动物,为长臂猿当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合趾猿是其他长臂猿的大小的两倍,达到1米的高度,重达14公斤。

合趾猿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及苏门答腊,栖身于热带雨林以及高山森林。

合趾猿为树栖性,四枝极为灵活。学名Hylobates解作“树上的穴居者”,合趾猿利用“臂跃行动”,运用强壮的手臂,于树木之间穿梭往来,在地上步行时,则会高举双臂以平衡身体。

合趾猿主要是在日间活动,过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群体生活。无论雄性还是雌性,于喉咙之下都有声囊,鸣叫时声囊会同时胀大。它们以叫声来宣示自己的存在及领域。叫声之响亮远至一公里外也可听到。晚间它们会于高树的叶丛中睡觉。

合趾猿属杂食性,以进食果实、树叶、花蕾及小动物为主。

合趾猿
1993 老挝 (5-5)
合趾猿
2002 联合国 (12-9)
  • 动物/哺乳纲/灵长目/长臂猿科.txt
  • 最后更改: 2年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