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牛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海牛科动物邮票。

西印度海牛(West Indian manatee,North American manatee,学名:Trichechus manatus),又称美洲海牛、北美海牛,是一种特殊的海洋哺乳动物,因为它们可以自由往来于淡水与海水之间。它们对栖息地的选择倾向于水草茂盛的河流,或是平静、水草多而近河口的海域。平常不容易看到这类行动缓慢的动物,因为它们呼吸时通常只将吻部尖端露出水面。它们的天敌很少,但在某些地区仍不断遭到非法猎捕,其他如低温、被水门夹伤与红潮等也都会造成其受伤或死亡。科学家辨认出两个亚种,分别是位于美国东南部海岸的佛罗里达海牛(Trichechus manatus latirostris),与位于大安地列斯群岛(Greater Antilles)、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与中、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安地列斯海牛(Trichechus manatus manatus)。

与其他海牛相同,西印度海牛有流线形的身躯,背脊宽阔而无背鳍。长3-4米;头小;前肢呈鳍状,具有残留的指甲状构造,后肢退化,尾部圆形。

浑身呈灰色,但有些个体外观呈褐、红、或白色,原因可能是藻类或藤壶附着于皮肤表面。灰黑色皮肤厚而紧实,表面粗糙,有很深的皱纹,成体无毛,仅头部保留稀疏硬毛和触毛。雌性体型通常较雄性略大。海牛仅具臼齿,会从上、下颚基部水平地往前移动更换。

佛罗里达海牛终年栖息于北美洲东南部海岸、河口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主要河流。在温暖的月份里,它们的分布往北可达罗德岛(Rhode Island);冬季来临时,它们集中于佛罗里达一带,寻找温暖水域或可避开寒冷海流的地方。安地列斯海牛分布于大安地列斯群岛(包括古巴、牙买加、波多黎各等地区)和特立尼达,以及中南美洲大西洋沿岸与大河,最南到巴西的阿拉苟阿斯(Alagoas),但在亚马逊河河口未有发现记录。西印度海牛偏好平静、水草茂盛与近淡水的水域,岸边栖地包括海湾、潟湖与河口,有时会上溯河道数百英哩远。安地列斯海牛会进入其分布范围内的淡水涌泉,推测是为了补充饮水。在高生产力但植物很少的海岸,海牛极少出现。它们能横越远洋的深水通道,佛罗里达海牛曾在德赖托图加群岛(Dry Tortugas)与佛罗里达、巴哈马之间的离岸水域有目击记录,安地列斯海牛曾在离伯利兹约三十公里远的特尼佛岛群(Turneffe Islands)出现。

西印度海牛可能会形成短暂的群体,通常在繁殖季或分享食物、淡水或温暖水域时。基本的社群单位一般是海牛母子,彼此间会以高音的轧轧声或尖锐声连系。如果遇到危险,母海牛会立刻用身体保护幼兽。极少数情况母海牛会设法推开入侵者,如潜水员等,但基本上海牛母子会一起逃走并以声音前后呼应。西印度海牛每天花费约6至8小时在觅食上,似乎没有明显偏向日行性或夜行性,温暖的日子里每天睡2至4小时,天冷时则可达8小时。它们被证实有社交行为,会成群呼吸、休息与旅行。由伯利兹的研究资料显示,雌性通常不会到处移动,而部分雄性可游动达100公里以上的距离。在佛罗里达的研究结果类似,当地的雄海牛每天可移动30公里,冬夏2季间的移动距离达500公里以上。在水里七分钟要上来呼吸,忘记呼吸很容易呛到。

西印度海牛
1978 圭亚那 (4-1)
西印度海牛
1984 巴拿马 (4+1MS-1)
西印度海牛
1988 墨西哥 (2-2)
西印度海牛
1988 荷兰 (3-3)
西印度海牛
1988 哥伦比亚 (6-4)
西印度海牛
西印度海牛
西印度海牛
西印度海牛
1993 圭亚那 (4全)
西印度海牛
1993 哥伦比亚 (4-4)
西印度海牛
1996 美国 (15-15)
西印度海牛
2000 墨西哥 (1全)
西印度海牛
2008 新喀里多尼亚 (6-5)

西非海牛(African manatee,West African manatee,学名:Trichechus senegalensis)从很久以前就是非洲海岸原住民的肉、油脂与民俗疗法耗材的重要来源,在民间传说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们可能是中、西部非洲美人鱼神话的由来,被称为“mami-wata”。西非海牛的生态情形充满神秘性,也许是因应猎捕压力的结果。虽然在各地区的捕猎威胁其生存,但它们大致仍维持以往的分布范围。

西非海牛的外观接近其近亲西印度海牛,体型呈纺锤状,背部宽阔无背鳍,头部比例小。体色灰,皮肤厚而硬,略微粗糙,体毛稀疏。栖息于海岸的个体可能有藤壶附着。眼睛小且略微突出(与西度印度海牛不同,其眼睛较为深陷),没有外耳壳。吻部比西印度海牛肥厚而较短,可能是为了适应摄食浮水、挺水植物与生长于浅滩的植物。前肢外侧有三至四个趾甲残留。仅具臼齿,会不断地更换。

西非海牛栖息于海岸与河流水域,由毛里塔尼亚南部的塞内加尔河(Senegal River)及其支流往南至安哥拉的广萨河(Cuanza River)。它们会往大河的上游移动,直到被急流、瀑布或浅滩阻挡其行动为止。它们曾自尼日河(Niger River)河口上溯2,000公里至内陆三角洲的马利,在该处有时会被急流困住。在洛贡河(Logone River)、沙里河(Chari River)流入查德湖(Lake Chad)之间的水域有时也可发现其踪迹。部分待在大湖以度过旱季的个体会被困住,但在雨季水涨时又可与主要河道连结。西非海牛偏好平静的河口与海岸潟湖,但只要是适合的水域皆可发现它们的踪迹。

西非海牛通常为独自行动,虽然在休息、觅食与交配时可能会形成松散的群体,但基本的社会单位是母子对。其叫声没有详细的研究资料,推测母子间可能会以高音的轧轧声与尖锐声彼此连系。在科特迪瓦的海牛有明显的一日活动区隔现象,白天休息、晚上移动与进食。增加夜间的活动可能是对猎捕压力下的因应。西非海牛倾向于在潟湖与河流中部,或红树林根部与悬垂植物下休息,这使得它们更难被发现。它们有散步的习性,会在潟湖、海岸线与河流间作季节性的移动,有时会长达上百哩远。部分个体曾在两天内移动了75公里。

西非海牛
西非海牛
1962 尼日尔 (2全)
西非海牛
1964 科特迪瓦 (8-6)
西非海牛
1977 加纳 (4-4)
西非海牛
1978 毛里塔尼亚 (6-3)
西非海牛
1979 科特迪瓦 (6-3)
西非海牛
西非海牛
西非海牛
西非海牛
1984 多哥 (4全)

亚马逊海牛(Amazonian manatee,学名:Trichechus inunguis)是现存3种海牛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其分布局限在亚马逊河流域的主要河道、支流与湖泊。在涨水期,亚马逊海牛会进入淹水的森林,而在较干燥的季节里,它们则会退回深潭或大湖中。由于它们害羞的天性与昏暗的栖息水域,人们对它们的社会行为了解不多。在巴西,亚马逊海牛被称为“peixe-boi”(牛鱼),在其他西班牙语系国家则被称为“vaca marina”(意为“海牛”sea cow)或“manati”。种名inunguis的意思是“没有趾甲”,这是它们不同于其他2种海牛的特点之一。

亚马逊海牛与其他海牛类似,身体同样呈纺锤状,头部比例小,背部宽阔,以及尾鳍扁平呈圆桨状。但它们有几项可供辨别的特征,包括更小、更为流线形的身体,较光滑的皮肤与较狭长的吻部,腹部有白或粉红的斑纹,以及较为修长且缺乏趾甲的前肢。除了明显的腹部浅色斑纹外,体色大致呈暗灰至黑色。

亚马逊海牛生存于亚马逊河流域的河流与支流,包括巴西、秘鲁、哥伦比亚与厄瓜多尔等国,它们似乎仅在淡水中活动,虽然有时会进入河口。它们可以往河流上游移动到水位够高的地方,但一般偏好泛滥的湖泊与河道,特别是植物茂盛且水温在摄氏22至30度之间的区段。每年6月水位高涨的时候,它们会进入河道旁淹水的森林或湿地,而当7、8月份水位降低,它们又会回到终年水量充沛的深潭等水域。

它们在觅食、旅行或交配时会形成松散的群体,一般不超过10头,大族群则极为罕见。由捕获的亚马逊海牛的研究中,发现它们不论白天或晚上皆会活动,每天花费约8小时觅食、4小时休息,其余12小时则四处移动,每天游动的距离可达2.6公里以上。一般每分钟换气数次,最长可闭气14分钟。在野外,亚马逊海牛的活动与河水的季节性变化息息相关,在枯水期时它们会减少大部分的活动(包括觅食在内)以节省能量,到了12月河流水位开始上升时,雌海牛分娩、再次开始交配,海牛们开始储存体内的脂肪。亚马逊海牛主要被美洲豹、凯门鳄与鲨鱼捕食。

亚马逊海牛
1993 联合国 (12-3)
西非海牛
2008 巴西 (3-1)
  • 动物/哺乳纲/海牛目/海牛科.txt
  • 最后更改: 2月前
  • 青团00